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撥不斷·嘆寒儒

鎖定
《撥不斷·嘆寒儒》是元代散曲家馬致遠創作的散曲。此曲慨嘆讀書無用,抒發懷才不遇的幽怨,感嘆仕途受阻的不幸命運。全曲運用“頂針續麻”的手法,也就是將前句的結尾,用作後句的開頭,層層推進,迴環往復,從而將婉轉輕快與沉鬱頓挫兩種風格融為一體。
作品名稱
撥不斷·嘆寒儒
作    者
馬致遠
創作年代
元代
出    處
全元散曲
作品體裁
散曲
別    名
【雙調】撥不斷·嘆寒儒

撥不斷·嘆寒儒作品原文

【雙調】撥不斷
嘆寒儒,謾讀書,讀書須索題橋柱。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且看了長安回去! [1] 

撥不斷·嘆寒儒註釋譯文

撥不斷·嘆寒儒詞句註釋

⑴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撥不斷:曲牌名,屬雙調。全曲六句,押三平韻三仄韻。
⑵寒儒:貧窮的讀書人。
⑶謾:徒然,枉自。
⑷須索:應該,必須。題橋柱:司馬相如未發跡時,從成都雲長安,出城北十里,在昇仙橋橋柱上題雲:“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
⑸長門賦:陳皇后失寵於漢武帝,退居長門宮,聽説司馬相如善作賦,以黃金百斤請其作《長門賦》獻給漢武帝。 [1] 

撥不斷·嘆寒儒白話譯文

那些貧窮的書生,他們枉自讀了許多書。讀書就應該像司馬相如那樣,在橋柱上題字發誓要功成名就。可現在的讀書人即使有司馬相如那樣的才華,可又有誰來買你的《長門賦》?姑且逛逛長安,然後回鄉去。 [1] 

撥不斷·嘆寒儒創作背景

此曲載於《陽春白雪》前集卷三。作者生活的時代缺乏賞識人才的君王,而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主要地於能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這個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作者作此曲以慨嘆讀書無用、求取功名的艱難。 [2] 

撥不斷·嘆寒儒作品鑑賞

撥不斷·嘆寒儒整體賞析

“嘆寒儒,謾讀書”,感嘆貧寒的儒生枉自讀書。古人為了勸學,稱“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作者感慨讀書無用,是因為元代社會實行民族等級政策,科舉廢行近一百年,致使文人無仕宦之望。即使後來重開科舉,一部分文人步入仕途,但民族歧視仍使他們懷才不遇,沉抑下僚。正因為這樣殘酷的社會現實,才讓作者發出如此憤激之語。“讀書須索題橋柱”化用了司馬相如的典故。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載:“城北十里有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後來司馬相如果然獲得成功,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車駟馬返蜀,一時太守以下到郊外迎接,程縣令揹負弓箭為之開道。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夢想追求的榮耀。
“乘車誰買《長門賦》”亦是化用了與司馬相如有關的典故。《文選·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君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金,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倖。”這裏反用典故。自己儘管像司馬相如那樣飽讀詩書,滿腹才華,但乘着駟馬高車的達官貴人有誰能賞識重用像我這樣的寒士呢?作者早年有志於功名,奔走於京華,但始終未求得一官。究極而論,正是元代社會賢愚顛倒、是非不分的黑暗政治導致了作者的悲劇。正因如此,作者不禁感嘆“且看了長安回去”,元代的都城在大都,因長安是古時的都城,後代文人仍常用長安來代指帝都。作者奉勸那些到京城求取功名的士子們,不要再停留了,因為這裏不是建功立業的場所,不如早早歸去。
這支曲子吐露出作者長期鬱積下來的對元代統治者壓制人才的悲憤不平,也唱出了廣大下層文人的共同心聲。此曲在藝術表現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下句開頭的字往往承接上句末尾的字,形成“頂真”的格式,層層推進,迴環往復,從而將婉轉輕快與沉鬱頓挫兩種風格融為一體。 [2] 

撥不斷·嘆寒儒名家點評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趙義山:此曲感嘆仕途受阻的不幸命運,在科舉考試被廢止的元代前期,是有其普遍性的。三、,四、五句,用司馬相如的典故。相如由成都去長安,經城北昇仙橋時,題雲:“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後果然得官;漢武帝陳皇后失寵,曾奉黃金百斤請相如作《長門賦》,後復得親倖(分別見《成都記》及司馬相如《長門賦序》)。這裏用古代土子的飛黃騰達、受人賞識,與今之士子空讀詩書而無人理會的不幸命運構成鮮明對比,憤激感傷之情,溢於言表。最後一句對知識分子仕途斷絕之後的人生態度作了形象描寫:“且看了長安回去。”此處借漢、唐都城長安代指元代大都,並進一步代指其統治狀況。曲中用頂真手法,全曲鈎連而下,如一氣呵成,悲憤之情遂被表現得痛快淋漓。全曲由此而形成的一種豪放的風格特點也極為明顯。(《元曲大辭典》) [3] 
四川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鄧元煊:此曲慨嘆讀書無用,抒發懷才不遇的幽怨。今昔對照,感慨系之。用聯珠體(即頂真格)蟬聯而下,緊湊流暢。(《元曲:彩圖版》) [1] 

撥不斷·嘆寒儒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説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任風子》《陳摶高卧》《青衫淚》以及同別人合寫的《黃粱夢》七種,另《誤入桃源》僅存一曲。一説南戲《牧羊記》也是他所作。劇作文詞豪放有力,內容顯示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也帶有逃避現實、嚮往仙道的思想傾向。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餘首,套數二十三套。 [4] 
參考資料
  • 1.    鄧元煊.元曲:彩圖版[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20:260
  • 2.    陳鵬 閆麗紅.元曲三百首鑑賞辭典[M].武漢:崇文書局,2020:33-34
  • 3.    李修生.元曲大辭典(修訂版)[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268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