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改性纖維

鎖定
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使纖維變性而製得的化學纖維。經過物理變性的纖維異形纖維、變形纖維和複合纖維。用化學方法改性的纖維有接枝纖維、共聚纖維和經化學後處理變性的纖維等。
中文名
改性纖維
外文名
modified fiber
別    名
變性纖維
處理方法
化學或物理方法

改性纖維簡介

改性纖維又稱變性纖維
是指借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使常規化學纖維品種的某些性能(如吸濕性、染色性、抗靜電性、阻燃性等)加以改進而派生的一系列新纖維的總稱,如改性黏膠纖維、改性聚酯纖維、改性聚丙烯腈纖維、改性聚乙烯醇纖維等。

改性纖維改性方法

改性方法有:

改性纖維化學法

共聚接枝共聚等方法:
①接枝纖維:在纖維的大分子鏈上通過活性鏈節從側向引上高分子支鏈所得到的纖維。將棉纖維或粘膠纖維接上甲基、乙基或苯甲基生成纖維素醚,可降低纖維的吸水性並提高纖維的化學穩定性、阻燃性、光作用穩定性、抗熱性電絕緣性等。纖維素與少量能聚合的單體在溶體狀態共聚,在纖維素主鏈上引入合成高分子支鏈,從而獲得接枝共聚的纖維素纖維,可改進纖維素纖維的耐褶皺性。
②共聚纖維:由二元或三元單體在一定條件下共聚製得的纖維。絲朊(蛋白質)與少量丙烯腈共聚可獲得丙烯腈接枝絲纖維。純聚丙烯腈纖維的實用價值較差,但經與乙酸乙烯酯和其他單體共聚後所得的纖維,物理機械性質和染色性質就遠比純聚丙烯腈纖維優良。
③化學後處理改性纖維:滌綸經1~1.5%萘磺酸鹼金屬鹽和甲醛縮合物水溶液處理可獲得抗起球性;而經鹼溶液處理,則可具有類似天然絲的性質;在熱處理過程中加入含或鹵素化合物則可獲得耐燃性。 [1] 

改性纖維物理法

共混或物理性添加某些改性劑等方法。這些方法已被廣泛採用,成功地開發出了許多改性化學纖維的新品種,如高濕模量黏膠纖維、陽離子染料可染聚酯纖維(CDP纖維、ECDP纖維)、丙烯腈-氯乙烯共聚纖維(腈氯綸)、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等。

改性纖維異形纖維

異形纖維是在紡絲成形加工中,採用非圓形孔眼的噴絲板製取的各種不同截面形狀的纖維。目前異形纖維的種類至少已有數十種,市場上出售的聚酯纖維、聚酰胺纖維及聚丙烯腈纖維,大約有一半為異形纖維。與圓形纖維相比,異形纖維有諸多特性。
經一定得幾何形狀(非圓型)的噴絲孔紡制的具有特殊橫截面形狀的化學纖維。也稱“異形截面纖維”。 所謂異形纖維,就是把原來一模一樣的合成纖維製成截面畸形的纖維。像天然纖維那樣,使它們呈現三角形、星形、多葉形等,可以是異形截面纖維,也可以是異形中空纖維,或者是複合異形纖維。 異形纖維是相對於圓形纖維而言的。它是用有特殊幾何形狀的噴絲板孔擠壓出來的,使截面呈一定幾何形狀的纖維。目前生產的異形纖維主要有三角形、丫形、五角形、三葉形、四葉形、五葉形、扇形、中空形等。

改性纖維特點

異形纖維跟一般的纖維相比,有如下特點。第一是光學效應好,特別是三角形纖維,具有小稜鏡般的分光作用,能使自然光分光後再度組合,給人以特殊的感覺。第二是表面積大,能增強覆蓋能力,減小織物的透明度。還能改善圓環纖維易起球的不足。第三是因截面呈特殊形狀,能增強纖維間的抱合力,改善纖維的蓬鬆性和透氣性。第四是抗抽絲性能優於圓形纖維。它大量用於機織、編織及地毯工業中。我國利用異形纖維主要生產紡織品和針織品,如生產仿細夏布、波紋綢、仿薄絲、仿絹和毛料花呢等。

改性纖維特性

①、改變纖維彈性,抱合性與覆蓋能力,增加表面積,對光線的反射性增強。
②、特殊光澤。如五葉形、三角形。
③、質輕、保暖、吸濕性好。如中空。
④、減少靜電。
⑤、改善起毛、起球性能,提高纖維摩擦係數,改善手感。

改性纖維光學性質

異形纖維的重要特徵尤其表現在光學性質方面,三角形截面滌綸會發出絲綢般的光澤,而五葉形截面顯示出類似人造絲,醋酯絲樣的光澤。一般纖維光澤與截面形狀的關係是,與留影截面相比,截面凹凸的個數越多,光澤的擴散性越好,光澤的強度和方向性變差。另外,由於異形纖維具有光澤效應,反射率大,在相同條件下染色時儘管染料吸收量丸但染色卻偏淺。如要從外觀上得到同樣深度的顏色,必須比圓形截面纖維增加10%一20%的染料。不過,在視覺上由於光澤的影響,似乎鮮豔度有增加的感覺。異形截面絲較圓形絲表面對光的反射程度大,難以透光,故其織物有遣污效果。異形纖維的性質隨截面形狀不同而異。異形纖維由於易形成應力集中源,纖維強度較圓形截面纖維約低10%一20%,且耐摩擦性能差。異形纖維具有抗起球性,這是因為異形纖維的抱合力強,起毛和起球現象可大大減少。圓形截面纖維有蠟感,而異形纖維由於增大了織物的摩擦係數,使蠟感消失。同時,還可改善懸垂性和耐折皺性等。

改性纖維發展

異形纖維最初由美國杜邦公司於50年代初推出三角形截面,繼而,德國又研製出五角形截面。60年代初,美國又研製出保暖性好的中空纖維。日本從60年代開始研製異形纖維。隨之,英國、意大利和前蘇聯等國家也相繼研製該類產品。 [2] 
由於異形纖維的製造以及紡織加工技術比較簡單,且投資少,見效快,因此發展也比較快。我國異形纖維的研製是在70年代中期。在噴絲板製造方面改進了加工技術,提高了板的可紡性。在紡絲方面,已有了成熟、完整的工藝。在紡織產品方面主要是以仿各種天然纖維為主。
參考資料
  • 1.    張樹鈞. 改性纖維與特種纖維[M]. 中國石化出版社, 1995.
  • 2.    蔡長庚, 許家瑞. 異形纖維複合材料研究進展[J]. 纖維複合材料, 2003, 2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