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撫寧吹歌

鎖定
撫寧吹歌又稱撫寧鼓吹樂,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音樂形式。據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編纂的《永平府志·卷三·政事志·僱銀(條)》載:“撫寧縣吹鼓手捌名,每名叁兩陸錢(銀)”算起,最少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清代在縣衙供職的鼓吹樂藝人被稱為“官喇叭”。撫寧區的“官喇叭”一直由縣城南街公姓世傳,清末民初(1853—1929)由公裕轉給西街趙永發。趙永發成為清朝撫寧縣最後一任“官喇叭”。臨榆縣的“官喇叭”為陳、王兩姓,清末為陳志會。撫寧吹歌既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中文名
撫寧吹歌
別    名
鼓樂
起    源
民國年間
特    點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目錄

撫寧吹歌起源

民國年間,撫寧鼓吹樂以嗩吶為主,加鼓鈸和其他樂器配合的形式,在民間婚喪、年節、迎送和慶典等儀式中演奏。
撫寧鼓吹樂,在農村被稱為“鼓樂(音yao )”,羣眾把鼓吹樂藝人叫做“吹鼓手”或“喇叭匠”。它遍及撫寧農村,為廣大羣眾所喜聞樂見,是撫寧的代表樂種。撫寧鼓吹樂主要用於婚喪嫁娶、年節喜慶、典禮儀式和民間舞蹈(秧歌)的伴奏,有時也為商業服務,在舞台上演出,已有千餘年曆史,新中國成立後更加興旺起來。

撫寧吹歌特色

撫寧鼓吹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樂器形制極為特殊且種類繁多,樂曲豐富多彩,深具古韻。歷史上鼓吹樂名人輩出,他們在冀東和東北三省久負盛名,仍被人們傳為佳話。可以説,撫寧鼓吹樂對中國傳統音樂學、律學、音樂史學、民俗學等,都有着極高的研究價值。
撫寧鼓吹樂中的嗩吶與其它地區的嗩吶構造不同,演奏方法也不同,這在全國是極其獨特的。撫寧鼓吹樂中藝人的“借字”、“雙搬家”創作樂曲的技法、板式、速度、加花減字的變奏方法,是中國民間音樂中的寶貴財富,引起了全國很多專家的極大興趣。
2006年4月26日,撫寧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吹歌之鄉”和“中國吹歌研究基地”的雙重殊榮。2007年5月24日,再次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吹歌之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