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撫寧老髦肉

鎖定
撫寧老髦肉是一種食品,創始於1871年,流行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一帶,系以創始人王錫符的綽號“老髦”而命名。
中文名
撫寧老髦肉
分    類
河北菜
口    味
清香滑口
主要食材
豬肉

目錄

撫寧老髦肉簡介

撫寧老髦肉創始於1871年,在百餘年的歷史中,以色鮮、味香、潔淨、防腐而聞名於冀東,成為撫寧著名的地方熟食。撫寧老髦肉,系以創始人王錫符的綽號“老髦”而命名。其色棕黃,肉質淨,具有彈性,料味深入,質嫩不綿,清香滑口,燻味香醇,伏日不招蠅、腐敗,耐於貯存,便於攜帶,且風乾而不變質。

撫寧老髦肉發展歷程

據清雍正六年《王氏家譜》記載,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王巨賢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到墳坨管理區的舊縣村落户。幾代相傳,至王增這輩,雖然人丁興旺,但是皆無功名。王增(1873---1958)9歲時隨祖父王錫符遷到撫寧縣城西街,典房居住,以煮豬頭為業。起初日煮一兩個,買賣也不太興旺。心靈手巧、善於思考的他,經過反覆試驗,精心製作,不僅色澤鮮豔,味道鮮嫩可口,銷量大增,後來每天可煮十餘個。由於王增口音不太清晰,每天將煮好的熟肉背到鼓樓根下叫賣:“燒腸、燒肉喔!”當地人聽不清,都聽作“髦肉喔”。天長日久,人們便給他起個外號叫作“老髦”,他熏製的豬肉得名“老髦肉”。1917年後,王增不斷探索,改進製作工藝,使得“老髦肉”味美適口,肥肉不膩,頗受顧客讚譽,連奉軍大帥張作霖也經常派人來關內買“老髦肉”用以饋贈親友。因此,“老髦肉”在東三省及京津一帶名聲大振。“老髦肉”的加工製作非常講究,選肉嚴格,不鮮的不要,過肥的不要,清洗認真,不得留下殘存毛根,豬肉和豬頭、下水配比適量,確保老湯純淨。
城關西街“老髦肉館”從清代至民國初期較為繁榮,“老髦肉”頗有名氣。1933年春日軍佔領撫寧城後,日偽、土豪劣紳殘酷欺壓剝削,苛捐雜税多如牛毛,多重課税,老髦肉鋪不堪重負,從此一蹶不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又佔領撫寧城,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老髦肉鋪經營不善,一直慘淡經營,最後不得不倒閉。
改革開放後,王氏後人曾經多次力圖重振雄風,但是由於製作工藝、經營理念、資金制約、餐飲業競爭激烈等多方面的因素,效果仍不理想。
但是,老髦肉一直在撫寧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並且已經成為一句歇後語了,被貴州人民出版社《風物掌故歇後語》一書收錄:“撫寧燻豬肉——老髦肉”。意思是形容一些人幹工作慢吞吞的,不利索。因而在撫寧方言中,“肉”有磨洋工,辦事效率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