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放射線學

鎖定
放射線學是普通X線檢查技術、數字X線檢查技術、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檢查技術、磁共振成像檢查技術以及影像核醫學檢查技術等多門影像技術的總稱,是利用X線、電磁場等能量以及成像媒介,研究人體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以及部分生理功能,為臨牀診斷提供影像信息的一門應用科學。
中文名
放射線學
總    稱
普通X線檢查技術
利    用
X線、電磁場等能量
定    位
應用科學

放射線學放射線學歷史

自從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X線並且應用於醫學,醫學放射學隨之誕生後,X線攝影檢查一直是臨場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X線電視的開發,特別是1973年Hounsfield科學家設計的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成像裝置的問世以及後來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發射型計算機體層掃描、計算機X線攝影、數字X線攝影、正電子發射型體層掃描等新技術的應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醫學科學尤其是臨牀醫學的進程,為人類的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着電子技術的進步,數字影像技術不斷髮展並向醫學影像領域逐步滲透,加快了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巨大每次重大進步,都是自然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放射線學X線的性質

X線是一種電磁波,波長很短,約0.03-0.05埃,以光速直進,為肉眼所不能見。X線的以下幾種特性和醫學應用有關:
  1. 穿透性:穿透力極強,其穿透性除決定於對球管所加的高電壓以外,還決定於所穿透的人體或其他物質的密度和厚度。
  2. 螢光作用:其與某些化學藥品衝擊時,如鎢酸鈣等,能產生螢光。
  3. 照片作用:其能使照相軟光感光。
  4. 電離作用:其能使物質發生電離現象。
  5. 生物效應:其能對人體產生一定的生物效應,表現為細胞損害。 [1] 

放射線學相關檢查技術

放射線學普通X線檢查技術

普通X線檢查技術可分為普通檢查、特殊檢查和造影檢查。
1、普通檢查主要指同時和普通X線攝影。透視是一種既簡單又經濟的常用檢查方法,可分為熒光屏透視和影像增強器透視,其有點是可同時觀察器官的形態和動態,立即得到檢查結果,是其他X線檢查所不能替代的,但也有影像細節現實不夠清晰和不能留下永久記錄的缺點;普通X線攝影也是一種常用檢查方法,所得的照片稱平片,主要有點是照片的空間分辨率較高,圖像清晰,照片可長期保存,永久記錄,便於複查對比和會診,患者接收的X線量也少,缺點是一幅照片僅一個瞬間的影像,很難了解器官的動態變化。
2、特殊檢查是指不同於普通X線檢查,可達到某種特殊診斷要求的攝影技術。隨着X線檢查技術的飛快發展,有的已經被其他方法所替代,已經很少採用,有的已經成為常規檢查技術。常用的有體層攝影、軟X線攝影和放大攝影。
3、造影檢查是將對比劑引入器官內或周圍,認為地使之產生密度差別而形成的影像,造影檢查明顯地擴大了X線檢查的範圍,不管是陽性對筆記還是陰性對筆記,引入體內有時會出現不良反應,必須充分注意。

放射線學數字X線檢查技術

數字X線檢查技術包括計算機X線攝影、平板探測器成像的X線數字攝影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1、CR是使用可記錄並由激光讀出的X線成像板作為成像載體,經X線曝光及信息讀出處理形成的數字影像,該檢查技術比較成熟,現已被國內外廣泛應用。
2、DR又稱直接數字X線攝影,是以FPD為檢測器利用計算機數字化處理,使模擬視頻信號經過採樣、模/數轉換後直接進入計算機進行存儲、分析和保存的數字成像技術。
3、DSA,也就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影像增強技術、電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與常規X線血管造影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檢查技術,它是將未造影影像和造影影像分別經印象增強其增強,攝像機掃描而矩陣化,經A/D轉換稱減

