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拔本塞源

鎖定
拔本塞源(拼音:bá běn sè yuá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 [1] 
拔本塞源(本:樹根;源:水流的源頭)指拔掉樹根,堵住源頭。比喻毀滅或背棄根本。也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5] 
中文名
拔本塞源
拼    音
bá běn sè yuán
出    處
《左傳·昭公九年》
注音字母
ㄅㄚˊ ㄅㄣˇ ㄙㄜˋ ㄧㄨㄢˊ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同義詞
塞源拔本、拔本塞原

拔本塞源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拔本塞源”。 [1] 

拔本塞源成語典故

周朝進入春秋時期,王室勢力漸漸衰弱,許多諸侯不尊重周天子的指揮,各行其是,甚至侵犯王室利益。 [2] 
公元前533年,周朝的大夫甘襄與晉國的大夫閻嘉爭奪閻地的土地。晉國的梁丙等率領陰戎(少數民族)進攻周朝的潁地。 [2]  [3] 
周景王派大夫詹桓伯前往晉國,代表周天子歷數自晉惠公從秦國歸國以來,秦、晉等侵擾姬姓(周天子姓)國家,甚至造成戎人佔據中原的過錯,認為這都是晉國的責任。 [2]  [3] 
詹桓伯還明確指出:“我們對於晉國來説,猶如衣服有冠冕、樹木流水有本源、老百姓有謀主一樣。如果晉國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橫而丟棄謀主,即使是戎狄這樣弱小的民族,他們心裏也是沒有我這個周天子的。”叔向對韓起説:“就是在晉文公稱霸諸侯的時候,他也不曾改變過傳統的禮制,而是輔佐和擁戴天子更加恭敬有禮。從文公以來,每一代的德行都有所衰減,損害和蔑視王室,炫耀他們的驕縱。這樣以來,諸侯產生二心不也是很自然的嗎?而且天子的話也是很有道理的您還是要考慮一下。” [2]  [3] 
趙宣子也回顧了從晉文公以後晉國的所作所為,認識到晉國確實做了些不對的事,影響不好,於是決定以後王室有婚喪大事,晉國派人前往王室祝賀、弔唁;同時將閻地土地送給周朝,放回在潁地抓獲的俘虜。後來周天子也派人逮捕了甘襄送給晉國處理。 [2]  [3] 

拔本塞源成語寓意

無論修心還是入世治世,都要知本抓根,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首先深化自己的知,把認知高度提上來,通過現象、亂象和表象,看清問題的真相、實相和趨向。然後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做入世治世的正確判斷,在事上磨的過程中,踐行自己的知行合一,最後完成自己的致良知。 [4] 
從根本上着力,隨着實修功夫的日漸純熟,就能在入世治世面對人生情緒、生活、規劃、終極意義四大類問題時,抓住問題的關鍵和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釐清根乾枝葉的根梢順序,循理、順道而行,積極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盡最大可能讓事情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 [4] 

拔本塞源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拔本塞源”指拔掉樹根,堵住源頭。比喻毀滅或背棄根本。也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5] 
“拔本塞源”也作“塞源拔本”“拔本塞原”。 [1] 
運用示例
南朝梁·沈約宋書·武帝紀中》:“乃者桓玄肆僭,滔天泯夏,拔本塞源,顛倒六位。” [1] 
唐·柳澤《諫復斜封疏》:“然而刑政德教,或乖於典則,若不革弊易轍,塞源拔本,愚竊料未臻於太平。” [1] 
宋·程顥程頤弟子《二程遺書》卷二一:“夫辟邪説以明先王之道,非拔本塞源不能也。” [1] 
清·張澍《王氏重修宗譜序》:“彼棄德曠宗、塞源拔本者,無論已稍念屬派,因其禮降而情亦殺,則不勝淪遺之感。” [1] 
張昭漢《先考伯純公行略》:“先君念今日學絕道喪,智育漸進,而德育不修,非拔本塞源,提醒其良知,則放心不收,即病根永在。”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23-24
  • 2.    周金樺著. 成語故事五百篇續編[M]. 北京:新華出版社, 1984.12:140-141
  • 3.    韓路主編. 四書五經 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6.05:627-629
  • 4.    劉長志主編. 陽明心學實修心得 第1輯[M]. 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 2021.03:107-108
  • 5.    拔本塞源的解釋|拔本塞源的意思|漢典“拔本塞源”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