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西斯

鎖定
採西斯Cçsu)為拉脱維亞的一個
中文名
採西斯
地理位置
位於首都里加東北部80多公里處
拉脱維亞一級行政區劃分為26個和7個區級市,下設70個市、490個
土地面積為3,067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為60,614(2000年數據)。
拉脱維亞採西斯古城印象
拉脱維亞採西斯古城是拉脱維亞最美的古城之一,位於首都里加東北部80多公里處,建於13世紀。採西斯處於高亞河谷的山上,下面是茂密的森林。小城很美,綠草茵茵、花叢處處,佈滿白樺樹和松樹。整個小城只有1萬人左右,鎮上沒有紅綠燈,在遊客不多的時候,街道上幾乎看不見多少路人。因為人少景美山林多,這裏吸引了不少喜歡安逸的歐美遊客前來度假和療養,是一個理想的療養勝地。同時,這裏是中世紀的軍事重鎮,至今在叢林中遺留着不少中世紀的古堡和古建築。採西斯古城很小,小到只有三條很短的街道,十幾分鍾就能走完,但這裏有着錯綜複雜的歷史,瞭解、研究這些歷史需要漫長的時間。
第一,伊凡四世在採西斯的戰爭。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脱維亞和愛沙尼亞兩國,在中世紀被統稱為利沃尼亞地區,面積與我國江蘇省差不多大小。16世紀中期,在這片土地上,總共存在着6個自治省:里加城(今拉脱維亞首都)、里加大主教教區、條頓騎士團(利沃尼亞騎士團是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分支,所以又稱利沃尼亞騎士團)教區、歐塞爾—維耶克主教教區、柯蘭教區和多帕主教區。採西斯就處於條頓騎士團教區。這六支力量一起組成了利沃尼亞同盟,力求保持分而治之又互為依賴的局面。但在同盟內部,最強大的里加大主教和條頓騎士團一直因宗教問題不和,導致這個同盟孱弱不堪。到16世紀,在波羅的海東部區域,曾經的霸主漢薩同盟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逐漸衰弱下去。利沃尼亞同盟中幾個主要經商的自治省失去了漢薩同盟的保護,於是波蘭、瑞典和沙皇俄國都想把自己的勢力根植進沒有保護者的利沃尼亞同盟。對於沙皇俄國來説,要奪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必須奪得采西斯。採西斯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裏是利沃尼亞騎士團總部所在地,是歷任騎士團團長下葬的地方。在這裏,利沃尼亞騎士團修建了堅固的城牆、護城河和塔樓,被稱為當時最堅固的城堡。
沙皇伊凡四世(1530—1584)掌握政權後,迅速武力對外擴張。1547年至1552年,伊凡四世率軍遠征,滅亡了喀山汗國,這是俄羅斯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標誌着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於蒙古韃靼人力量,改變了俄羅斯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而且,攻滅喀山汗國,為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併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掃平了道路。1556年,伊凡四世率軍吞併了伏爾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汗國,然後又吞併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也就是從這時起,俄羅斯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四世,並於1579年被佔領。1572年,粉碎了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里木汗國政權,當時,奧斯曼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處於鼎盛時期,並向東歐和東南歐緊逼,而粉碎了克里木汗國,給奧斯曼帝國以迎頭痛擊,挫敗了奧斯曼帝國統治俄羅斯乃至整個東歐的圖謀。這時,俄羅斯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但還沒有出海口,離俄羅斯最近的出海口就是波羅的海出海口。要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就必須佔領利沃尼亞地區,而採西斯又是這一地區的軍事重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伊凡四世發動了利沃尼亞戰爭。早在1503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同利沃尼亞騎士團簽訂了為期50年的和約,到了1553年,伊凡四世以延長條約期限為由向利沃尼亞騎士團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在俄國和波蘭—立陶宛聯盟發生戰爭時,利沃尼亞騎士團必須保持中立,並讓俄軍借道通過;騎士團還必須在3年之內償清過去50年應向俄國繳納的賠款。利沃尼亞騎士團回絕了伊凡四世的要求。1558年1月,伊凡四世藉口利沃尼亞騎士團與立陶宛結盟反對俄國,派兵4萬從今天聖彼得堡一帶攻入利沃尼亞地區。採西斯是這場戰爭中的重要戰場之一。1577年,伊凡四世佔領了採西斯地區,緊緊包圍了採西斯城堡,這座城堡由利沃尼亞騎士團建於1209年,之後不斷地加固和擴建。在伊凡四世軍隊的圍攻下,採西斯城堡中守衞的士兵、也是天主教信徒300多人引爆了炸藥,將城堡炸去大半,自己也同歸於盡。伊凡四世佔領採西斯等利沃尼亞地區後,立即受到周邊國家包括波蘭—立陶宛同盟、丹麥、瑞典的聯合抵抗,最後,伊凡四世於1583年放棄利沃尼亞地區的領土,退回俄羅斯,沒有達到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目的。這場持續25年的戰爭,消耗了伊凡四世一生大部分精力,波羅的海主要國家都捲入其中,俄國由於孤立無援,終於失敗,回到莫斯科後不久,伊凡四世便於第二年即1584年鬱郁而死。直到100多年後的18世紀初,彼得大帝才實現了伊凡四世的夢想,打敗瑞典王國,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
