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掌葉蜂鬥菜

鎖定
掌葉蜂鬥菜(Petasites tatewakianus Kitam.)是菊科蜂鬥菜屬植物。根狀莖長,匍匐狀,徑達7-10毫米,雄性花貢高50釐米,雌株超過50釐米,全株被蛛絲狀微卷毛;苞葉卵狀長圓形,長4-4.5釐米,寬1.5-1.6釐米。雄性頭狀花序傘房狀或圓錐狀排列;花序梗長4-8釐米;雌性頭狀花序同形或異形;花柱長8毫米,頂端二裂;雄花花冠管狀,長6.5毫米;管部狹,長3.5毫米。 [1] 
分佈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薩哈林島)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蘿北、伊春、東寧等)。 [1]  生長於山溪兩側濕潤的緩坡、淺水灘、河岸、峽谷窪地等處。 [2] 
掌葉蜂鬥菜是中國東北林區一種味美的山野菜,食用部位是肉質脆嫩的葉柄和花莖。中國東北當地林區羣眾常作為餃子餡的拌料,有時也作涼拌菜食用,用以炒、熬或作湯均宜。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掌葉蜂鬥菜
拉丁學名
Petasites tatewakianus Kitam. [5] 
別    名
完達蜂鬥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蜂鬥菜屬
掌葉蜂鬥菜
命名者及年代
Kitam.,1940

掌葉蜂鬥菜植物學史

北村四郎發表此種時,指出本種的葉掌狀淺裂(不達中部),舌片長僅1毫米;瘦果長2毫米而與北美產的Petasites palmatus A. Gray相區別。俄羅斯學者庫普爾金(Kuprjian)卻把遠東的植物列於後者,並且把本種作為後者的異名處理,顯然是不適宜的。北美產的Petasitespalmatus A. Gray其葉心形至腎形,掌狀深裂,裂片超過葉片的2/3,倒卵形至長披針形,具齒至撕裂;雌花明顯舌狀,舌片長5毫米;瘦果長僅2毫米,不僅在特徵上有別於該種,在地理分佈上亦各異。簡·湯曼(Jan Toman,1972)把該種和後者作為兩個獨立的種處理,置於兩個不同的亞屬中。 [1] 

掌葉蜂鬥菜形態特徵

根狀莖長,匍匐狀,徑達7-10毫米,雄性花貢高50釐米,雌株超過50釐米,全株被蛛絲狀微卷毛;苞葉卵狀長圓形,長4-4.5釐米,寬1.5-1.6釐米,無柄,頂端鈍,有平行脈,全緣,被密叢捲毛,上部苞片長圓形,退化;葉全部基生,具長葉柄,葉柄長20-30釐米,初時被卷長柔毛,後變無毛;葉片腎形或圓腎形,長10-23釐米,寬20-40釐米,或更寬,掌狀淺裂(不達中部);裂片7-9,楔形,頂裂片通常三裂,具小尖頭的齒,上面綠色,被卷微毛,下面被密白色捲毛,質薄。
雄性頭狀花序傘房狀或圓錐狀排列;花序梗長4-8釐米;雌性頭狀花序同形或異形,邊緣小花雌性,中央小花兩性,淡紫色或白色;總苞半球形,長寬10毫米,基部有線狀披針形苞片;總苞片1層,覆瓦狀,狹長圓形,頂端鈍,背面下部被卷柔毛;雌花結實,花冠絲狀,長10毫米,舌片長1毫米;花柱2淺裂;兩性花不結實;花冠管狀,長10.5毫米,管部狹,長6毫米;裂片長3毫米;花葯基部二淺裂;花絲上部節狀增粗;花柱稍伸出花冠,上部棒狀增粗,近頂端環狀,短2淺裂,被微硬毛。瘦果,圓柱形,長3-3.5毫米,頂端截形,無毛。雌花冠毛白色,長9-12毫米,細剛毛狀,頂端狹,具微糙毛;雄花冠毛少數,長4毫米,剛毛狀,花序託盾狀。雄性頭狀花序長達40釐米,具異形小花;總苞花期長7毫米,寬10-14毫米;雌花多數,花冠絲狀,長6毫米,頂端截形;花柱長8毫米,頂端二裂;雄花花冠管狀,長6.5毫米;管部狹,長3.5毫米。 [1] 

