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操作行為主義

鎖定
操作行為主義(operant behaviorism),亦稱“描述行為主義”。是指運用操作主義觀點研究行為規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20世紀30年代興起。創始人斯金納。華生、E.B.霍爾特及早期動物心理研究中即有操作主義傾向。自覺地以操作主義為哲學基礎,運用操作術語描述各種行為的是新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者認為,用科學的操作來規定心理學術語的含義可減少無謂的爭論,有助於將心理學體系建立在客觀的實驗操作基礎之上。不同的新行為主義者對操作主義觀點的接受程度不同。 [1] 
中文名
操作行為主義
外文名
operant behaviorism
創始人
斯金納

操作行為主義人物簡介

斯金納(1904-1990)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雖然他缺乏系統的心理學學習和訓練,但卻在哈佛大學選擇了心理學專業,1930年斯金納獲得碩士學位,次年獲得博士學位。1936年,斯金納到明尼蘇達大學任教,在實驗室研究和課堂教學中他都非常具有創造性。1945年,他到印第安納大學擔任心理學系主任,後又返回哈佛大學,擔任該校心理系終身教授。 [2-3] 
斯金納一生著述頗豐,發表文章112篇,出版著作18部。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有機體的行為》、《沃爾登第二》、《自由與人類控制》、《超越自由與尊嚴》以及《行為的塑造》等。鑑於斯金納對心理學的貢獻,1958年美國心理學會授予他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美國政府授予他國家科學獎,這是美國政府對科學家的最高獎勵;1990年,美國心理學會又授予他心理學終身貢獻獎。接受此獎項8天之後,斯金納去世,終年86歲。

操作行為主義理論核心

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 (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槓杆或鍵,箱子的構造儘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槓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
(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
(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槓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
(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係,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着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複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着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4] 

操作行為主義基本立場

操作行為主義研究對象

斯金納把行為本身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是要對行為進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因此他有時又把心理學稱為行為科學。他對以往心理學家採取間接方式研究行為、把行為的一切特性都歸於不證自明的內部實體的做法很不已為然。他認為,採取這種方式研究行為,會使心理學走上三條歧路:一是假設這個內部實體是自由的,就會出現 “意志自由”的説法;二是給內在實體披上科學的外衣,製造出“心理官能”、“自我”、“超我”等概念,但這些概念因缺乏科學定義而不能説明行為;三是把神經系統當作控制行為的實體,以神經系統的功能來解釋行為,但這仍然阻礙人們對行為進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
斯金納主張,心理學要直接對行為進行描述,要研究行為本身,並在對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和描述其規律。斯金納所要建立的心理學,其實就是一門直接描述行為的行為科學。

操作行為主義理論性質

斯金納首先從哲學上接受了行為主義,但他在對行為的實驗研究中又深受華生和巴甫洛夫的影響,因而斯金納的實驗研究帶有深刻的實證主義烙印。他反對把心理學看作是理論性的,主張心理學是完全實證性的實驗研究,把心理學看作是完全致力於行為研究的自然科學。強調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是斯金納整個思想體系的中心內容,其目標是説明有害控制的不利特徵和有效控制的有利特徵。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他只研究能夠觀察的行為,對於從理論上推論有機體內部可能發生的活動一點也不感興趣。這種純粹描述性的行為主義被人們稱為“沒有有機體的探究”。他還進一步強調,行為的科學研究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內進行,認為科學研究的任務就是要在先行的、實驗者控制的刺激條件和有機體隨後的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係。他所建立的行為公式是:R=f(S)
其中R表示行為反應,是因變量;S表示刺激情境,是自變量。有機體的行為反應就是自變量和情境刺激的函數(f)。

操作行為主義研究方法

與赫爾的假設-演繹方法不同,斯金納擁護一種不帶理論結構而進行研究的經驗體系,他總是從經驗的資料開始,然後小心地、緩慢地進行試驗性的概括。如果説赫爾所採用的是假設演繹的方法,那麼斯金納所採用的則是歸納的方法。斯金納認為,為了更好地研究行為,還需要運用反射的方法。在他看來,“一個反射就是一種刺激和一種反應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不是任何別的東西”。(舒爾茨,1981,p269)斯金納對反射的看法相當獨特,他採用的方法有別於其他心理學家的反射分析法,而是“行為分析法”。為了分析動物的行為,斯金納專門設計了“斯金納箱”。利用這一實驗裝置,斯金納設計和完成了大量的動物行為實驗,系統控制和分析了影響動物行為的因素,總結了動物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原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這一套方法體系被稱為行為的實驗分析體系。而且,斯金納不相信在實驗中要用大量的被試,他強調對單個被試進行徹底的研究。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斯金納立場是舊的華生行為主義的新生”(舒爾茨,1981,p269),在心理學基本立場上斯金納比華生表現得更為激進,因此又被稱為“激進行為主義者”。