經過歷次戰爭的考驗,採西斯城堡儘管還是當初炸燬的狀態,但建築和城堡的遺址依舊,有的地方得到修復。如今採西斯城堡是拉脱維亞保存最完好的城堡遺蹟,同時,也是波羅的海諸國最宏偉的城堡遺蹟。從1949年開始,在城堡中建了博物館,在城堡的院落裏,過去的馬廄被改造成博物館展室,介紹採西斯城堡的滄桑歷史。在這裏登城堡也是一種體驗性很強的遊覽。城堡為保持原始狀態沒有安裝照明電燈,裏面很暗,城堡樓梯特別狹窄,只能容一人上下,螺旋狀直上直下,登城堡的遊客每人領到一盞油燈,提着油燈登城堡,這種古老而新奇的方式,別的地方較少見到。城堡的花園裏有中世紀的珠寶商鋪,展示中世紀採西斯的珠寶匠及他們的工作場景,遊客還可以在這裏參與體驗、嘗試製作。建於1812年的採西斯城堡公園環繞着採西斯城堡,公園的佈局頗有浪漫色彩。這裏有蜿蜒曲折的小徑,有草地花叢,有傍依在城堡旁的池塘,池塘裏有野天鵝、野鴛鴦、野鴨子等。古城堡現在承接一些大型活動,經常舉行婚禮。
第二,實現拉脱維亞獨立的重要戰場。拉脱維亞在1918年前,從未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過。在13世紀早期,德國人控制了今日拉脱維亞的大部分以及愛沙尼亞的南部地區,並且在這裏建立了十字軍國家即後來的利沃尼亞,利沃尼亞地區也成為漢薩同盟一部分。在16世紀,隨着德意志漢薩同盟勢力的衰弱,利沃尼亞地區成為波羅的海其他列強的爭奪焦點,並於1558年至1583年爆發了持續25年的沙皇俄國與波羅的海諸國爭奪利沃尼亞的戰爭。16世紀末,利沃尼亞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17世紀中葉,瑞典佔領了利沃尼亞地區。1700年至1721年,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與瑞典進行了長期的“北方戰爭”,最後打敗瑞典,迫使瑞典簽訂《尼什塔特和約》,割讓利沃尼亞給沙俄,從此,沙皇俄國統治這個地區200多年。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進行談判,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脱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這引起了布爾什維克黨內嚴重的分歧。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托洛茨基主張停戰,但不同意與德國簽訂和約,列寧的主張沒有獲得黨內多數票。直到1918年2月,在德國大舉進攻下,列寧的主張才獲得黨內多數支持,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按照這個和約,蘇俄割讓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賠款60億馬克,但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喘息的時間。《佈列斯特和約》簽訂後,德國軍隊便開進了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國及芬蘭等,佔領了這些屬於沙俄的地區。
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佈列斯特和約》宣告作廢。波羅的海三國人民也開始了爭取獨立的鬥爭。拉脱維亞於1918年11月18日宣佈獨立,愛沙尼亞於1918年11月28日宣佈獨立。1919年6月22日,拉脱維亞和愛沙尼亞軍隊在採西斯附近與德軍作戰,將德軍徹底逐出了波羅的海地區。這次勝利,是拉脱維亞獨立之路上的重大轉折點。現在,在採西斯,立有一座紀念那場戰爭的紀念碑。
第三,中世紀的古鎮風貌。採西斯整個古城都保留了中世紀的風貌,在這裏,可以體驗到中世紀生活的原生態環境。
這裏有中世紀風格的建築,整座城市的建築風格是一體的,有的是中世紀時建造的,有的是後來不同年代建造的,但無論什麼年代建造的,城市的肌理仍是中世紀的,城市的格局仍是中世紀的,城市的顏色仍是中世紀的,城市的建築樣式仍是中世紀的。走在中世紀風格的蜿蜒於小鎮、鋪滿鵝卵石的小道上,旁邊佈滿漆飾鮮豔的瓦屋頂的中世紀民居,經過一座座中世紀古典城堡式的建築,給人一種中世紀的神秘主義之感。
這裏有中世紀的教堂。教堂是西方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採西斯聖約翰教堂建於13世紀,位於老城的中心地帶。在利沃尼亞時期,這裏是採西斯全城的最高點,也是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現在,這裏仍是城市的中心,也是採西斯人必然要去的慰藉心靈之地。教堂外牆十分斑駁,記載着厚重的歷史,勾起人們的回憶。每天,教堂會定時敲響鐘聲,管風琴也會定時奏起。
這裏有中世紀傳統的手工製作與美食。在採西斯,有拉脱維亞最古老的啤酒廠,建於1878年,現在每年在這裏舉辦啤酒節。啤酒節期間,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到採西斯,形成了一個傳統的盛大節日。在採西斯的小餐館,一般都是家庭按傳統制作的食品,每家都不一樣,各有風味。比如,有的自己種胡蘿蔔,再將新採摘的胡蘿蔔榨成汁,把榨過汁的胡蘿蔔渣做成小餅乾;有的用當地傳統制作方法烤麪包,麪包的獨特味道,是家庭的世代記憶,也是家庭的獨特技藝;有的自己家制作咖啡,同樣的咖啡,在不同家庭飄出了不同的芳香,還有花茶、果醬、蜜餞等,這樣的傳統家庭食品很多很多。在採西斯,有很多人從事傳統工藝,傳統工藝品琳琅滿目、精巧而別緻。連這裏的導遊,也是穿着自己做的中世紀服裝,講解中世紀的採西斯古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