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插曲

(南非哈利·勃利姆著長篇小説)

鎖定
《插曲》是南非哈利·勃利姆著現實主義長篇小説,於1956年首次出版。 [1]  [4] 
《插曲》寫的是南非一個城市黑人居住區的居民起義的故事。造成起義的原因是區行政長官實行一連串限制黑人權利的法律,致使黑人居民大暴動的導火索是一次搜索許多無辜者的事件。非洲人國民大會在這個居民區的領導人馬巴索認為起義條件不成熟,試圖防止流血事件的發生,但為時已晚,多年的仇恨積得太深。結果,黑人暴動,被武裝警察部隊殘酷鎮壓下去。《插曲》小説中,種族主義政權同居住區有民主思想的居民之間的衝突,是通過個別人物遭遇的矛盾和複雜性體現出來的,作者對南非白人統治者的揭露徹底、深刻。 [1]  [4] 
作品名稱
插曲
外文名
episode [3] 
作品別名
德蘭士瓦事件、發生在德蘭士瓦的事、事件
作    者
哈利·勃利姆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56年
字    數
258000 [3] 

插曲內容簡介

南非內斯特隆鎮(作者虛構的一個市鎮)是個只有一萬二千人的小鎮,鎮上白人居住區美麗、整潔,黑人居住區破舊、骯髒。黑人居民過着囚犯般的痛苦生活。
1952年11月的某一天,華爾特·馬巴索來到了闊別多年的內斯特隆鎮。他因為參加反抗運動曾被政府囚禁多年,釋放後經人介紹來此地當機修匠。黑人教師伊利奧·恩科莫去車站迎接他。恩科莫是非洲人國民大會內斯特隆分會的領導人之一。這個組織的成員都盼望馬巴索來領導他們與種族歧視分子鬥爭。當天晚上恩科莫的朋友們來看望馬巴索,其中有主張基督教和平主義的桑松·熊維牧師,有精明能幹的“管家”,會計保羅·維拉卡紀,有鐵路工務段木匠索爾·西班德,他在當地黑人中很有威望,還有主張暴力鬥爭的出租車司機酉蒙·德拉德拉等。馬巴索在他們中間感到親切自在,決心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鎮上的行政長官享利克·杜·託阿自上任以來,整頓機構,改變了過去管理混亂狀態。他通過黑人酋長,諮詢委員會主席恩葛比尼獲得黑人動態,一方面依靠警察維持秩序,另一方面又以居民區父親自居,為黑人居民修建了一些福利設施,籠絡人心,因此而得到鎮參議會的表彰,並獎給了他一輛新車。鎮上有一洗衣婦瑪麗,因為交貨時少了一條衣服領子,與白人僱主發生爭吵。瑪麗一氣之下把僱主衣服投入河裏。警察因此而逮捕瑪麗,五個黑人自願入獄,以示抗議。瑪麗拒捕時被當場打死。黑人居民奮起向警察扔石塊。此事被警察視為反叛行為,當夜出動鎮壓。瑪麗的丈夫也被槍擊致死。警察留下屍體於路旁,又去居民區挨户搜查,逮捕了十五人。黑暗中黑人居民向他們拋石塊,警察慌忙中自相開火,傷一人,倉惶撤回,連那十五個犯人也忘了帶回警察局。他們到擊斃瑪麗丈夫處,發現屍體已被盜走。
馬巴索聽到槍聲趕來,半路上見有人扛屍體急行。他與恩科莫等人商議如何引導羣眾。他説服了西班德,穩住羣眾急躁情緒,不作無謂犧牲。這時黑人居民已自發起來砸碎了那十五人的手銬。第二天,杜·託阿頒佈婦女也必須隨身攜帶通行證的命令,企圖以此控制局勢。這項命令連他的下屬也表示反對,但他一意孤行,決定第二天開全體居民會宣佈。會上引起騷動,黑人羣眾大叫“我們不幹!”“你想害死我們!”馬巴索站出來質問杜·託阿,指責這一命令的荒謬,不近人理。杜·託阿下令逮捕馬巴索,黑人羣眾奮起反抗。杜·託阿逃到辦公室。羣眾用石塊、自行車鏈子擊碎玻璃,放火燒了他的汽車。等到警察局長斯文尼普爾中尉率領大批警察前來鎮壓時,羣眾已經離開廣場散開回家。
當天晚上斯文尼普爾大肆逮捕黑人羣眾。恩科莫勸馬巴索逃離內斯特隆鎮,馬巴索堅決不肯,自動投入監獄。警察在搜捕中槍殺了許多無辜者,激起黑人的憤怒,他們打死了幾名警察,燒燬了警車,嚇得警察倉惶撤回警察局。一部分“佐基”分子狂熱地點火燒燬了所有的福利設施,還輪姦了一個白人婦女。斯文尼普爾局長製作了一份顛倒黑白的報告,蓄意歪曲事實真相。杜·託阿雖然內心矛盾重重,但終還是在報告上籤了字。他聽説一大律師要來鎮上為黑人居民辯護,不禁慌亂起來。他從內心深處意識到,這件事他們幹得太過份了,斯文尼普爾的手段也過於卑劣了。最後,杜·託阿棄職離開了內斯特隆鎮。 [1] 

