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放射性核素檢查

鎖定
放射性核素檢查是近年來應用放射性核素於臨牀檢查和研究一些肺部疾病和測定肺的灌注及通氣功能的方法。肺放射性核素檢查有下列方法:①肺灌注掃描:常用99mTc-大顆粒聚合清蛋白(99mTc-MAA)或99mTc-蛋白微粒(99mTc-HAA)靜脈注射。②肺通氣掃描:常用放射性藥劑為133Xe氣體。③親腫瘤放射性核素檢查:用67Ga親腫瘤的性質作肺掃描診斷肺癌,對原發病灶診斷陽性率在90%左右。對肺癌的淋巴結轉移病灶或遠處轉移病灶的陽性率也可達50%左右。肺部非癌性疾病如肺結核、肺炎、化膿性感染等可能呈現假陽性結果 [1] 
中文名
放射性核素檢查
外文名
radionuclide examination
原    理
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化合物
應    用
臨牀診斷

放射性核素檢查應用

在中國於1958年前後逐漸建立起這項技術,對臨牀診斷確有價值的項目已達百餘種,放射性核素檢查需要良好的放射性藥品、競爭放射分析試劑藥盒和醫用核儀器。放射性核素檢查主要分為三大類。

放射性核素檢查功能測定

將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用放射性探測儀器在體表測得放射性在臟器中隨時間的變化,通過計算機對此時間 - 放射性曲線進行分析,獲得定量參數用於評估臟器功能和診斷疾病。本法簡便價廉,最常用的有腎功能測定和心功能測定。
將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然後測定有關臟器中或血、尿、便中放射性的動態變化,以瞭解臟器的功能。最常用的核儀器是各種功能測定儀,在體表測得放射性在臟器中隨時間的變化曲線,通過計算機或手算對此曲線進行半定量分析或根據一定的數學模型計算出各種定量參數。這種方法已廣泛而有效地應用於甲狀腺、心臟、腎臟和肺臟的功能測定。口服放射性標記的蛋白質或脂肪,測定血內放射性的增長和經糞尿排出的情況,可以瞭解消化吸收功能。將放射性標記的各種血細胞注入靜脈、測定放射性在血內消失的速度,可計算出血細胞的壽命;測定放射性在肝、脾等部位集聚的情況,可以觀察血細胞破壞或被攔截的部位。

放射性核素檢查顯像

放射性藥物引入體內後,以臟器內、外或正常組織與病變之間對放射性藥物攝取的差別為基礎,利用顯像儀器獲得臟器或病變的影像。常用的顯像儀器為γ照相機和發射型計算機斷層照相機( ECT ),後者又分為正電子類型的 PECT 和單光子類型的SPECT。按顯像的方式分為靜態和動態顯像兩種。由於病變部位攝取放射性藥物的量和速度與它們的血流量、功能狀態、代謝率或受體密度等密切相關,因此所得影像不僅可以顯示它們的位置和形態 ,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它們的上述種種狀況(可以統稱為功能狀況),故實為一種功能性顯像。眾所周知,絕大多數疾病的早期,在形態結構發生變化之前,上述功能狀態已有改變,因此放射性核素顯像常常能比以顯示形態結構為主的 XCT 、MRI 、超聲檢查等較早地發現和診斷很多疾病。但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如上述其他醫學影像方法,清晰度較差,應根據需要適當選擇或聯合應用各種顯像方法。
放射性核素檢查的主要內容有:①心血管系統 。主要有心肌顯像和心功能測定。②神經系統。主要有局部腦血流( γCBF )斷層顯像、局部腦葡萄糖代謝顯像和神經受體顯像。③腫瘤顯像。主要有放射免疫顯像( RII )、其他特異性親腫瘤顯像、 67Ga 顯像、骨轉移灶顯像和淋巴顯像 。④消化系統。主要有肝血管瘤顯像、肝膽顯像、異位胃粘膜顯像和活動性消化道出血顯像。⑤呼吸系統。主要用於早期診斷髮病2~3日內的肺栓塞。⑥泌尿系統。主要有泌尿系動態顯像。利用 99mTc-DMSA 可以顯示腎實質影像,能靈敏地發現腎臟瘢痕。此外,放射性核素顯像還可用於內分泌系統 、骨骼系統和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
肝臟顯像,肝內的庫普弗氏細胞吞噬放射性膠體顆粒,肝實質得到顯影]),根據病變部位攝取放射性藥物是否高於或低於正常組織,分為熱區顯像和冷區顯像。前者病變顯示為放射性濃聚,後者病變顯示為臟器影像中的放射性淡區 (圖2[冷區顯像,肝內佔位性病變處放射性膠體顆粒不能聚集,形成][淡區])。按顯像方式也可分為兩類,一為靜態顯像,一為動態顯像。靜態顯像是在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一定時間之後進行臟器或病變的顯像,主要是觀察臟器的形態、大小、位置和病變的有無、數量和大小。動態顯像則是在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後連續地或多次間斷顯像,通過一系列的影像來觀察放射性在臟器或病變部位聚集和排出的速度和量,據以瞭解臟器和病變的血流灌注血容量、臟器功能等情況,並可通過計算機處理獲得很多參數。這種動態顯像把生物化學、功能、血流和形態的信息結合有一起加以顯示,具有明顯的特點,有助於很多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觀察。常用顯像儀器有掃描機、γ照相機和發射型計算機斷層照相機,後者又分正電子類型(PECT)和單光子類型 (SPECT)它們不僅可以提供臟器或病變的二維平面靜態和動態影像,並可給出三維圖像或任選的斷層圖像,能顯示深部組織和病變,進行真正的定量分析。放射性核素顯像已廣泛而成功地應用於各種腫瘤和轉移灶的探測和性質鑑別,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診斷和病變顯示,心功能測定,局部腦血流、腦功能受體功能和密度的測定,肺栓塞診斷,分腎功能和尿路通暢情況的觀察,和器官移植監測等方面,是核醫學的主要內容。

放射性核素檢查分析結果

利用競爭結合的原理,將特異的免疫反應或受體配基反應與靈敏的放射性測量技術結合起來形成的一種超微量分析方法。此法已可測定血、尿、各種體液和組織內的 300 多種激素,某些腫瘤和病毒的相關抗原、藥物、受體等的含量,最小檢出值一般可達納克(ng)至皮克(pg)水平(10-9~10-12克), 有的已接近飛克 (fg) (10 -15克),較一般生物化學分析的靈敏度提高 4 倍至百萬倍。因此本法已成為內分泌疾病診斷和研究、藥物血濃度監測、某些腫瘤和傳染病的診斷分型和受體研究的重要手段,應用廣泛。
競爭放射分析無需將放射性物質引入體內。臟器功能測定和放射性核素顯像需將放射性藥物引入體內,但其量極微,加上所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較短,一次檢查所致人體的輻射吸收劑量很低,一般皆低於常規的 X 線檢查,所以是安全的。
參考書目
馬寄曉、劉秀傑主編:《實用臨牀核醫學》,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90。
潘中允
參考資料
  • 1.    朱家愷、黃潔夫、陳積聖 .外科學辭典: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