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撤縣設區

鎖定
撤縣設區一般是指直轄市地級市將其所轄的改設為市轄區。撤縣設區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級市政府同意,最後經過民政部和國務院實地考察各方面達標後方能批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撤縣設區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由於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各地撤縣設區的數目越來越多。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胡祖才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超大城市要劃定並堅守城市開發邊界,慎重撤縣設區。時隔一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慎重從嚴把握撤縣(市)改區,撤縣改區從“慎重”變成“慎重從嚴”,政策再次收緊。 [30] 
202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嚴控撤縣設區。 [33] 
中文名
撤縣設區
外文名
removing counties and establish districts
定    義
直轄市地級市將其所轄的改設為市轄區

撤縣設區變更目的

撤縣設區,不是行政區劃的簡單變化,它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撤縣設區,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民政部部長多吉才讓在談到撤縣設區問題時強調:“對於縣改區,要從市轄區調整入手,本着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環境的改善和人民羣眾生活質量提高的原則進行。中國地域遼闊,各大城市之間以及單個城市內部城區之間在區位、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特色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因此不能相互效仿、一哄而起。要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調查研究,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合理調整大中城市市區行政區劃,從嚴控制縣改區,防止大中城市市區範圍不合理的盲目擴大。
撤縣設區是有條件的,主要依靠國務院批轉民政部1993年38號文件《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準報告的通知》,由於近十多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各地撤縣設區的申請越來越多,為了適應形勢發展,民政部出台了一個《市轄區設置標準》(徵求意見稿),允許直轄市和地級市設立市轄區,其中市域總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每60萬人可設立1個市轄區。最小的市轄區人口不得少於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不得少於10萬人。對於中心城市郊縣(縣級市)改設市轄區,須該縣(市)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業人口不得低於70%;第二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75%以上。改設市轄區的縣(市),全縣(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不得低於上一年本市市轄區對應指標的平均水平。
撤縣設區有嚴格的程序。縣、市、地級市、省政府要統籌考慮,最後經過民政部和國務院同意,經實地考察方能批准。撤縣設區的流程一般為:市級政府對撤縣設區進行調研→確定撤縣設區的基本思路,並且和縣級政府進行交流獲取反饋→將撤縣設區的總體方案上報省政府並請省政府轉報國務院→民政部有時會對改區後的地名,區域等因素提出建議→國務院批准,省政府批准,市政府宣佈撤縣設區。

撤縣設區逐步收緊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慎重撤縣設區”,2022年初,這一表述升格為“慎重從嚴把握撤縣(市)改區,嚴控省會城市規模擴張”。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嚴控撤縣建市設區”。最新的表述則是《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中提到的“嚴格控制撤縣建市設區”。
撤縣設區進入冷靜期,是對此前一些地區一哄而上、過急過熱的擴大城市做法的糾偏。同時,撤縣設區的具體執行過程中還面臨一些阻礙,如從縣級政府角度來説,此舉將大幅縮減財政收入,弱化審批、規劃等方面的自主權。此外,中心城區對縣域產生虹吸作用,造成設區後縣域擁有的資源反而變少,經濟發展因此受限。 [32] 

撤縣設區縣、區區別

撤縣設區級別待遇

直轄市的縣設區後相應的官員行政級別不變仍享受正廳級待遇;如果是副省級市的縣設區後相應的官員行政級別提升為副廳級待遇,副省級市的縣相應的官員一般享受縣處級待遇;而地級市的縣設區後相應的官員行政級別不變享受正處級待遇。從享受的待遇上看只有副省級市的縣設區後相應的官員在住房標準、工資標準都會相應提高———由於既得利益,這的確可以説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幹部推動“撤縣設區”是行政改革的推動力。
在一些地方,因為撤縣設區,區長的政治地位、待遇可能比縣長高一點,這是正常的,也無可厚非。我們應該承認並尊重基層官員的這種利益驅動力,監督、引導其真正為民做事。

撤縣設區相互區別

首先,與市政府關係不同,縣財權相對獨立
省、縣、鄉是憲法規定的地方政權。一般縣是一級行政機構,財權、人事權相對獨立,改成區後,財務統籌、機構人員調整市裏面統籌能力更大,也就是財務安排、人員機構將接受市裏的統籌安排,也就是説縣本身的自主權將縮小。將納入市的全面統籌管理範圍。撤縣設區體現的是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也為直轄市(地級市)城鎮化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此外,縣變成區後,縣政府的部分組成部門可能變成市政府組成部門的分支機構。比如公安機關,如果是縣,就直接叫縣公安局,如果是區,就會叫某某市公安局某某分局。
第二,機構人員行政級別不變
在機構和人員的編制上不存在“高半格”的現象。如果是地級市,那麼市轄區和市管理的縣都是正處級單位;如果是直轄市,那市轄區和市轄縣都是廳級單位。
直轄市的市轄區內設有人代會,屬於一級政府,財權和人權也是相對獨立的,其權利基本與縣一致。另外,從直轄市區縣領導任命上看,縣委書記直接由省級黨委任命,區委書記也是由省級黨委任命,不存在“撤縣設區”後行政權力大小有變化的問題。
第三,發展功能各有側重
縣和區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在於是否突出城市化管理。縣主要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而區則按照城市化管理,更多街道更少鄉鎮。
省、縣、鄉是憲法規定的地方政權,縣的財權、人事權相對獨立,改成區後,
一般來説,縣主要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而區則按照城市化管理,契合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縣變成區後,財政、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會按照區的要求進行政策調整。隨着撤縣設區管理之後,將迎來發展的機遇,交通、教育、醫療衞生等基礎設施方面將有很大改善,接受國家投資方面也會按照城市轄區的標準配置。 [1] 