掌葉蜂鬥菜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溪兩側濕潤的緩坡、淺水灘、河岸、峽谷窪地等處。非常耐寒,在中國東北地區可露地越冬,生長適温因品種不同而稍有差異,一般以10-23℃為宜。不耐高温乾旱,也不耐濕,以士層深厚、保水力強、排水良好、pH7左右的壤土或砂壤土種植為宜。 [2] 

掌葉蜂鬥菜分佈範圍

分佈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薩哈林島)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蘿北、伊春、東寧等)。 [1]  中國閩北山區松溪、建陽等地也有原生態野生種;福建省南平市的松溪、浦城、建陽等縣( 市)均有引種栽培。 [2] 
掌葉蜂鬥菜 掌葉蜂鬥菜

掌葉蜂鬥菜栽培技術

掌葉蜂鬥菜選地整地

選擇種植地:宜選用土質為輕壤土或砂壤土、肥沃、pH值中性至微酸性、靠山邊、西邊蔽蔭、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地塊,海拔越高所生產出的產品品質越好。 [2] 
整地做畦:適期栽種將選定的田塊深耕,結合翻犁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豬糞1000千克、雞糞1200千克(或農家有機液肥1000千克)、過磷酸鈣100千克,混合後全層施用。畦面寬80釐米,溝寬25釐米,畦高25釐米。 [2] 

掌葉蜂鬥菜栽植方法

開種植溝或挖穴種植,種植溝(穴)深10-15釐米、寬5-8釐米。雙行種植,株距25釐米,行距45釐米,每畝栽4000-4500株。栽種前在種植溝(穴)內每畝再施50千克鈣鎂磷肥作補充底肥。在種植的最佳時間是10-11月,太遲則不利於母根的冬前生長,直接影響翌年早春地下根莖的萌發出土及經濟產量。母根修剪消毒後,用剪刀將其剪切成長約10釐米的根莖栽在種植溝(穴)內,栽完最好在畦面再蓋1層稻草。 [2] 

掌葉蜂鬥菜田間管理

追肥:掌葉蜂鬥菜耐肥,需氮肥量大。栽後20天(天)左右,苗株成活、新葉出土後進行第1次追肥,以養根促葉為目的,每畝澆施15千克三元複合肥或15%的腐熟農家有機液肥。3月隨着氣温逐漸升高,植株生長速度也隨之增快,此時應據苗情追施第2、3次壯櫱肥,增加單位葉面積係數,為增強生長勢、提高產量打下良好基礎,每畝用三元複合肥25千克於行間拉溝條施,並結合中耕鬆土覆土保墒。5月中旬以後是莖葉旺盛生長期,此時已封壟,在行內拉溝追肥已不可能,可每畝尿素15-20千克+硫酸鉀5千克混合後距植株10釐米處打孔穴施,每株施肥量約10克,不能多施。 [2] 
中耕培土、適時排灌:每年3-5月是松溪的多雨季節,由於雨水豐潤常造成畦面土壤板結,土壤通氣透水性變差,影響地下根莖和地上部莖葉的正常生長,因此須經常進行中耕除草和培土。首次中耕鬆土在母根新芽出土後、第1片真葉展開時進行,此時中耕宜淺,避免損傷母根,並結合澆施第1次液肥。第2次中耕培土在山掌葉蜂鬥菜出現分蘗、苗長5-10釐米時進行,此次以鬆土為主,並將畦溝裏的浮土培到基基部。第3次中耕培土根據士壤墒情、植株長勢、水肥營養情況而定。山蕗萊在生長期間既怕旱又怕漬,所以在35月的雨季要注意開溝排水,如果土壤板結應進行中耕培土;遇幹早可於傍晚至翌日凌晨前灌“跑馬水”。 [2] 
整理莖蔓:山掌葉蜂鬥菜有的品種分櫱力強,在母莖基部可抽生多個分蘗側枝,為了防止側枝生長過盛與主蔓爭光奪肥,可於4月酌情進行植株整理。一般每株母莖保留1個主蔓和2個側枝(蔓),多餘的側枝從莖基部剪除或拔掉。 [2] 