操作行為主義實驗課題

斯金納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實驗箱子,對小白鼠的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發現箱子裏的餓鼠偶然地一按槓桿,便獲得食物,那這個食物會增加餓鼠以後的按槓桿行為。也就是説,如果一個行為發生後,接着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這裏的食物),那麼之前發生那個行為強度就會增加。如此一來,如果有連續的強化刺激,小鼠就獲得了按槓桿求食的條件反射。
但是,在小鼠學會了壓槓桿求食之後,如果撤銷食物的刺激,小鼠即使壓了槓桿,也沒有食物,慢慢的,小鼠就不再去壓桿了。也就是説,在條件反射形成之後,如果強化刺激不再出現,它的強度也會逐漸削弱,最後消失。反之,如果不給按槓桿小鼠獎勵,而給不按槓桿的小鼠電擊,它們也會獲得一種按壓槓桿的條件反射,用來逃避電擊的痛苦。這時,電擊的痛苦也增加了小鼠按壓槓桿的反應。
斯金納在小鼠身上的發現,對其他動物和人也適用。通過操縱食物或者電擊的強化刺激,就可以改變動物的反應。

操作行為主義行為原理

斯金納的行為原理實質上就是其操作-強化理論,因此對操作-強化理論的分析和説明,就是對其行為原理所進行的分析和説明。
應答性行為與操作性行為
斯金納把行為區分為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由先行刺激所引發,是對刺激物的回答,這種行為比較被動,要受刺激物的控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應就屬於應答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發操作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主動的,代表着有機體對環境的主動適應。操作性行為可以有效地應付環境,而應答性行為做不到這一點。在斯金納看來,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因此研究行為科學的有效途徑就是研究操作性行為。
斯金納認為,兩種不同類型的行為必然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條件反射。應答性行為所導致的是“反應性條件反射”,而操作性行為所導致的則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前者與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一致,稱為S型條件反射(強化是與刺激相聯繫的);後者則與桑代克的工具性條件反射相類似,稱為R型條件反射(強化是與反應相聯繫的)。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規律
1、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建立
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建立依賴於兩個因素:操作及其強化。他利用斯金納箱對白鼠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建立的規律,即“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着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就增加。”(Skinner,1938,p21)只不過,強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體反應,而是反應發生的概率。操作及其強化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形成的關鍵。
動物的學習如此,人類的學習也同樣如此。斯金納認為,人在周圍環境中所形成的很多生活技能,諸如説話、走路、寫字、駕駛,甚至道德、人格的形成以及社會文化的延續等等,都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結果。例如,嬰兒最初無意識地發出“媽”的音,母親就會高興地抱起來親吻孩子,這其實就是對孩子進行強化,如此以來,孩子便傾向於一看到母親出現,就發出“媽”音,這樣孩子就學會了叫“媽”。在斯金納看來,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可以應用到很多場合,既可以用於消除不良的行為,也可以用於鞏固理想的行為。例如,孩子偶然表現出的助人行為受到表揚後,以後在類似情境中就傾向於更多地表現這種助人行為,當助人行為經常表現出來時,我們就説這個孩子已經形成了樂於助人的道德品質或人格特徵。由此看來,“所謂的人格不過是一組反映強化史的行為模式”。(葉浩生,1994,p121)
強化在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斯金納既不同意桑代克以效果律來解釋強化對操作性條件反射形成的作用的觀點,也不同意巴甫洛夫關於強化增加條件反射的強度的觀點。他認為,強化增強的不是某一具體的條件反射本身,它所增強的是這種反射發生的概率,或者説它增強了反射發生的傾向性。
