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西宁(青海省辖地级市、省会)一般指西宁市(中国青海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
西宁市,古称青唐城、西平郡、鄯州,别名夏都 [83],青海省下辖地级市、省会,青海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截至2022年10月,全市下辖5个区、2个县 [54],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 [2],截至2024年末,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47.6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1.77%,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200.11万人。 [80] [102]
西宁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西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取“西陲安宁”之意。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3]。
201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31]。
2024年,西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 [100]。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南凉一度迁都于此。北魏曾在此设鄯善镇,治西都县。孝昌二年(526年),改鄯善镇为鄯渗订霉州,与西平郡同治西都县。旋因中原多故,吐谷浑强盛禁备捉,鄯州移治乐都,改乐都县为西都县,为郡治。
宋明道元年(1032年),吐蕃唃厮啰政权从邈川迁都于此,改称青唐城。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入河湟,改青唐为鄯州,隶熙河兰湟路(后改熙河兰廓路)。崇宁三年(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西宁一名始于此时。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道,置蒙番宣慰使。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置西宁行政区,隶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西宁县移治鲁沙尔。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西宁市,为首府 [44]坑嚷地。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区划沿革
1962年,湟中县、大通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
1966年,大通县(驻桥头)交由西宁市领导。
1985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行政区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1986年03月,国务院批准: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7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4个区管辖。
1999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03年12月,辖23个街道、26个镇、24个乡、6个民族乡,934个村(牧)委会、165个社区居委会。
2004年0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2006年08月,西宁市:新增1个镇,全市乡镇总数由56个(26镇30乡)调整为50个(27镇23乡)。
201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撤销湟中县,设立西宁市湟中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西宁市辖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湟中区共五个区,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共两个县。另外设有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属城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海湖新区共4个功能区。市政府驻西宁市城中区南关街43号 [5]。
行政区划 | 面积 (km²) | 人民政府驻地 | 下辖地区 |
---|---|---|---|
151 | 总寨镇新城大道166号 | ||
115 | 东关大街街道德令哈路195号 | ||
82.9 | 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21号 | ||
138 | 朝阳街道朝阳西路27号 | ||
2430 | 鲁沙尔镇和平路133号 | ||
1509 | 城关镇建设西路76号 | ||
3090 | 桥头镇人民路94号 |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位置境域
西宁市地处青海省东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市区面积476.5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0°52'~101°54',北纬36°13'~37°28'之间 [2]。
西宁市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西宁市呈东西向条带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 [2]。
气候
西宁市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2]。
水文
西宁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2]。
自然资源
播报编辑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西宁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全市发现各类矿产46种,其中能源类矿产有煤炭1种;金属矿产有铁、钛、铜、铅、锌、镍、钨、岩金、砂金等10余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用石灰岩、电石用石灰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金用白云岩、炼镁用白云岩石膏 [2]。
人口
播报编辑
2023年末,西宁市常住人口达到248.1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0.1万人,增长0.04%。 [80]
截至202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47.56万人,增长0.24%。全市出生人口2.26万人,死亡人口1.66万人,出生率9.14‰,死亡率6.71‰,自然增长率为2.43‰。全市城镇人口为196.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9.33%;乡村人口为51.1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67% [52]。
截至2022年末,西宁市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为248.0万人,增长0.18%。全市城镇人口为198.0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9.87%;乡村人口为49.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13%。 [68]
截至2024年末,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47.6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1.77%,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200.11万人,比2023年末增加0.2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0.79%,比2023年末提高0.22个百分点。 [102]
参考资料来源: [68-73]
政治
播报编辑
经济
播报编辑
综述
2024年,西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5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726.0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79.6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 : 39.0: 58.0。西宁GDP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贡献为4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 [100]。
2024年,西宁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70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803元和18280元,分别增长4.5%和7.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0比上年(2.45)缩小0.05,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03元,比上年增长5.0%。用于居住、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7%、6.7%、3.6% [100]。
2024年,西宁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3%,涨幅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五涨三降”,其中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3.8%,医疗保健类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9%;交通通信类下降0.8%,食品烟酒类下降0.7%,衣着类下降0.3% [100]。