掌葉蜂鬥菜採收加工

採收:山掌葉蜂鬥菜一般採收2次。5月下旬-6月上旬主莖蔓長60-80釐米時即可進行第1次收割,用剪刀將粗壯的莖蔓於基部剪下,留下40釐米以下的莖蔓讓其繼續生長。剪莖蔓時要小心,不能損傷根部及留下的莖葉。剪下的莖蔓理齊堆放在溝裏,分次抱出田間,再按葉柄的長短標準分類,剪掉葉片,分級、分批捆紮好待運。6月下旬至7月上旬,當植株基本停止生長時進行全田採收。 [2] 
加工:山掌葉蜂鬥菜的產品加工有多種方法,常用的有鹽漬法和清水罐頭加工法。 [2] 
  1. 鹽漬法:將新鮮葉柄用清水沖洗乾淨,瀝去浮水,裝缸鹽漬。首先將缸刷浄,在底部先撒2釐米厚的鹽粉,然後層葉柄1層鹽直至裝滿缸,最後再撒2釐米厚鹽粉,灌滿清水,蓋上木蓋,用石頭壓住木蓋,以防葉柄漂起。鹽漬7天(天)後便可上市出售。 [2] 
  2. 清水罐頭加工法:採收後的新鮮山掌葉蜂鬥菜應儘快加工,以防其組織老化而影響產品品質。將原料清洗後放入沸水中預煮8-10分鐘(分),撈出放在冷水中冷卻。冷卻後去皮,然後立即放入清水中漂洗,防止其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過長而發生褐變。將漂洗好的山路萊按市場需要的長短進行分段。按粗細挑選分級,清洗後裝到清潔的鐵罐中。在罐中加入事先調好的湯汁(於沸水中加入0.05-0.08%的檸檬酸),湯汁温度不低於85℃,經排氣密封后採用巴氏殺菌法殺菌。殺菌後冷卻至37℃左右即可入庫貯存和銷售。加工後的山掌葉蜂鬥菜色澤鮮録,脆嫩、清香、爽口,可涼拌、炒食、做湯,葷素皆宜。 [2] 

掌葉蜂鬥菜病蟲防治

掌葉蜂鬥菜在野生狀態下抗逆性強,很少發生病蟲害。在人工多年栽培下,單位面積產量雖然成倍增長,但偶爾也會發生病蟲害,病害主要是炭疽病,蟲害主要是蚜蟲。 [2] 
炭疽病: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氣温回升、空氣濕度增大、畦行間通風透光差時可發生為害,主要從莖基部的老葉開始發病,防治時可先將莖基部的發病老葉剪除,然後再噴藥防治,可用80%大生可混性粉劑7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混性粉劑800倍液等交替噴霧,隔7天(天)噴1次,連噴2-3次。 [2] 
蚜蟲:苗期至分蘗期應注意檢査與防治蚜蟲,可用10%一遍淨2000倍液,或20%蚜剋星8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10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天)噴1次,連噴2-3次。 [2] 

掌葉蜂鬥菜主要價值

掌葉蜂鬥菜是中國東北林區一種味美的山野菜,食用部位是肉質脆嫩的葉柄和花莖。中國東北當地林區羣眾常作為餃子餡的拌料,有時也作涼拌菜食用,用以炒、熬或作湯均宜。鹽潰後可以長久貯藏,便於運輸,食用時只需脱鹽處理,仍然鮮美如新。 [3] 
參考資料
  • 1.    掌葉蜂鬥菜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徐雪玲,陳新華.掌葉蜂鬥菜(山蕗菜)人工栽培和加工技術[J].中國蔬菜,2006,(第5期):47-48
  • 3.    張韻冰.美味的掌葉蜂鬥菜[J].植物雜誌,1982,(第2期):38
  • 4.    掌葉蜂鬥菜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4-30]
  • 5.    掌葉蜂鬥菜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