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鎖定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是揚州大學二級學院。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由原揚州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和實習工廠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始於1952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工程應用技術人才。2009年起,進駐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辦學。 [4] 
據2024年3月官網顯示,學院開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智能製造工程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等6個本科專業。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智能農業裝備及技術交叉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碩士、材料與化工碩士和農業碩士等3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在校博、碩士研究生300餘人。 [4] 
中文名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創辦時間
1952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院系設置
機電工程系、汽車工程系、現代農業裝備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設計技術系 [11]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1952年,建立揚州工業學校機械科。
1958年,揚州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
1965年,升格為揚州工業學院機械系。
1987年,恢復為揚州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系。
1992年,揚州工學院等高校聯合組建揚州大學,下設揚州大學工學院。
1997年,農學院水利系汽車工程專業調入,成立車輛與農業裝備工程系。 [10]  [12]  [9] 
1998年,水利學院電氣工程系調入,工學院材料類、化工類專業劃入理學院。 [8] 
2002年,學校調整學院建制,撤銷揚州大學工學院,成立機械工程學院。 [7]  [10]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力行樓 力行樓
現有教職工19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30餘人(博士學位比例95%以上)。具有正高專業技術職務30餘人(含江蘇特聘教授3人、校特聘教授3人、青年百人特聘研究員5人),副高專業技術職務35人;博碩士生導師10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江蘇省“333工程”6人(其中第一層次1人)、江蘇省教學名師1人、青藍工程5人、六大人才高峯7人。 [4]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學建設

近五年來,獲批江蘇省一流本科課程3門,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2項,江蘇高校外國留學生英文授課省級精品課程2門,以第一主編出版教材16部,其中“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現代機械工程系列精品教材4部,省重點教材1部(雙語),再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江蘇省高等學校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微課比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校“金講台獎”稱號3人,獲批江蘇省教改課題立項3項,教育部產學研項目立項11項,我院建設的“揚州大學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學院”先後獲批江蘇省首批重點產業學院和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 [4]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科學研究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科研概況

近五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50餘項,科研到帳經費逾1.2億元,其中縱向經費到賬6800餘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項,其中獲評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河北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陝西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540餘項,發表SCI論文1000餘篇,2016年獲批江蘇省農機農藝融合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獲批“江蘇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農機裝備創新團隊”1個,2023年獲批江蘇省先進光伏智能製造技術與光儲融合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4]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科研機構

  • 重點實驗室
  揚州市校合作重點實驗室“車輛零部件智能製造重點實驗室”
  揚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高校聯合創新中心“揚州大學機械製造重點實驗室”
  揚州市級重點實驗室“高效農業立體種植及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 [6] 
  • 工程中心
省級工程中心
江蘇省現代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工程中心
江蘇省新進光伏智能製造技術與光儲融合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中心
江蘇省數控金屬板材加工設備工程技術中心(與企業共建)
江蘇省自動化倉儲物流裝備工程技術中心(與企業共建)
江蘇省智能型園林機械工程技術中心(與企業共建)
江蘇省數控衝壓模具工程技術中心(與企業共建)
江蘇省新型粉末冶金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企業共建)
江蘇省內燃機配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企業共建)
市級工程中心
揚州市汽車及其零部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技術工程中心
揚州市機械性能測試與結構試驗分析中心
揚州市制造裝備自動化工程技術中心
揚州市材料性能強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揚州市農機農藝一體化技術應用工程中心
揚州市pccp成套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企業聯合共建)
參考資料: [6] 
  • 校級研究機構
  揚州大學機電研究所
  揚州大學表面工程研究所 [6]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科概況