插曲人物介紹

  • 華爾特·馬巴索
作者把馬巴索當作思想的喉舌,描寫得較為具體。馬巴索的形象體現了人民英雄的特點。從非洲人國民大會另外一位地區領導成員恩科莫的信件中得知:馬巴索的童年是在納爾斯特魯姆度過的。從警察當着他的面殺死他父親的時候起,這個15歲的少年就參加瞭解放鬥爭。讀者認識馬巴索時,他已經坐過好幾次牢了。馬巴索認識到納爾斯特魯姆的地下組織不團結,行動不統一。儘管改善居住區生活的共同願望把它的領導人聯合起來,但是由於他們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往往對鬥爭的方法持有不同意見,可是馬巴索能成功地把這些人團結成為一個統一的集體。
馬巴索的外表令人喜愛:身材高大勻稱,體格壯實,“目光鋭利,動作堅定”。甚至連馬巴索的敵人也能看出他氣度非凡,有內在的實力。正因為如此,警察在逮捕馬巴索之後對他未經審訊即行殺害,雖然他並不是這次起義的首倡者。作者敍述了馬巴索的一生和慘死,塑造了一個人民英雄的光輝形象。 [4] 
  • 享利克·杜·託阿
鎮上的行政長官。在布盧姆筆下,杜·託阿是一個外表討人喜歡、雖不年輕但精力充沛的人。在種族主義薰陶下,杜·託阿瞧不起納爾斯特魯的黑人居民,對他們擺出一副保護人的架勢,認為黑人像小孩一樣,沒能力獨立管理自己的事務。他在約翰內斯堡一定居區當過行政長官,因為冒險揭發一個大工業家的詐騙行為而被降職,後來調到納爾斯特魯姆工作。他作為維護“種族壁壘”的芝麻官,責任很大,很直接,從而養成了時時刻刻保持警覺的習慣。
杜·託阿在布盧姆筆下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同黑人打交道,他出乎意料地發現:非洲人,這些敦厚、熱忱而又善良的人,他們所過的生活比他想象的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充實得多。由於嚴重衝突造成死傷,杜·託阿被迫離開納爾斯特魯姆。 [4] 
  • 斯文尼普爾
警察局長。在黑人暴動時,斯文尼普爾大肆逮捕黑人羣眾。警察在搜捕中槍殺了許多無辜者。一部分“佐基”分子狂熱地點火燒燬了所有的福利設施,還輪姦了一個白人婦女。斯文尼普爾局長製作了一份顛倒黑白的報告,蓄意歪曲事實真相。 [1] 
  • 伊利奧·恩科莫
恩科莫是非洲人國民大會內斯特隆分會的領導人之一。這個組織的成員都盼望馬巴索來領導他們與種族歧視分子鬥爭。 [1] 
  • 瑪麗
鎮上的洗衣婦,因為交貨時少了一條衣服領子,與白人僱主發生爭吵。瑪麗一氣之下把僱主衣服投入河裏。警察因此而逮捕瑪麗,五個黑人自願入獄,以示抗議。瑪麗拒捕時被當場打死。 [1] 

