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收縮説

鎖定
收縮説(theory of contraction)是指地球由於不斷變冷而收縮的大地構造假説。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地球膨脹説、尤其是海底擴張説的提出和證實,收縮説走向衰落。
中文名
收縮説
外文名
theory of contraction
內    容
地球不斷變冷而收縮大地構造假説
參考書目
《地質科學史綱》
提出時間
1829年
學    科
普通地質學
本    質
大地構造假説的一種

收縮説簡介

收縮説是一種認為地球由於不斷變冷而收縮的大地構造假説。為了解釋岩石褶皺和逆衝現象,E.de博蒙於1829年提出了地球收縮的假説。隨後,物理學家、地球物理學先驅L.開爾文提出了地球冷凝的物理模式。19世紀下半葉以來,J.D.丹納認為地槽是在地球收縮而形成的拗陷基礎上演化的解釋,E.修斯對全球剛性地塊和柔性地帶構造變動的解釋的成功,尤其是歐美各地推覆構造的發現,使收縮説思潮大為高漲,與地槽地台學説一併成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的主要大地構造學説。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地球膨脹説、尤其是海底擴張説的提出和證實,收縮説走向衰落。 [1] 

收縮説主要內容

收縮説認為,地球由於放熱變冷而導致不斷收縮。在這個模式中,幾百公里以下的地球內部仍然接近於初始的温度。而最外部的圈層,包括現今所指的岩石圈和上地幔,已經變得相對較冷。這樣,在最外部圈層之下的部分由於迅速變冷收縮,而向地球內部分離。分離所留下的空間由最外部圈層在重力作用下向內收縮來充填,這一收縮充填作用使地球最外部的圈層處在一種橫向擠壓的狀態中。收縮説首次提出了具有明確物理基礎的全球性動力地質原因,較之以前各學派對地殼運動認識上的一個明顯進步,在於它揭示了地殼水平運動的存在。但是,收縮説從提出開始就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主要是無法證實地球表面的構造確實是由收縮造成的,它對廣泛分佈的由正斷層表現的張性區域也無法解釋。20世紀20年代中期,放射性射線發現後,人們認識到,地殼中同位素衰變放熱可能導致地球(或地殼)熱脹。冰期和間冰期的發現和證實,表明地球表面可變冷也可變熱。 [1] 

收縮説理論爭議

收縮説是一種比較早的關於闡述地殼和褶皺山脈形成的假説。大約在16世紀,就有人提出地球表面所以有褶皺了的山脈,就象蘋果乾了表皮起皺是同樣道理。1829年,艾利·德·鮑蒙提出收縮説。後來傑弗里斯對此説加以表述。18世紀康德—拉普拉斯的星雲説問世後,許多地質學家接受這一觀點,並把它應用到解釋地球的許多問題。當時認為地球最初是一團灼熱的氣體,後來因散熱從外向內逐漸冷縮而變成熔融狀態。再進一步冷卻後,在地球外表便形成一層堅硬的固體外殼,這就是地殼。但在地殼下的熔融物質繼續冷卻收縮,於是地殼和以下的熔融體之間出現了空隙。地殼因重力作用下陷,地殼必然受到強大的水平擠壓力,因而使地殼發生褶皺,形成山脈。內部的熔融物體也順着地殼下陷或褶皺產生的裂縫和斷烈帶,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這就是岩漿活動和火山活動。這個學説曾一度得到許多人的支持,並根據此説論證地槽的成因,或用側向擠壓及模擬試驗説明山脈的發生和發展,故收縮説對大地構造學的發展曾起了推動作用。但是它不能解釋地殼運動的時空規律,例如地球上的山脈為什麼具有定向性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構造運動為什麼具有周期性,而且有時候強有時候弱?強烈的地殼運動為什麼具有區域性?地殼為什麼存在大規模的升降運動?為什麼存在世界範圍的拉張性的大裂谷?等等,收縮説都不能作出圓滿的解釋。此外,地球內部放射性熱源發現以後,可以起着和收縮相反的作用,即地球內部不是由熱變冷,而是由冷變熱,對收縮説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1] 
參考資料
  • 1.    孫榮圭著:《地質科學史綱》,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