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拳經捷要篇

鎖定
《拳經捷要篇》是戚繼光創作的古籍。
中文名
《拳經捷要篇》
出    處
《紀效新書》(十八卷本)
出版時間
公元1562年。

目錄

拳經捷要篇作者簡介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明代著名軍事家、武術家。山東登州(今蓬萊)人,生於濟寧,出生將門,自幼習武,後中武舉。曾任參將、都指揮使、副總兵、總兵、太子太保、左都督、少報等職。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著作。 [1] 

拳經捷要篇原文

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故存於後,以備一家。
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當斜閃。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俗雲:“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記廣學,多算而勝。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而首尾相應,此謂上下週全,無有不勝。大抵拳、棍、刀.槍、釵、鈀、劍、戟、弓矢、鈎鐮、挨牌之類,莫不先有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今繪之以勢,注之以訣,以啓後學。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古云“藝高人膽大”,信不誣矣。
餘在舟山公署,得參戎劉草堂打拳,所謂“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謂也。此最妙,即棍中之連打、連戳一法。 [2] 

拳經捷要篇影響

《拳經捷要篇》在武術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其後所附的懶扎衣、金雞獨立、探馬等三十二勢對後來武術的發展影響深遠。後世的戚家拳、太極拳、洪洞通背拳等傳統武術流派均受其直接影響。
參考資料
  • 1.    昌滄,周荔棠:《中國武術人名辭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版。
  • 2.    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八卷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