2024年,西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1.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支出增长35.1%,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增长26.9%,农林水支出增长19.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1%,教育支出增长2.5% [100]。
2024年,西宁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4亿元。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其中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3倍,中成药生产投资增长6.6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5倍,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倍。社会领域投资不断加强,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36.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2%。建安投资增速提升,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2.9%,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5.5个百分点。建安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6.5%,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上拉全市投资1.5个百分点 [100]。
第一产业
2024年,西宁市粮食播种面积91.5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达到23.5万吨。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油料产量10.1万吨,增长3.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6.1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0.5万吨,增长14.7% [100]。
第二产业
2024年,西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从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采矿业同比增长2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2%。从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5%。从产品产量看,近六成工业产品保持增长,单晶硅增长3.9%,多晶硅增长7.5%,钢材增长93.1%,电解铜增长47.5%,化肥增长10.1% [100]。
2024年,西宁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574.1亿元,同比增长9.0%,较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84.6% [100]。
第三产业
2024年,西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交通运输保障有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7.6%。客运量245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货运量10243.3万吨,增长3.0% [100]。
2024年,西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7亿元,同比持平略降,年内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落实,有效提振市场消费需求,全市零售额占全省的63.1%,其中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同比增长2.4%。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2.6亿元,乡村零售额66.0亿元。限额以上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2.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6.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2.9% [100]。
2024年,西宁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9.1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1.8%。其中,出口总值33.1亿元,增长65.7%,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76%;进口总值16.0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口总值的97% [100]。
2024年末,西宁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15.3亿元,增长3.1%;各项贷款余额6059.6亿元,增长2.0% [100]。
交通运输
播报编辑
公路
铁路
航空
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XiningCaojiapuinternationalairport;IATA:XNN,ICAO:ZLXN),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东南方向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距西宁市中心28千米,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青藏高原重要交通枢纽和青海省主要对外口岸。2019年,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722.6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货邮吞吐量4.10万吨,同比增长21.1%;起降6.12万架次,同比增长11.2%;分别位居中国第44、第43、第54位 [55]。
社会事业
播报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西宁市共有普通高校12所,在校学生9.52万人;普通中学143所,在校学生12.7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3.11万人;小学136所,在校学生16.6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981人;幼儿园521所,在园幼儿7.44万人;西宁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5.1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3.27%。 [68]
类别 | 学校名称 | ||
---|---|---|---|
青海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 |||
- | - | ||
普通高等学校 | |||
青海理工学院 [82] |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 [85] | ||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84] | |||
- |
科学技术
截至2021年末,西宁地区有独立的科研院所33个,非独立院所2个,其中两所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科学技术学会88个,会员43500人;科技人员21885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93人,中级6524人。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95项,市级433项。先后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9人次来宁进行科学考察、学术交流和合作攻关。组织214人次前往美、英、德、日等8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及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争取到日本、联合国undp组织的科技援助项目4项,资助经费50多万美元。还组团参加了全国性星火、高新技术、“双新”等成果展览交流。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西宁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9个,博物馆14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5%和99.7%。出版杂志53种,213.45万册;图书977种(包含教辅教材),1407.08万册。 [68]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西宁市有各类医疗计生卫生机构1927所,其中,医院77所;卫生技术人员282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836人;注册护士12841人;卫生机构床位数 22094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4.12人 [53]。
基础设施
西宁市拥有“兰一西一拉”(兰州——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
社会保障
2022年,西宁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4830个,参保职工77.77万人(含离退休),基金累计支出98.27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1.13万人,基金累计支出4.41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074个,参保职工6.99万人(含离退休),基金累计支出21.26亿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17767个,参保人数41.3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44.2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16.59亿元;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5576个,参保人数26.86万人,基金累计支出3.19亿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22262个,参保人数49.27万人,基金累计支出1.30亿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7378个,参保人数26.03万人,生育保险费用支出1.36亿元。
