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拔趙幟易漢幟

鎖定
拔趙幟易漢幟,典故名,典出《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中文名
拔趙幟易漢幟
出    處
《淮陰侯列傳》
拼    音
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近義詞
拔幟樹幟

拔趙幟易漢幟成語解釋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1] 

拔趙幟易漢幟成語典故

典源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1] 
釋義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率漢軍擊趙,將至井陘 口,先挑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抄小路埋伏於趙營附近。接着背水列陣以誘趙。趙軍出擊,漢軍佯敗而走,趙軍果空營追擊。“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於是潰不成軍,終於為信所滅。後遂用以為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亦作“ 拔趙幟立赤幟 ”、“ 拔趙易漢 ”。 亦省作“ 拔幟 ”。 [1] 
運用示例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人妖》:“妻與生用拔 趙 幟易 漢 幟計,笑而行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惜偽古文罅漏太多,彌縫匪易,雖盛氣強詞,仍不能拔 趙 幟而立赤幟也。”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埋頭苦幹,意欲將新軍中除 滿 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一舉而拔 趙 易 漢 。”
南朝 陳 張正見 《賦得韓信詩》:“ 淮陰 總 漢 兵, 燕 齊 擅遠聲。沉沙擁急水,拔幟上危城。”
魏徵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縱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
明 何景明 《淮陰侯》詩:“大將登台貴,三軍拔幟豪。”
趙翼 《前接雨村觀察續寄詩話有書報謝茲又接來書並詩四章再次寄答》之四:“擣虛拔幟晨趨壁,救敗量沙夜唱籌。” [1] 

拔趙幟易漢幟詞語辨析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戰勝對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