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博士文庫

鎖定
《教育博士文庫》是208年5月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明海。
書    名
歐洲新教育運動的歷史研究
作    者
吳明海
出版社
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5月
頁    數
362 頁
定    價
3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4139948
副標題
教育科學出版社
版    次
1

教育博士文庫內容簡介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興起新教育運動。這是繼文藝復興、啓蒙運動之後歐洲歷史上又一場教育革新運動,歷時半個多世紀,影響全歐,波及世界。這場教育革新運動注重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創造性,具有和諧發展觀和全人類價值觀,為20世紀歐洲教育民主化和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並且對世界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從生產力、科學革命、世界格局、社會結構和教育自身等多方面分析了歐洲新教育運動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認為歐洲新教育運動是歐洲教育及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根據新教育運動自身發展的規律及其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本書將歐洲新教育運動從1889年到1966年的歷史劃分為自發興起期(1889——1914)、自覺成熟期(1914——1936)、承負使命期(1936——1946)、甘當助手期和終結期(1946——1966),並且對每一階段的特點和主要事件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
新教育家以新學校為基地進行實驗研究和理論探索,成就斐然。本書對其進行了個案研究。所研究的新教育實驗個案,在英國有塞塞爾·雷迪的阿博茨霍姆學校、巴德利的貝達爾斯學校、麥克米倫的保育學校、尼爾的夏山學校等;在法國有德摩林的羅什學校等;在德國有利茨的鄉村教育之家以及温尼肯和格希布所創辦的新學校,還有“候鳥”運動、藝術教育實驗、柏林家庭教師學校等教育實驗;在瑞士有克拉裴雷德的日內瓦盧梭學院、愛彌兒·雅克·道格拉斯的韻律體操教學法;在比利時有德可樂利的隱修學校、瓦斯孔塞諾的彼愛爾實學校;在意大利有蒙台梭利的“兒童之家”;在俄羅斯,有沙茨基的“國民教育實驗站”以及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的俄國新教育先驅列夫·托爾斯泰的亞斯納亞。波良納學校。所研究的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個案,主要有瑞典愛倫‘凱“兒童的世紀”教育思想,德國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思想,瑞士費裏埃爾“活動學校”的教育思想、皮亞傑的建構主義教育思想,英國沛西。能個性教育思想、懷特海新智育思想、羅素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等。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書對歐洲新教育運動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綜合性分析。本書認為,新教育既尊重民族傳統又重視國際理解,其宗旨在於培養既是民族國家又是國際社會的良好公民;“繼承·互動。創新”是歐洲新教育運動的文化模式。本書還對新教育理念、新學校的文化特徵、課程與教學原則進行了系統研究。
歐洲新教育運動是一場以追求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新整體主義的高質量教育實驗運動,是一場多方位的教育民主化運動,也是一場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良性交融的國際理解教育運動,在歐洲乃至世界現代教育史上具有開導先河的歷史地位。當然,歐洲新教育運動也有其自身的歷史侷限性。
歐洲新教育運動的歷史對我國教育創新有着重要的借鑑價值,尤其是對方興未艾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運動有多方面的啓示。 [1] 

教育博士文庫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歐洲新教育運動興起的背景分析
第一節 新的生產力: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第二節 新的科學時代:從第一次科學革命進入第二次科學革命
第三節 新的世界格局:新一輪經濟競爭與殖民爭霸的時代
第四節 新的社會結構:自由主義有了更大空間
第五節 新的教育因素:傳統教育開始向現代教育轉型
第二章 歐洲新教育運動的歷史進程
第一節 新教育運動自發興起期(1889—1914)
第二節 新教育運動自覺成熟期(1914—1936)
第三節 新教育運動的承負使命期(1936—1945)
第四節 新教育運動的甘當助手期和終結期(1945—1966)
第三章 英國新教育家的實驗探索
第一節 塞塞爾·雷迪與阿博茨霍姆學校
第二節 巴德利與貝達爾斯學校
第三節 瑪格麗特與保育學校
第四節 尼爾與夏山學校
第四章 歐陸新教育家的實驗探索
第一節 法國的新教育實驗
第二節 德國的新教育實驗
第三節 瑞士的新教育實驗
第四節 比利時的新教育實驗
第五節 蒙台梭利與意大利“兒童之家”教育實驗
第六節 俄羅斯(蘇聯)的新教育實驗
第五章 歐陸新教育家的理論探索
第一節 愛倫·凱的“兒童的世紀”教育思想
第二節 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思想
第三節 費裏埃爾“活動學校”的教育思想
第四節 皮亞傑的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第六章 英國新教育家的理論探索
第一節 懷特海的新智育思想
第二節 沛西·能個性教育思想
第三節 羅素自由主義教育思想
第七章 歐洲新教育運動理論和實驗的綜合性分析
第一節 繼承·互動·創新:歐洲新教育運動文化模式的分析
第二節 歐洲“新教育”諸要素的一般性綜合分析
第三節 歐洲新教育運動的歷史性評價及其啓示
參考文獻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