截至2022年末,西宁市末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为1.3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为2.62万人。全年累计兑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9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3亿元。 [68]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曲艺
民歌
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伊"等。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7]。
地域文化
地名由来
西宁市于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取”西陲安宁“之意。
形象标识
2024年9月2日,西宁市正式对外发布雪豹形象标识和城市IP形象。
“雪豹之都”形象标识以西宁的首字母“X”结合汉字“西”字为设计创意基础,融合了雪豹——雪山之王、青藏高原、生态和谐、三江之源、融汇发展等元素,整体流畅,大美天成,充分体现了西宁“雪豹之都”品牌的基本内涵、典型特征和文化精髓。
西宁“雪豹之都”城市IP形象——宁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雪豹自然形态和生态习性,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用圆润流畅的线条勾勒,赋予一种亲近可爱的视觉效果。 [89]
风景名胜
播报编辑
2022年,西宁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34.73万人次,下降40.3%,旅游总收入122.46亿元,下降53.6%。接待国内游客1434.56万人次,下降40.3%,国内旅游收入122.41亿元,下降53.5%。旅游外汇收入72.85万美元,下降76.6%。 [68]
综述
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古称西平亭,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北山烟雨——西宁古八景中遗留最完善的一景。西宁八景,即古湟中八景,旧时西宁府称为湟中,八景即今西宁及其周围的八个景观。他们是:石峡清风、金娥晓日、文峰耸翠、凤台留云、龙池月夜、湟流春涨、五峰飞瀑和北山烟雨。是由清末湟中人张思宪所写《题湟中八景》诗而来,八景分叙述如下 [8]:
景点名称 | 简介 |
---|---|
石峡清风 | 石峡清风位于西宁东15千米处。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 |
金蛾晓日 | 金蛾晓日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 |
文峰耸翠 |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 |
凤台留云 |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 |
龙池夜月 | 所谓“龙池”,指的是位于西宁西郊苏家河湾村西南的一眼泉水。由于这里曾经修建过不少庙宇,所以,历史上,这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这里的庙宇,始建于明代,后来屡建屡废,清末称作“五龙宫”,曾经盛极一时。 |
湟流春涨 | 所谓湟水,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每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水春涨”,有五峰山六月六“花儿”会。 |
五峰飞瀑 | 五峰飞瀑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沟脑,因山峰很像五个手指,故名五峰山。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从龙宫泉拾级而上,便是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有菩萨殿、龙王阁、玉皇宫、香公楼、同乐亭。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胜地,俗称“花儿”会,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风光最美的季节,五峰山六月六“花儿”会也就闻名遐迩。 |
北山烟雨 | 北山以奇制胜,西宁北山,又名土楼山。土楼山上曾建土楼山神祠,在神祠的旧址又修建寺庙,旧称北禅寺,也叫永兴寺。北山的古迹不少,有佛寺、道观、砖塔、洞窟、壁画和露天大佛。经历代的扩建增修,在峭壁断崖间凿成洞窟,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九窟十八洞”。北山顶上那座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宁寿塔。 |
其他景点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
青唐城遗址 | ||
老爷山 | 老爷山又名元朔山,位于西宁市北约40千米,大通县境内。山上有火烧台、老虎洞和古寺庙遗址。主峰西南皆为悬崖绝壁,北面与牦牛山相对。加上高原气候多变,有时浓云密布,有时天朗气清,登高眺望,云海苍茫,漫步林中,别有野趣,为西宁市旅游胜地之一。 | |
塔尔寺 |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25千米处的湟中区城鲁沙尔镇。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 |
马步芳公馆 |
友好城市
播报编辑
著名人物
播报编辑
荣誉称号
播报编辑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 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
中国十大避暑城市 | 中国十大安静城市 | 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 |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
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 世界旅游名城 | 2011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 | 全球避暑名城榜 |
中国休闲城市 |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 中国最幸福城市 |
国家森林城市 [11] | 全国文明城市 | 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12] | 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13] |
2018年入围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 [14] | 2018畅游中国100城 [15] | 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16] | 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 [17] |
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18] |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第66位 [19] | 2018年度青海省健康城市建设排名第一位 [20] | “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21] |
2020年青海省双拥模范城 [22] | 2020全球避暑名城榜第26 [23] | 2020中国避暑名城榜第4 [23] | 2019年国家卫生城市 |
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24] |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5] | 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26] | 2020年最具幸福感城市 [30] |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城市 [32] |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33] | 2016—2020年青海省普法先进城市(州) [35] | 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36] |
2020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37] | 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 [38] |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39] | 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40] |
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41] | 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42] |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 [43] | 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50-51] |
“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 [98] | 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4]。 | 2025年4月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103] | 2025年4月,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