  • 機械工程學科
本學科為江蘇省“十四五”重點學科,1952年開始本科辦學,1992年起先後在農業機械化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與理論、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等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招生,2010年獲“機械工程”一級碩士點,2018年獲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自設 “工程裝備數字化製造理論與技術”和“草業機械裝備及自動化”等二級博士點。 [5] 
學科方向下設六個方向:新能源裝備及技術、智能農機裝備及技術、先進製造與表面工程、機械電子及智能傳感、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及智能汽車。 [5] 
  • 農業工程學科
揚州大學“農業工程”學科緊密圍繞新時期國家大力推進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需求,聚焦國際學術前沿,立足南方濕潤與半濕潤地區,面向全國,密切聯繫生產實際、服務於新農村建設。歷經60多年發展,凝練和形成了以下四個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農業水土資源高效利用與優化管理、農業水土環境、農業機械化與裝備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 [5] 
學科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學術造詣深的教師隊伍,形成了多個團結協作的學術團隊。學科現有專任教師4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博導12人,碩導29人;博士41人,博士率87.2%,學緣、職稱結構合理。 [5]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學科是江蘇省“十四五”重點學科建設點,下設六個方向: [2] 
  • 新能源裝備及技術
面向國家“雙碳”目標,聚焦新一代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裝備、儲氫裝備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在太陽能電池多晶硅材料綠色製造工藝裝備、風力機氣動設計、風電場選址優化、吸放氫循環壽命測試設備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 [2] 
突破了高效率低成本晶硅電池製造技術與裝備,20次創造電池效率和組件功率世界紀錄,被載入電池效率世界紀錄路線圖;突破了超薄玻璃物理鋼化技術及裝備,實現高效節能的輕量化雙面雙玻電池組件製造;突破了低温儲能電池製造技術,將工作温度拓展到零下80℃;創新柔性電池技術,取得原創性工作進展。擁有國家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才和省特聘教授組成的團隊,承擔國家基金重點項目等7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 
  • 智能農機裝備及技術
面向長江中下游農業生產需求,在耕作、播種、蔬菜智能生產等裝備結構設計、智能化數字化融入、田間試驗分析與性能優化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 [2] 
在北斗導航無人化耕播、大數據精準作業、蔬菜智能生產、信息化監測等裝備研發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並在生產過程無人化、信息化、農機農藝融合研究方面形成特色,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現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省部級以上課題6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8項,授權發明專利67件,發表SCI/EI論文92篇。 [2] 
  • 先進製造與表面工程
面向先進製造及表面工程的發展需求,開展數字化製造、增材製造、特種加工、表面製造及再製造等領域理論與技術研究。 [2] 
在增材製造、超聲複合加工、表面製造與強化、高效高承載齒輪加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並在激光增減材製造、超聲複合/輔助電加工、表面凃層製造及表面強化等方面形成特色。承擔國家自然基金等省部級以上課題20項,獲省部級科技獎3項,授權發明專利57件,發表SCI/EI論文82篇。 [2] 
  • 機械電子及智能傳感
面向智能製造裝備和現代農業需求,開展機器視覺智能檢測與建模技術、智能傳感與智能控制、故障診斷等方面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2] 
在自動化檢測圖像識別與建模、室温超低濃度氣體傳感器、仿生毛髮傳感器、機電產品疲勞性能預測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並在農作物生長過程監控、農產品氣味品質檢測、農產品智能篩選分級等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課題21項,獲省部級科技獎3項,授權發明專利43件,發表SCI論文95篇。 [2] 
  • 機械設計及理論
面向金屬板材成形加工高端裝備、農業設施與裝備等機械產品的創新設計與產品開發,在裝備設計及理論、關鍵零部件結構優化與可靠性設計、結構非線性動力學振動與控制、結構健康管理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 [2] 
在板材成形裝備設計、多能互補智能烘乾裝備設計、旋轉輸流管道三維非線性動力學特性與減振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並在特種農產品太陽能-電能-生物質能耦合烘乾裝備設計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省部級以上課題21項,獲省部級科技獎5項,授權發明專利29件,發表SCI論文69篇。 [2] 
  • 車輛工程及智能汽車
面向汽車產業升級轉型發展需求,開展輕量化設計與智能製造、智能駕駛、汽車熱管理、汽車NVH等方面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2] 
在汽車零部件輕量化設計、智能汽車閉環控制、電池冷卻技術、車輛NVH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並在內高壓成型、變排量熱泵控制、噴霧冷卻技術、振動控制等方面形成特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課題19項,獲省部級科技獎2項,授權發明專利35件,發表SCI論文71篇。 [2]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對外交流

學院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先後選派多名教師赴美、日、德、澳等發達國家進修,與德國愛斯林根應用科技大學、福特旺恩大學、烏爾姆大學、美國凱特琳大學、日本北九州工業高專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且互派師生到對方學習深造。 [1] 
學院充分發揮機械、汽車、材料等學科(專業)與江蘇省重點發展支柱產業相對應的有利條件,成立了機電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博世柴油技術培訓中心、多維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機械電子設備工廠等科技開發和科研服務機構,努力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完成了多項科技成果和專利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尤玉軍
院長
張超
副書記
黃文婷
副院長
沈輝、孫進
參考資料: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