2、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
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是由於強化的停止而導致的。也就是説,當一個經過條件化而增強的操作性行為發生之後,不再伴隨有強化刺激物,反應發生的頻率就會逐漸降低。但操作性條件反射並不隨強化的停止而驟然停止,而是持續反應一段時間,才趨於停止,這期間可能還會因為情緒的干擾而出現波動。這一從終止強化到操作性條件反射不再出現的過程就是消退過程。在實驗中,斯金納發現,一隻已經習得壓桿反應的白鼠在強化停止後,仍然按壓槓桿50-250次,然後才停止反應。這就説明操作性條件反射消退過程的快慢與習得這種反應的力量的強弱成正比,如果一個反應的力量很強或者説建立的操作性條件反射非常牢固,那麼消退的時間就長,反之消退的時間就短。這種現象在人類身上也有所表現。
3、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分化
所謂分化,實際上就是運用漸進的方法,強化動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某一特徵以使動物形成選擇性反應的過程。操作性條件反射分化的關鍵因素也是強化。斯金納在訓練白鼠的壓桿力量的實驗中,首先是對白鼠以任何力量作出的壓桿行為都予以強化,然後制定一個標準,只有當壓桿行為的力量超過這一標準時才給以強化,低於這一標準的壓桿行為則遵循消退原理而消退。之後,逐步提高壓桿力量的標準,通過運用強化或不強化的手段來訓練白鼠以不同的壓桿力量作出壓桿反應。多次以後,白鼠就學會了特定的、表現出選擇性的反應,最初的條件反射也就形成了分化。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分化在人類身上也表現得很明顯,人們根據分化原理學會在特定的場合作出特定的反應,如在葬禮上表情凝重、話語低沉;在聽演唱會時,則大聲喝彩、鼓掌等。
強化的種類
1、積極強化物與消極強化物
強化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積極強化物(正強化物),另一類為消極強化物(負強化物)。積極強化物是指與操作性行為相伴隨的刺激物,它可以增加操作性行為發生的頻率,如水、食物、獎賞等;消極強化物是指與操作性行為相伴隨的刺激物從情境中被排除時,可以增強這種反應。斯金納通常以食物來強化白鼠按壓槓桿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食物就是積極強化物,它提高了白鼠按壓槓桿的頻率;也可以安排這樣的實驗,把白鼠放進一個特製的箱子裏,然後給予電擊,只有當白鼠按壓槓桿時,電擊才停止。經過幾次這樣的強化,白鼠就學會了按壓槓桿以逃避電擊,電擊就是消極強化物,因為它也增加了白鼠按壓槓桿的頻率。
2、條件強化物與概括化的強化物
斯金納把天然具有強化作用的刺激物稱為原始強化物,如食物、水等。但有時與原始強化物相伴隨的很多中性刺激物,由於條件作用也具備了強化性質,成為條件強化物。如在白鼠按壓槓桿時,同時呈現燈光和食物,白鼠很快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此後,再安排白鼠按壓槓桿,不給予食物,只呈現燈光,白鼠按壓槓桿的行為也增加,説明燈光已經具有了強化性質,成為一種條件強化物。一般來説,條件強化物的力量與原始強化物的匹配次數成正比。
當一個條件強化物與一個以上的原始強化物形成聯繫時,這個條件強化物具備了多方面的強化作用,成為一個概括化的強化物。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最典型的概括化強化物是金錢,因為金錢與人的衣、食、住、行等具有普遍聯繫,因而具有最廣泛的強化作用。但與條件強化物不同的是,作為概括化強化物的一級強化物不再伴隨它們時,概括強化物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概括化強化物在人類行為的習得和保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強化作用的模式
斯金納認為強化的模式不只一種,他通過大量實驗,總結出以下幾種強化作用模式:
固定時距模式,指在固定的時距內給予強化,而不管有機體在這一時距內作出多少次反應。這種強化作用模式,容易使有機體在時距的開端反應較少,而在時距的終端反應增多。
變異時距模式,這種模式用平均時距代替了固定時距,即在規定的一段時間裏實施一次強化,但強化的時間卻不固定。以這種模式來強化行為,則行為反應既穩定又均勻,而且常常難以消退。這種模式克服了固定時距模式的缺陷。
固定比率模式。這種模式不是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後給予強化,而是在有機體作出一定標準次數的反應後給予強化,其效果與固定時距模式類似,即在接近強化時,反應突然增多,而在強化後的一段時間裏,反應則減少。
變異比率模式。這種模式保持強化比率的平均值不變,但具體實施強化時,比率的範圍卻有相當大的變化。這種模式的作用比固定比率模式的作用大。
這四種模式對行為的影響有大有小,斯金納認為,在對有機體進行強化時,不應只採用一種模式,而應聯合使用多種模式。