插曲作品鑑賞

插曲主題內容

《插曲》小説中,作者對南非白人統治者的揭露徹底、深刻。尤其是警察局長斯文尼普爾和居住區長官杜·託阿這兩個人物具有典型性。前者冷酷、殘忍,是個瘋狂仇視非洲人民的種族歧視分子,一個以殺人為樂趣的法西斯分子,後者顯得有點優柔寡斷,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他忠實地執行政府的各項歧視黑人的法令,迫害黑人羣眾,另一方面又常常表現出於心不忍。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思想使他“感到自己非常可憎”。高駿千認為:作者這樣細緻入微地刻劃杜·託阿這個人物,目的正是為了更深刻地揭露他,因為他有時候還能迷惑一些人,是懷柔政策的體現者。本質上他與斯文尼普爾是一丘之貉。伊·德·尼基福羅娃認為,通過杜·託阿這個人物,“勃洛姆巧妙地用精湛的技巧表明,連南非政權的官方代表人物有時也在內心深處認識到種族歧視是慘無人道的。”
在塑造“非洲人是社會性的,有思想的人”方面,勃洛姆描寫了站在鬥爭前列的各式黑人領袖。他們性格各異,但都富有獻身精神,正氣凜然。面對民族的苦難,他們憂心如焚,苦苦尋找着拯救同胞的道路。馬巴索是作者刻劃得較生動感人的人物。他充滿民族的自豪感,認為“黑色是個了不起的顏色,是富強、美麗的顏色,我們是充滿陽光的。”他敢於直面現實,善於引導羣眾,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為了挫敗敵人的陰謀,他自動入獄,獻出了他寶貴的生命。尤其可貴的是,他能用歷史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犧牲,他説:“有時候,一個民族中遭遇到的經歷會影響它的整個未來,即使這只是這民族中少數人的經歷,即使這些人全部遭到了毀滅,但是,它的影響一定會散佈開來,而且將永遠在整個民族中留存。”伊·德·尼基福羅娃認為,“對馬巴索的描寫具體,這一形象體現出了人民英雄的特點。”高駿千認為,馬巴索的言行表明,“正確的鬥爭道路還在摸索中,也許還需要付出無數寶貴的革命者的生命,而這一點,正是馬巴索通過這一次暴動事件所得到的教訓。” [1] 

插曲藝術特色

《插曲》小説中,種族主義政權同居住區有民主思想的居民之間的衝突,是通過個別人物遭遇的矛盾和複雜性體現出來的。代表各種社會力量的形象在讀者面前一個一個地閃現。行政長官杜·託阿和非洲人國民大會地區負責人馬巴索是兩個突出形象,在小説中佔有重要地位。 [4] 
對於在納爾斯特魯姆發生的事件,作者不只是寫寫而已,而是加上自己的評論。小説的人物鮮明生動,即使“扁平式”人物也吸引人。小説的風格明快,敍述緊湊。作者規定了小説的全部情節的發展過程。 [4] 
勃洛姆筆法嫺熟,人物刻劃栩栩如生。他把小説的主要情節壓縮在短短兩、三天中,不時用聯想,倒敍的方法,把當前發生的事和過去聯繫起來,同時又給人清晰、明快之感。並利用典型環境、典型氣氛烘托典型人物。 [1] 

插曲作品評價

南非女作家納丁·戈迪默:在南非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人們在一種特殊的政策、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種特殊的道德觀念的支配之下,受苦受難。但是卻很少,或者幾乎看不到那些負責制定法律的人,那些政客頭兒們的形象;就是那些受苦遭難的人,也永遠扮演一個被動的角色——小説只表現別人怎樣對待他們,沒有表現他們怎樣接受。但是哈利·勃洛姆在《插曲》中,卻不僅表現了他們怎樣接受,而且更嚴酷地表現了他們怎樣回擊。《插曲》中的非洲人是社會性的,有思想的人,他們的性格不同於我們文學中一般忍辱負重、温順馴良的非洲人。(《小説與南非民族》載《泰晤士報文學增刊》,1961年8月11日) [1] 

插曲出版信息

《插曲》於1956年首次出版。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何青翻譯的漢譯本《插曲》。 [1] 

插曲作者簡介

哈利·勃洛姆,又譯:哈里·布魯姆、 哈里·布盧姆(1913—1981),小説家。最初在約翰內斯堡從事律師工作,後又搬至開普敦。20世紀50年代末,他離開了南非,開始了流亡生活。《插曲》是他發表的第一部小説。1960年,南非發生沙佩維爾事件,非洲居民響應泛非主義者大會的號召,集會反對種族歧視政策,遭到血腥鎮壓,二百多人死傷。勃洛姆由於寫文章披露事實真相,被當局逮捕入獄。出獄後繼續從事創作,不久又發表長篇小説《威特克的妻子》( Whittaher's Wife,1962)。布魯姆與人合著了音樂劇《金剛:非洲爵士樂歌劇》( King Kong:An African Jazz Opera,1961),還著有小説《悲傷笑了》( Sorrow laughs,1959)。 [1-2]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31-33.
  • 2.    (南非)康維爾,(南非)克勞普,(南非)麥克肯基著. 哥倫比亞南非英語文學導讀 1945-[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64.
  • 3.    (南非)勃洛姆(H.Bloom)著;何青譯.插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版權頁.
  • 4.    李永彩著. 南非文學史[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1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