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子鱷

(短吻鱷屬下的一種動物)

鎖定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古代被稱作(tuó),民間俗稱“土龍”或“豬婆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鱷類,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外動物。歷史上,揚子鱷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的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等流域。隨着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逐漸收縮至長江下游流域。目前,揚子鱷的生存狀況十分瀕危,野外種羣數量總數小於300只,其中成年個體不足100只。野外種羣幾乎全分佈於安徽省南部5個縣區構成的揚子鱷國家級保護區中,被分割為大約20個相互隔離的小種羣。揚子鱷在人工圈養條件下的繁殖已十分成熟,目前安徽宣州和浙江長興的兩個繁殖基地共保有約2.5萬人工繁育的揚子鱷。野外適宜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是揚子鱷目前面臨的最大威脅,也是其種羣自然恢復和人工繁育個體重引入的最大障礙。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中文名
揚子鱷
外文名
Chinese Alligator
別    名

中華短吻鱷
土龍
豬婆龍
拉丁學名
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鱷目
短吻鱷科(鼉科)
短吻鱷屬
揚子鱷
分佈區域
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徽江蘇浙江江西
保護級別
極危(CR)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9] 

揚子鱷命名與分類

揚子鱷
揚子鱷(2張)
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類。其在古代的稱謂“鼉”在甲骨文中已明確出現 [10]  ,説明中國人對揚子鱷的認識和記錄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此後,“鼉”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持續存在。
Fauvel發表的揚子鱷命名文章 Fauvel發表的揚子鱷命名文章
1879年,法國在華海關工作人員、上海博物館館長Albert-Auguste Fauvel基於從蕪湖、鎮江和鄱陽湖收集到的4個標本,將揚子鱷鑑定為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個新種,並命名為Alligator sinensis。 [20] 

揚子鱷形態、生理和行為特徵

揚子鱷體型

揚子鱷
揚子鱷(15張)
成體揚子鱷身長1.5—2.1m,體重30-45kg。頭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後肢4趾,趾間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長而側扁,粗壯有力,在水裏能推動身體前進,又是攻擊和自衞的武器。 [2]  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眼睛呈土色。

揚子鱷生理

揚子鱷的組織結構特點和生理變化規律與生活習性及生活環境相適應。如發達的嗅覺、視覺和聽覺與陸上捕食、營巢等行為相適應,特殊的肺小腔結構及味蕾構造又具有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血糖濃度的季節變化與揚子鱷的冬眠期、活動期或繁殖期的週期性交替相適應。

揚子鱷行為習性

揚子鱷 揚子鱷
揚子鱷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鋭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I: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度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倖存下來。 [3]  揚子鱷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有時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敵害或追捕食物。 [3]  揚子鱷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為它就有很強的耐飢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因此揚子鱷可長時間不吃東西。 [3]  揚子鱷的性情較温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與其他動物一樣,在繁殖期脾氣暴躁時才會有攻擊傾向,但這種攻擊通常並不能對人形成實質性的傷害。

揚子鱷繁殖

揚子鱷幼體 揚子鱷幼體
6月上旬,揚子鱷在水中交配,體內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鱷開始用雜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適的地方建築圓形的巢穴供產卵,每巢約產卵10—30枚之間。卵產於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幼鱷9月出殼。具冬眠習性。卵為灰白色,比雞蛋略大。卵上面覆蓋着厚草,此時已是夏季最炎熱的季節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熱的陽光照射下腐爛發酵,並散發出熱量,鱷卵正是利用這種熱量和陽光的熱能來進行孵化。在孵化期內母鱷經常來到巢旁守衞,大約兩個多月的時間,母鱷在巢邊聽到仔鱷的叫聲後,會馬上扒開蓋在仔鱷身體上面的覆草等,幫助仔鱷爬出巢穴,並把它們引到水池內。仔鱷體表有桔紅色的橫紋,色澤非常鮮豔,與成鱷體色有明顯的不同。 [4] 

揚子鱷親緣物種

2023年7月14日消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個來自泰國的新古代短吻鱷屬物種“Alligator munensis”和揚子鱷的相似性,例如上顎有小開口,顱頂有脊,鼻孔後方有抬高的脊,據此提出這兩個物種親緣關係很近,或在長江-西江和湄公河-湄南河河流系統的低地有共同的祖先。 [26] 

揚子鱷分佈與種羣

揚子鱷分佈範圍

揚子鱷分佈變化 揚子鱷分佈變化
揚子鱷棲息在平原區的湖泊和沼澤、丘陵地帶的水塘等地勢較為低緩的濕地環境中。揚子鱷的化石記錄範圍廣佈於整個中國東部和中部,甚至在新疆和海南也有記錄。中國古籍文獻中記錄的“鼉”分佈範圍依然十分廣闊,主要為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中下游以及錢塘江流域。20世紀以來,分佈區顯著縮小,限於長江下游 [10]  。到50年代,揚子鱷的分佈範圍進一步被壓縮到長江以南江西彭澤、安徽黃山、至江蘇和浙江的太湖一帶,在地勢低緩的湖泊、溪流等濕地環境中可發現揚子鱷。70年代之後,由於農業擴張和不斷捕殺,揚子鱷的分佈範圍進一步縮減為安徽南部和鄰近浙江很有限的區域。1979年,浙江省長興縣尹佳邊農民將11條野生揚子鱷捕獲,進行圈養繁殖,此後該縣僅殘留1-2只野生揚子鱷 [14]  。1982年,浙江省安吉縣農業部門在西苕溪發現3條野生揚子鱷,此後此地再未發現揚子鱷 [17]  。到80年代末,只剩下安徽省東南部的5個縣市(南陵、涇縣、廣德、郎溪和宣城)還有穩定的揚子鱷種羣生存。