撤縣設區撤縣變化

例如陝西省西安市長安撤縣設區,説明長安告別了以農業為主的發展道路,而融入了西安市大都市圈,邁上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道路的新台階。區和縣的差別,給購房者和投資者的心理影響很大。郊縣撤縣設區後,給人的感覺,離城市更近了。加上房地產商和投資者增加,郊區的人氣旺了。
撤縣設區最大的變化,幹部羣眾思想觀念的變化。經濟相對獨立的縣,主要以農業為主,幹部羣眾富民強縣的主要思路是以農為主,而區則不同,區作為大城市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標將是經營城市、管理城市,以城市化帶動農村和農民走向富裕。名稱變了,思路變了,步子也就變了。鄉、鎮改成街道辦事處,就給基層幹部很大壓力。因為他們的工作方法也必須變,不能光會站在田間地頭抓農業,而應該圍繞城市化的大交響曲做文章。從農村到城市化,所有幹部都面臨一個“怎麼轉變,怎麼快轉變”的考驗。這種改變,同樣是革命性的。

撤縣設區經濟更強

例如2002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縣撤縣改區後,制約經濟發展的許多障礙得到消除,提升了新設區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速度。
温江縣在撤縣改區的第一年,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上一年增加了25.8%,極大促進了其工業化進程,GDP增長19%,財政收入增長28%。
而原新都縣的行政建制設置格局將成都市青白江區與成都市市中區隔離,阻礙了成都市發展,撤縣設區後,成都的都市區連成一個整體。成都市三環路、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成彭路、成青路穿越新都,成都市經濟和市政設施正迅速向新都及外圍擴展。
“撤縣設區給高陵帶來個明顯的好處,就是縣的城市基礎設施將納入城市整體規劃,2012年西安市給雁塔區的城建投資是8.9億元,而給高陵縣只有30萬元。因為縣屬於相對獨立的經濟區域,城建資金按要求大多數需要自籌解決。

撤縣設區空間更大

縣改區後,一方面,消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礙,使中心城市的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增大。
另一方面,兩地土地價值升高,土地置換更加順利,有利於產業結構佈局的調整,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城市功能組織可以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展開。

撤縣設區城市化高

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和文教、衞生等服務設施都將在市裏的統一規劃下得到大大加強,城區的硬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2001年,温江縣城建成面積13.5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比重僅為27.92%;改區後城區面積23.5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比重達42.91%,城市化率由34.42%提高到50.3%。

撤縣設區資源更優

區劃調整後,市區將實行統一規劃,着手在郊區縣(市)建設相對集中、富有特色的工業園和開發區,產業佈局更加合理,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統一建設、共享共用,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社會事業方面,傳統的市、縣兩套社會服務體系被功能強大、級配合理、覆蓋面廣的中心城市服務網絡所取代。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將納入城市整體規劃,無疑還有利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因為縣屬於相對獨立的經濟區域,城建資金按要求大多數需要自籌解決。
此外,撤縣設區、融入市區後,城市名聲、品牌效應延伸到郊區,將吸引眾多的投資者和買房置地者。

