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拐軸鴉葱

鎖定
拐軸鴉葱(Lipschitzia divaricata (Turcz.) Zaika, Sukhor. & N. Kilian)是菊科、鴉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70釐米。根垂直直伸,莖直立,自基部多分枝,全部莖枝灰綠色,纖細,莖基裸露,無殘存的鞘狀殘遺物。葉片線形或絲狀,先端長漸尖,向上部的莖葉短小,平,中脈寬厚。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形成傘房狀花序,具舌狀小花。總苞狹圓柱狀,總苞片外層短,寬卵形或長卵形,中內層漸長,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舌狀小花黃色。瘦果圓柱狀,無毛,淡黃色或黃褐色。冠毛污黃色;5-9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蒙古有分佈。生長在荒漠地帶幹河牀、溝谷中及沙地中的丘間低地、固定沙丘上。
拐軸鴉葱全草入藥,清熱解毒,主治療毒惡瘡。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2] 
中文名
拐軸鴉葱
拉丁學名
Lipschitzia divaricata (Turcz.) Zaika, Sukhor. & N. Kilian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拐軸鴉葱屬
拐軸鴉葱
命名者及年代
Turcz.,1832

拐軸鴉葱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70釐米。根垂直直伸,直徑達4毫米,有時達1釐米。莖直立,自基部多分枝,分枝鋪散或直立或斜升,全部莖枝灰綠色,被塵狀短柔毛或脱毛至無毛,纖細,莖基裸露,無殘存的鞘狀殘遺物。葉線形或絲狀,長1-9釐米,寬1-2 (3-5)毫米,先端長漸尖,常捲曲成明顯或不明顯鈎狀,向上部的莖葉短小,全部葉兩面被微毛或脱毛至無毛,平,中脈寬厚。
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形成明顯或不明顯的疏鬆的傘房狀花序,具4-5枚舌狀小花。總苞狹圓柱狀,寬5-6毫米;總苞片約4層,外層短,寬卵形或長卵形,長約5毫米,寬約2.5毫米,中內層漸長,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長1.2-2釐米,寬2.5-3.5毫米,頂端急尖或鈍,或內層有時頂端短漸尖;全部苞外面被塵狀短柔毛或果期變稀毛。舌狀小花黃色。瘦果圓柱狀,長約8.5毫米,有多數(約10條)縱肋,無毛,淡黃色或黃褐色。冠毛污黃色;其中3-5根超長、長達2.5釐米,在與瘦果連接處有蛛絲狀毛環。全部冠毛羽毛狀,羽枝蛛絲毛狀,但冠毛的上部為細鋸齒狀。 [1]  [5] 
拐軸鴉葱

拐軸鴉葱近種區別

在中國四川還分佈於有1種帚狀鴉葱Scorzonera muriculata Chang),分枝極多,二叉狀,粗壯;瘦果有脊瘤;冠毛自中部以下羽毛狀,上部為鋸齒狀。花果期8月。 [1] 

拐軸鴉葱主要變種

紫花拐軸鴉葱Scorzonera divaricata var.sublilacina Maxim.)頭狀花序有5-15枚淡紫色舌狀小花,瘦果頂端被長柔毛。生長於丘陵、山地、沖積平原上。分佈於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大青山。紫花拐軸鴉葱全草入藥,清熱解毒,主治療毒惡瘡。 [1] 

拐軸鴉葱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包頭、阿拉善旗、呼和浩特、東蘇尼特旗、扎薩克旗、二連)、河北(小五台山)、山西(天鎮、興縣、五台、河曲、太原、寧武、臨縣、中陽、河曲、大同)、陝西(綏德、榆林、橫山、神木、靖邊、定遠)。生長在荒漠地帶幹河牀、溝谷中及沙地中的丘間低地、固定沙丘上。蒙古有分佈。 [1] 
拐軸鴉葱 拐軸鴉葱

拐軸鴉葱生長習性

拐軸鴉葱為喜温植物,在中國策勒沙漠4月中旬萌發,其後,地上部分生長迅速,平均株高增長1.1釐米/天,平均分枝數為4.35個/株,因其生境極端乾旱,其種羣規模的擴大以無性繁殖為主,有限繁殖只有在特定地段有條件的發生。植物的地下器官上具有較多的越冬芽,越冬芽主要分佈在地表下2-38釐米處,其越冬芽平均數為50.5個/株,且主要集中分佈在地表以下4-8釐米範圍內的根頸周圍,根上也有少量分佈。根頸上和根上的側芽一般在夏秋形成。根頸周圍形成的芽,春季甦醒膨大,發育成新枝條。在根上形成的側芽一般均處於休眠狀態。越冬芽的大量出現可能是植物的自我保護,因為根頸上的芽或枝條如被破壞,當温度和土壤濕度適中時,下部的側芽即會繼續生長,表現出植物的再生性。再生枝條因較幼嫩,7月份氣温較高,沙地表面温度達70℃左右時,有的再生枝條會被灼傷或枯死。 [3]  花果期5-9月。 [1] 

拐軸鴉葱主要價值

拐軸鴉葱全草入藥,清熱解毒,主治療毒惡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