揚子鱷野外種羣動態

1981年,中美科學家在安徽省揚子鱷主要分佈區聯合實地調查估計,野生揚子鱷鱷數量為300~500條;
1994年,揚子鱷保護區調查實發現77條野生個體,外推估計野生種羣總數量為664-740條,但種羣年齡結構呈現為幼年個體數量偏少。由於外推方法的偏差,該調查結果可能存在很大的高估;
1998-2003年,華東師範大學的王小明和丁由中,與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的美國學者John Thorbjarnarson等合作,對揚子鱷開展了長期、大量和多種方法的研究,發現揚子鱷野外種羣數量基本穩定在120條左右,被分割為至少23個數量不等、相互隔離的小種羣。野外種羣的繁殖潛力低,年齡結構不合理,且缺少雄性個體。
2015年,揚子鱷保護區調查實發現63條野生個體。 [12] 
2018年安徽揚子鱷國家級保護區野生種羣調查範圍 2018年安徽揚子鱷國家級保護區野生種羣調查範圍
2018年,揚子鱷保護區內調查實見野生揚子鱷113條,其中幼鱷63條,估計總數量為216—252條。 [13] 
2019年起保護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工繁育揚子鱷野放行動,揚子鱷的野外種羣數量明顯增長。截止2020年底,在日常巡護中累計發現放歸野外的揚子鱷產卵20窩,共計366枚,自然孵出幼鱷215條。 [24] 

揚子鱷威脅、保護與利用

揚子鱷保護級別

揚子鱷
揚子鱷(12張)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極危(CR) [5] 
1972年,中國政府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珍稀動物 [6] 
1973年,聯合國將其列為瀕危種和禁運種 [6] 
1989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7-8] 

揚子鱷面臨的威脅

野生揚子鱷原生存在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由於人口稠密且近百年來發展較快,其棲息地不斷被開發為耕地魚塘等農業用地,以致於揚子鱷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種羣數量鋭減。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揚子鱷經歷了快速的分佈區退縮和種羣數量下降,主要致危原因為大量的棲息地喪失和人為捕食。隨着八十年代安徽揚子鱷保護區的建立,九十年代以後人為捕殺威脅逐漸減少,但由於適宜的自然棲息地面積十分有限且高度破碎化,揚子鱷種羣數量難以自然恢復,人工種羣也缺少適合的野放場所,環境污染和遺傳多樣性喪失成為潛在的威脅。 [14] 

揚子鱷保護區的建立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保護區分區和麪積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保護區分區和麪積
1982年,安徽省成立揚子鱷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揚子鱷及其棲息地 [16]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皖南低山丘陵區與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地跨宣城市的廣德市 [25]  、郎溪縣、宣州區、涇縣以及蕪湖市的南陵縣,總面積18565hm2,由8個片區構成,分別為朱村片、高井廟片、楊林片、紅星片、夏渡片、雙坑片、中橋片、長樂片。其中核心區面積為5188hm2,佔保護區總面積的27.94%;緩衝區面積為2506hm2,佔保護區總面積的13.50%;實驗區面積為10871hm2,佔保護區總面積的58.56%。 [11] 

揚子鱷人工圈養繁育

人工繁殖的揚子幼鱷 人工繁殖的揚子幼鱷
1979年,安徽宣州市夏渡鎮成立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從野外捕捉212條成鱷進行人工圈養繁殖。1981年,實現圈養條件下的產卵孵化。1988年人工繁殖子一代性成熟參與繁殖。此後,該中心每年出生約1500條幼鱷,至1999年揚子鱷總數達到約9000條。 [14]  目前,該中心揚子鱷總數超過15000條,並通過租借種鱷的方式異地養殖,進一步擴大揚子鱷的繁殖率。2007年向南京湯山揚子鱷繁殖基地投放670條種鱷。2012年向蕪湖大江揚子鱷繁殖基地投放200條種鱷。 [15] 
1979年,浙江省長興縣泗安鎮尹佳村農民自發成立“長興尹佳邊揚子鱷保護區”,將11條野生揚子鱷捕獲放入0.1公頃的魚塘中,進行圈養繁殖。1988年,經長興縣申請,浙江省林業廳批准建立“長興尹家邊揚子鱷保護區”。2002年6月,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浙江省揚子鱷種源自然繁育研究中心”。2007年5月,保護區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30hm2 [18]  。該繁育中心分別於1984年、1997年和2006年實現了揚子鱷子一代、子二代和子三代的自然繁育,目前揚子鱷種羣數量約為8000餘條 [19] 
上世紀50年代,少數揚子鱷被交換到國外,在美國和歐洲的動物園中成功繁殖至今。

