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救生鍾

鎖定
救生鍾是指用於營救失事潛艇艇員出艇的鐘形救生設備。分上、下兩室。上室為救生室,用於控制救生鍾和運載失事潛艇艇員。下室為通道,用於引導救生鍾與潛艇救生平台對口連接。救生鍾用臍帶式管纜與工作母船上相應系統相連,並由工作母船吊放入水進行救生監控。額定作業水深200米以內,救生方法有幹救和濕救兩鍾。 [1] 
中文名
救生鍾
外文名
rescue bell
起源時間
1939年5月
援救人數
6-8人
救生方法
幹救和濕救
科    學
船舶學

救生鍾簡述

救生鍾是援潛救生的專用裝備,是最早出現的援救失事潛艇艇員進行集體脱險的救生裝備,也是最早出現的對口救生裝備。
受用時,先確定沉艇的方位,然後由潛水員攜帶鍾內鋼索,把它固定在沉艇的救生艙口,然後再把救生鍾放下,進行援救。使用救生鍾援救失事潛艇艇員,可使艇員不與海水接觸,不受海水壓力的影響,在援救過程中,能正常活動和休息。這是一種安全理想的方法。但到目前為止,救生鐘的最大深降深度只能達多250米,再深救生鍾就無能為力了。
救生鍾平時配置在救生船上。由於救生鍾本身無動力,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需由救生船進行吊放回收。救生鍾一次可容納2名操作員和8名被救艇員。 [2] 

救生鍾歷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六十年代末,潛艇遇難事件已有60餘起,使700多人葬身魚腹。怎樣援救失事潛艇的艇員,引起了各國的重視。
救生鍾是國外早期用來援救失事潛艇人員的大型設備。1939年5月,美國最先用救生鍾成功地救出了沉沒於大西洋73米深處的“斯闊露絲”號潛艇上的33名艇員。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在70年代都陸續裝備了救生鍾。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救生鍾,從此,救生鍾作為援救潛艇艇員的工具,一直運用到今天。
我國自行研製的救生鍾於1989年完成了海上試驗,並於1990年交付海軍使用,從而填補r我國海軍援潛裝備發展史上的一項空白。從1994年開始,進行移動式救生鐘的開發研製,將於總裝聯調之後開始裝備部隊,並逐步取代現役救生鍾。 [3] 

救生鍾構造

救生鍾是一鋼製的可承受內、外壓的鐘狀艙室。一般高約為3m,直徑約為2m,重10餘噸。救生鍾分上、下兩個艙室,中間有隔板和水密門。上艙為工作(救護)艙,有上蓋,供人員出入。上艙內設有座位、電話、照明、注水、排水、供氣、深度儀以及壓力錶等設備。
下艙為預備(過渡)艙,設有下蓋,供脱險艇員進入。下艙內設絞盤、鋼索等。下艙周圍設有壓載水櫃,用以控制救生鐘的沉浮。下艙底部可與潛艇救生平台進行對接,艇員可由下艙下蓋進入救生鍾。救生鍾平時配置在救生船上。由於救生鍾本身無動力,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需由救生船進行吊放回收。救生鍾一次可容納2名操作員和8名被救艇員。 [2] 

救生鍾救援方法

救生鍾一般具有兩種援救功能:幹救和濕救。
幹救主要用於集體脱險,它的用途就像一個往返於失事潛艇和水面援救船之問的水密升降機,艇員通過救生鍾可在上升出水過程中避免暴露於高氣壓下以及避免海水的浸泡,從而實現在常壓下脱險,可提高脱險的安全性。
濕救主要用於單人-集體相結合脱險,救生鍾內保持環境壓力,將失事潛艇艇員轉移到水面救生船後,再進行相應的水面減壓。 [2] 

救生鍾優點

救生鍾法的優點:
①艇員可以不暴露在高氣壓下(如失事艇未破損);
②艇員進入救生種後可得到必要的醫療、食品和通風等;
③到達水面後,艇員不會在海面受海水浸泡,不需要等候援救或作較長距離的游泳,也不會遭到海洋動物的侵襲;
④艇員可不必受專門的訓練;
⑤可以在較深的水中離艇脱險。 [2] 

救生鍾缺點

①在站時或而氣候惡劣時不能應用;
②準備工作時間較長;
③救生鍾機件複雜,容易發生故障;
④沉沒潛艇傾斜度較大時,救生鐘不易與其接口;
⑤由於採用此法要有潛水員配合,因此其援救深度受到限制,不超過潛水員潛水作業的最大深度。 [2]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主編;鄭中俠編著,.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
  • 2.    陶恆沂主編.潛水醫學: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1年02月
  • 3.    王林緒 施鶴羣 等.世界之最 交通分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