操作行為主義理論應用

斯金納的行為原理在教學、言語行為以及社會控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 
言語行為
對言語行為的研究是斯金納早期應用性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斯金納堅持以操作強化原理來解釋人類的語言,他認為言語也是一種行為,它服從於強化的偶然性,並且與其他操作性行為一樣,也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
根據言語與強化反應的關係,斯金納把言語行為概括為具有不同功能(召喚、命名、形聲、複合)的四種類型,並一一分析了它們的形成(葉浩生,1994,pp127-128)。但斯金納的觀點遭到了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批評,喬姆斯基認為斯金納以操作強化原理來解釋語言發展的作法太簡單而且還原色彩太濃,這種作法在實驗室中或許能夠行得通,但在現實社會中卻根本行不通。
在發展和教育領域的應用
行為原理在兒童發展領域的應用,就是斯金納依據操作強化原理設計了一種機械化照料嬰兒的裝置----“空中搖籃”。這是一個巨大的能夠調節空氣、控制温度、無菌的隔音房間。嬰兒在室內可以自由地運動,可以做遊戲,也可以睡覺,還可以避免兒童出現一些毛病。斯金納因設計了這種裝置而受到美國一般羣眾特別是年輕母親們的稱讚。儘管這種裝置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但並沒有取得巨大成功。
行為原理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就是斯金納設計了教學機器。斯金納對當時流行的課堂教學感到不滿,他認為通過一定的方式可以使教學變得更好。教學機器就是他應用操作強化原理設計和製造的教學裝置。這是一種台式機械裝置,裏面有教學程序,這種程序把一門學科分成一系列具有邏輯聯繫的一組知識項目,並以問題形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漸次排列。學生只有通過前面的問題,才可以進行下一個問題。教學機器在數學、音樂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最大的弊病就是忽視了教師的人格教育活動,不利於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
社會控制計劃
行為原理在社會領域中的應用,就是斯金納主張以操作強化原理進行社會控制,以建立理想的社會生活。早在《沃爾登第二》中,他就表達了這種思想,在後來的《自由與人類的控制》和《超越自由與尊嚴》等著作中,他又進一步系統地闡述了這一思想。斯金納認為,人類沒有絕對的自由和尊嚴,因為控制無處不在,事實上,社會上的一切都是控制,既然如此,不如承認這一事實,積極選擇控制、完善控制,使人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與尊嚴。如何選擇和完善控制呢?斯金納認為,要選擇和完善控制,就必須發揮行為科學的作用,使用行為技術。斯金納的這種設想是美好的,在一些實驗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當把這種設想付諸社會實踐時,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主要評價
斯金納是當代最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他以操作條件作用為核心概念,並以高度精確的實驗技術精心構築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建立了一門真正的行為科學。儘管人們對斯金納的理論褒貶不一,但其工作無疑“極大地提高了我們預測和控制有機體行為的能力”。(舒爾茨,1981,p280)
斯金納堅持極端客觀的行為主義立場,憑藉嚴謹而富有生氣的觀察和精確嚴密的行為分析方法,建立了非常精確、客觀的操作行為主義體系;並且對一些難以迴避的“主觀”現象,也堅持以操作強化原理來進行具有説服力的解釋。可以説,“斯金納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無庸置疑的領導人和戰士,他的工作對美國現代心理學的影響,大於歷史上任何其他心理學家的工作,甚至大多數批評他的人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舒爾茨,1981,p280)
斯金納對推動心理學的應用研究,使心理學走向社會事務和社會實際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程序教學思想即使是在也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雖然他的理論在言語行為的應用上受到了人們的批評,但也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啓示。
斯金納的理論體系也遭致了眾多批評,主要表現 在以下方面:忽視理論研究。其實,雖然斯金納的體系是非理論的,但他並不完全反對涉及理論,只不過他反對在沒有十分可靠的資料積累的情況下提出理論;其次,人們還認為斯金納的實驗研究範圍太窄,忽視了行為的很多方面。批評者認為,斯金納的實際研究只限於有限動物的有限行為,並把從這些研究中獲得的結論推論到所有動物甚至人類的社會生活領域,這顯然是簡單化、片面化的;最後,人們對斯金納的環境決定論也持強烈的批評意見。可以説,斯金納的體系留給我們很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操作行為主義強化控制理論