揚子鱷人工繁殖個體野化放歸

從2003年開始,宣州紅星水庫、郎溪縣高井廟林場和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等地陸續進行了人工繁育揚子鱷的野化放歸行動。
2003 年,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棲息地保存較好的紅星保護點首次野放了 3 條體格健壯、血緣較遠的成年揚子鱷。 為期 7 個月的無線電跟蹤監測發現被野放的揚子鱷均未離開棲息地,次年還產下 1 窩鱷卵。由於存在“人鱷爭地爭水” 的矛盾, 當地老百姓產生牴觸情緒。 再引入策略調整為由現有的棲息地轉向新恢復的棲息地,選定郎溪縣高井廟國有林場為新的再引入地。 [21] 
自 2002 年起,高井廟林場放歸地開展了揚子鱷棲息地的恢復建設。 利用該林場山坳低窪的自然環境,築壩建塘,培植水、陸適宜植被,投放魚、螺、蚌等水生動物培育食物鏈,重建濕地生態系統。 截至 2017 年,恢復建設揚子鱷棲息地水塘 46 個,恢復濕地 300hm2 [21] 
2006 年,安徽揚子鱷保護區在高井廟林場重建的棲息地上放歸了 6 條揚子鱷(2 雄 4 雌)。 此後,每年的上半年都放歸一定數量的揚子鱷,數量從 6 條至 18 條不等。至 2018 年, 連續 13 次在郎溪縣高井廟林場恢復的棲息地上野放揚子鱷共計 105 條。 [22] 
放歸前用儀器掃描電子芯片以識別揚子鱷個體身份信息 放歸前用儀器掃描電子芯片以識別揚子鱷個體身份信息
2019年之後,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在多個保護點大規模野放人工繁育的揚子鱷。2019年放歸120條,2020年放歸280條,2021年野放530條,2022年計劃放歸370條。2021年放歸的揚子鱷均植入電子芯片以便識別個體身份信息,還有110條安裝了衞星追蹤器以監測其野外活動狀況。 [24] 
2007 年, 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第一期野放6 條揚子鱷, 其中 3 條來自浙江長興揚子鱷自然繁育中心,3 條從美國的動物園引進回國的揚子鱷 [9] 。 在隨後的跟蹤監測中,發現引入的揚子鱷在一個月後活動明顯加大,擴散到 3 km 外的另一水域中。 一個月後其中 2 條鑽入河道的箱網導致窒息死亡。 次年發現野放揚子鱷產卵一窩,進行了繁殖。2015 年,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第二期放歸6 條來自安徽宣州揚子鱷繁育中心的揚子鱷, 與 2007 年首次引入的揚子鱷種羣屬於不同譜系,以增加當地揚子鱷種羣的遺傳多樣性。 [21] 

揚子鱷人工繁育個體的商業利用

1992年,中國在CITES成員國大會上提交通過了《揚子鱷人工商業性圈養登記建議》提案 [15] 
揚子鱷度假村
揚子鱷度假村(5張)
安徽宣州揚子鱷繁育中心作為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已有30餘年,年接待參觀者達15萬餘人次。浙江長興揚子鱷繁育中心被打造為“中國揚子鱷村”,由揚子鱷自然繁殖母子湖、鱷魚系列池、鱷魚標本陳列室、揚子鱷度假村等組成,每年接待遊客約60萬人次 [19]  。他們還製作揚子鱷的標本出售,對全國各地的動物園和公園出租揚子鱷。 [23] 

揚子鱷古文考籍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有關鼉的記載。
春秋時代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大雅·靈台》中,也有“鼉鼓蓬蓬”的詩句。意思是説,叫起來像敲鼓一樣發出“砰、砰”的聲響。
東漢許慎的《説文解字》,西晉張華的《博物志》,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等典籍中,都有有關揚子鱷的記載。
山海經·中次九經》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良黽,多產鼉。
《毛詩·文王靈台》 鼉鼓逢逢。
禮記·月令》 季秋之月,伐蛟取鼉。
説文》 鼉,水蟲,似蜥蜴,長丈所,從龜單聲。
《汲冢周書·王會》 會稽以鼉。(注:其皮可以冠鼓)

揚子鱷物種價值

揚子鱷生態價值

揚子鱷善掘洞為巢,常築巢於水庫堤壩處,常會造成水庫泄漏,帶來一定的危害,但對於一些板結的土壤則會起到疏鬆的作用,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其廢棄洞穴常為其它動物所利用。揚子鱷為肉食性種類,處於食物鏈頂級,對於維持食物鏈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揚子鱷以魚、蝦、軟體動物及昆蟲為食。

揚子鱷研究價值

揚子鱷是中生代時期殘留下來的古老的爬行動物。據研究,鱷類的骨骼與恐龍類的骨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體表都被有排列整齊的鱗甲,説明鱷類與恐龍類具有一定的親緣關係。因此,研究揚子鱷對研究恐龍類的起源與演化及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