放射線學CT檢查技術

CT是用X線束圍繞人體具有一定厚度的檢查部位旋轉,進行層面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在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器轉換為電信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輸入計算機處理。
CT檢查技術,經過多次升級換代,其結構和性能不斷完善和提高,由最初的頭顱普通CT發展到螺旋CT和電子束CT。CT檢查常規採用橫斷層面掃描,常用檢查技術有CT平掃、增強掃描、造影CT檢查等,掃描方法的選擇取決於檢查部位和檢查目的。顱腦、頭面、頸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和脊柱關節等雖然都可用CT檢查,但是從臨牀應用效果上看也有一定的限制,如CT現實胃腸道腔內病變不如胃腸道鋇劑檢查顯示的清楚。

放射線學MRI檢查技術

MRI檢查技術是繼CT之後,利用原子核帶有磁性及自旋的原理,在外加磁場內接受特定射頻脈衝時引起共振現象,藉助電子計算機和圖像重建數學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檢查技術,其有點是:無電離輻射,安全可靠;有很多的成像參數,能提供豐富的診斷信息;有極好的組織分辨力;掃描方向靈活;除了用於形態學研究外,還能進行功能、組織化學和生物化學等方面的研究。但應用也有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現在對帶有心臟起搏器或體內帶有鐵磁性物質的患者不能進行檢查;危重病人不能進行檢查;對鈣化的現實不如CT;常規掃描信號採集時間長,對胸腹部的檢查受到限制;對質子密度低的結構如肺、皮質骨等顯示不佳。

放射線學人體各組織對射線的反應

放射線學皮膚

皮膚是人體最表層的組織,在外放射情況下,皮膚是首先接觸放射線的,皮膚的放射反應是作為放射劑量的標準。放射量越大反應越重,射線的穿透力越強,皮膚反應越輕。

放射線學粘膜

上呼吸道;上消化道及陰道等處的黏膜如經過放射後,均產生一種局部反應,叫做黏膜反應。先有紅腫,然後有白膜形成,白膜剝離後可以出血,然後癒合。被新的黏膜表面遮蓋着。粘膜上表皮比皮膚的鱗狀細胞敏感,所以粘膜反應開始的時間及高峯均比皮膚早。

放射線學神經系統

腦組織神經細胞本身是放射量不敏感的一種,在人體上及動物實驗中,均已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腦組織內的血管,可能受到一定的破壞。在小血管及末梢動脈管中,都有炎症變化。神經膠質細胞有退化的,亦有增生的,這兩種情況都是腦組織的退行性變,故能造成腦內組織軟化及壞死。

放射線學

晶體是眼球放射量最敏感的部分。晶體是由上皮細胞構成。經過小量和中等量的放射後,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時期,晶體就變為渾濁,甚至全盲,這就是放射性白內障

放射線學唾液腺

唾液腺是外分泌腺中比較放射敏感的一類。腮腺較其他唾液腺更為敏感。在同樣劑量下,腮腺的功能可受到很多減退。在照射的初期,腮腺略有腫脹,腫脹嚴重是有局部疼痛及灼燒感,這時應暫停放療1-2日。到後期腺體功能逐漸降低,唾液分泌量減少,就有口乾現象。起初腺細胞在形態上尚無改變。但是功能上已有明顯的減退。放療後腺體分泌功能的復原是很慢的,有時口乾到2-3年方能恢復。

放射線學胃腸道

初期反應是治療開始後的兩週左右。此時感到吞嚥困難及刺痛。延遲性反應常在治療後半年或更長時間才會出現,症狀是吞嚥困難,但粘膜面依然光滑。這種所見是由於食管黏膜下的纖維化改變改變所致,有時與癌症復發轉移極為相似。

放射線學生殖腺

生殖細胞是人體內除了白血球以外,最為敏感的細胞。在生殖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原精子最為敏感,其次為精母細胞,精細胞,精子等。所以放射後原精子是容易死亡的,而精子不易死亡。睾丸經過放射後,雖無精子,但精液仍是有的。卵子具有高度放射敏感性。經過放射後,卵泡內的卵子先被破壞,再後來卵泡表皮細胞消失,最後整個卵泡變為萎縮,卵巢萎縮變小。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臨牀放射線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出版社,1974
  • 2.    瀋陽醫學院.放射線學:瀋陽醫學院,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