強化的作用
斯金納認為,強化作用是塑造行為的基礎。兒童偶然做了某個動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強化,這個動作後來出現的幾率就會大於沒有受到強化的動作。強化的次數增多或強度增大,幾率也隨之增大,這就導致了人的操作行為的建立。如果一個動作發生後,未能得到及時的強化,那麼強化的作用就不明顯,甚至沒有任何作用。如果在行為發展的過程中,兒童行為得不到強化,行為就會消退。所以對於兒童的不良行為,如無理取鬧和長時間啼哭,可以在這些行為發生時不予強化,使之消退。對於兒童好的行為,就應該給予強化,使之得以鞏固。
強化的分類
強化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所謂積極強化,是由於一個刺激的加入而增強了一個操作性行為發生的概率作用。所謂消極強化,是由於幾個刺激的排除而加強了某一操作性行為發生的概率作用。無論是積極強化還是消極強化,其結果都是增強反應的概率。在實際的教育中,常常運用多種強化的方式。如一個不愛洗手的兒童,每次都用各種藉口逃避洗手。對於這一不良行為的矯正,既要運用積極強化,又要運用消極強化。當兒童一旦洗手,立即予以表揚,並允許給他看卡通片,這屬於積極強化;如果兒童堅持不洗手,就不准他看卡通片,這屬於消極強化。兩種強化的目標都是為了促使兒童養成講衞生的習慣。
強化的評價
需要指出的是,消極強化作用不同於懲罰。消極強化是為了增強行為,激勵行為,而懲罰是為了企圖消除行為,兩者目的不同。有時在懲罰之後,反應會暫時地得到壓制,但並不導致消退過程中反應總次數的減少。因此,斯金納建議以消退來取代懲罰,提倡發揮強化的積極作用。
總之,在斯金納看來,只要瞭解強化效應和操縱好強化技術,就能控制行為反應,塑造出一個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的行為。

操作行為主義兒童行為

操作行為主義實驗過程

(1)育嬰箱的作用。當斯金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他決定做一個新的經過改進的搖籃,這就是斯金納的育嬰箱。它的原理就是“斯金納箱”。他在實驗箱裏長大的女兒後來很快就成為一名很有名氣的畫家。於是,斯金納把它詳細介紹給了美國的《婦女家庭》雜誌,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眾的注意和讚揚。在《育嬰箱》(Baby in Box)(1945)這篇論文中,他描述到:光線可以直接透過寬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內,箱內乾燥;自動調温,無菌、無毒、隔音;裏面活動範圍大,除尿布外無多餘衣布,幼兒可以在裏面睡覺、遊戲;箱壁安全,掛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擔心着涼和濕疹一類的疾病。這種機械照料嬰兒的裝置是斯金納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又一傑作。這種設計的思想是要儘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創造適宜兒童發展的行為環境,養育身心健康的兒童。
(2)行為塑造和矯正。斯金納認為,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利用強化手段來塑造兒童的行為。但是操作性行為的習得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應當對兒童採取積極的、有步驟的強化,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於異常的人,斯金納也按照強化理論,採取行為矯正法。很多時候,行為的塑造和矯正過程是合二為一的。在矯正不良行為時,塑造良好行為;採用積極強化的同時,採用消極強化,甚至懲罰。
(3)程序教學。斯金納將他的強化控制理論運用於教學,採用了機器教學或程序教學的方法。這就是將學習的內容編製成一套程序,逐步提供給兒童。兒童答對了,給予反饋,告訴兒童答對了。採取強化手段,使兒童掌握知識。斯金納主張,在程序教育中應把握好三個原則:①小步子前進;②主動參與;③及時反饋。

操作行為主義實驗評價

斯金納的行為發展觀將幼兒心理的發展歸因於外部的強化,忽視了兒童自身的內在發展規律,給人的印象是隻要環境如何改變,幼兒就可以相應地得到發展。顯然,這是有侷限的,兒童自身的發展有其獨有的規律,環境的外部強化只能夠起到某種促進的作用,這是不能否認的。斯金納的行為發展觀在行為矯正和教學實踐中也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成人對兒童的良好行為的及時強化、對不良行為的淡然處之,以及在程序教學過程中的小步子信息呈現、及時反饋與主動參與等,至 今仍然是強化與影響個體行為發展的有效措施。事實上,斯金納的努力使人們對行為的認識更接近現實。因此,斯金納的理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操作行為主義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計算機和有關信息加工技術的發展,原先應用在教學機器中的程序設計,已以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中被廣泛地應用了。
客觀主義潮流。18世紀以來科學的極大發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當然的或迷信的東西。神秘主義受到挑戰。實證主義空前具有市場。強調實證的、具有社會性的可用作客觀觀察的知識。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侷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 2.    斯金納  .中國工具書網絡出版總庫[引用日期2017-10-19]
  • 3.    黃希庭主編,簡明心理學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9,第33頁
  • 4.    嚴明主編,語言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06,第17頁
  • 5.    中公教育浙江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編著,保教知識與能力 幼兒園,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04,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