撤縣設區歷年變更情況

撤縣設區歷年列表
年份
數量
批覆日期
原縣名
隸屬直轄市/地級市
批覆文號
市轄區
1992年
3個
9月12日
漢陽縣
湖北省武漢市
民行批[1992]101號 [29] 
11月11日
寶安縣
廣東省深圳市
國函〔1992〕100號 [19] 
民行批〔1992〕140號 [20] 
1994年
1個
7月3日
牟平縣
山東省煙台市
國函〔1994〕69號 [21] 
1995年
2個
3月28日
武昌縣
湖北省武漢市
國函〔1995〕23號 [22] 
7月6日
雙陽縣
吉林省長春市
國函〔1995〕65號 [31] 
1996年
1個
11月20日
同安縣
福建省廈門市
國函〔1996〕101號 [23] 
1997年
3個
4月29日
6月25日
金山縣
通縣
臨潼縣
上海市
北京市
陝西省西安市
國函〔1997〕29號 [24] 
國函〔1997〕30號 [24] 
國函〔1997〕57號 [25] 
1998年
4個
2月27日
3月3日
9月15日
松江縣
順義縣
新洲縣
黃坡縣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北省武漢市
國函〔1998〕16號 [26] 
國函〔1998〕17號 [26] 
國函〔1998〕77號 [27] 
1999年
2個
9月16日
昌平縣
青浦縣
北京市
上海市
國函〔1999〕112號 [28] 
國函〔1999〕113號 [28] 
2009年
4個
7月6日
呼蘭縣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國函〔2004〕10號
7月27日
郾城縣
河南省漯河市
69
8月17日
邕寧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79 [20] 
8月24日
江源縣
吉林省白山市
國函〔2006〕44號
2011年
10個
5月1日
銅山縣
江蘇省徐州市
國函〔2010〕90號
7月25日
南溪縣
四川省宜賓市
國函〔2011〕18號
8月15日
望城縣
湖南省長沙市
57
呈貢縣
雲南省昆明市
58
8月22日
大足縣
129
綦江縣
8月29日
唐海縣
河北省唐山市
國函〔2012〕85號
9月5日
名山縣
四川省雅安市
151
10月8日
清新縣
廣東省清遠市
192
12月12日
揭東縣
廣東省揭陽市
207
2013年
8個
1月18日
臨桂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國函〔2013〕17號
2月8日
樂都縣
青海省海東市
23
溧水縣
江蘇省南京市
24
高淳縣
6月28日
達縣
四川省達州市
73
潮安縣
廣東省潮州市
74
10月18日
上虞市
浙江省紹興市
112
梅縣
廣東省梅州市
113
2014年
16個
5月31日
電白縣
廣東省茂名市
國函〔2014〕12號
6月16日
贛榆縣
江蘇省連雲港市
56
璧山縣
58
銅梁縣
9月1日
鄖縣
湖北省十堰市
118
沾化縣
山東省濱州市
119
雲安縣
廣東省雲浮市
120
開封縣
河南省開封市
121
欒城縣
河北省石家莊市
122
10月20日
陵縣
山東省德州市
139
彭山縣
四川省眉山市
140
陽東縣
廣東省陽江市
141
昌都縣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
143
12月13日
高陵縣
陝西省西安市
158
永定縣
福建省龍巖市
159
平壩縣
貴州省安順市
160
2015年
23個
2月16日
武鳴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國函〔2015〕36號
廣豐縣
江西省上饒市
37
平安縣
青海省海東市
38
陝縣
河南省三門峽市
39
3月16日
林芝縣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51
4月28日
滿城縣
河北省保定市
73
清苑縣
徐水縣
潼南縣
74
榮昌縣
7月23日
寧河縣
119
靜海縣
撫寧縣
河北省秦皇島市
121
洞頭縣
浙江省温州市
122
新建縣
江西省南昌市
123
10月13日
密雲縣
182
延慶縣
堆龍德慶縣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185
華縣
陝西省渭南市
186
12月3日
銅陵縣
安徽省銅陵市
206
雙流縣
四川省成都市
207
江川縣
雲南省玉溪市
208
橫山縣
陝西省榆林市
209
2016年
27個
1月7日
宣化縣
河北省張家口市
國函〔2016〕5號
萬全縣
崇禮縣
遼中縣
遼寧省瀋陽市
6
定陶縣
山東省菏澤市
7
乃東縣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
8
3月20日
大窪縣
遼寧省盤錦市
53
沾益縣
雲南省曲靖市
54
柳江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55
遵義縣
貴州省遵義市
56
安縣
四川省綿陽市
57
6月8日
崇明縣
97
薊縣
98
開縣
99
洪澤縣
江蘇省淮安市
100
安塞縣
陝西省延安市
104
墾利縣
山東省東營市
105
9月14日
贛縣
江西省贛州市
156
肥鄉縣
河北省邯鄲市
157
永年縣
11月24日
梁平縣
185
武隆縣
郫縣
四川省成都市
186
户縣
陝西省西安市
188
晉寧縣
雲南省昆明市
187
許昌縣
河南省許昌市
189
東鄉縣
江西省撫州市
191
2017年
5個
7月18日
九江縣
江西省九江市
國函〔2017〕104號
羅江縣
四川省德陽市
106
達孜縣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107
南鄭縣
陝西省漢中市
108
那曲縣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
109
2018年
8個
2月9日
大同縣
山西省大同市
國函〔2018〕22號
餘江縣
江西省鷹潭市
23
馬龍縣
雲南省曲靖市
24
6月19日
濟陽縣
山東省濟南市
86
長治縣
山西省長治市
87
屯留縣
株洲縣
湖南省株洲市
88
宜賓縣
四川省宜賓市
89
2019年
6個
6月27日
上饒縣
江西省上饒市
國函〔2019〕59號
茌平縣
山東省聊城市
60
淮陽縣
河南省周口市
61
田陽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
62
11月6日
太谷縣
山西省晉中市
104
湟中縣
青海省西寧
106
2020年
6個
6月5日
任縣
河北省邢台市
國函〔2020〕78號
南和縣
蕪湖縣
安徽省蕪湖市
80
繁昌縣
新津縣
四川省成都市
82
水城縣
貴州省六盤水市
83
2021年
4個
1月29日
鳳翔縣
陝西省寶雞市
國函〔2021〕X號
2月3日
長泰縣
福建省漳州市
不詳
沙縣
福建省三明市
不詳
3月18日
孟津縣
河南省洛陽市
不詳
數據資料 [1-18]  [21-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