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鎖定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是西藏自治區傳統手工技藝。甲米水磨坊約建於公元17世紀,磨坊顯現了中國藏族人民機械製造和穀物加工的傑出才能,它充分利用天然泉水,以節能、無污染的方式磨製糌粑。 [1] 
2006年5月20日,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批准日期
2006年5月20日
申報地區
西藏自治區
遺產編號
Ⅷ—47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在西藏農區和部分牧區,人們利用山間水的落差巧妙地建造了水磨坊,用來加工糌粑、麪粉及家畜飼料,其中以“甲米曲果”最為馳名。“甲米曲果”意為甲米水磨坊,它位於拉薩市北郊的娘熱溝,距拉薩市中心6公里。娘熱溝山清水秀,恬靜的村落散佈在娘熱曲(小溪)岸邊,豐富的水資源使那裏形成了拉薩市郊最具規模的水磨坊羣,歷史上那裏共建有大小21座水磨坊,這在整個藏區是絕無僅有的。娘熱溝一直是拉薩地區加工糌粑的重要場所。 [3] 
藏族人民食用糌粑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早期的糌粑是用人力手工磨製,後來開始藉助水力。甲米水磨坊約建於公元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在帕邦卡松贊巖洞閉關修行時,磨坊主人曾向他供奉過該磨坊所產的糌粑。這些糌粑加工精細,純白無雜,美味可口,五世達賴喇嘛對其讚不絕口。到七世達賴時,娘熱甲米水磨坊成為向達賴喇嘛供奉糌粑的定點磨坊,並獲得正式命名。為了表彰甲米水磨坊向歷代達賴喇嘛供奉甲米糌粑的功績,原西藏地方政府特賜給長2米、寬20公分的法棍兩根,免去磨坊的税額和烏拉差役,並規定甲米水磨如有坍塌、損壞,由其他水磨坊協力修復,並給予甲米水磨坊優先使用水資源的特權。
水磨坊大都建在河邊或大江支流沿邊的草地上,水渠源頭設有控制流量的閘門,水流通過從高到低的木槽注入磨坊底層,推動連接磨盤中軸的木轉輪。磨坊上層設有大小相等的上薄下厚同心圓(直徑約1-1.2米)石質磨盤。磨盤四周是糌粑蓄池,磨盤上方吊有盛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裝有出料管並與磨盤接觸,隨着石盤的轉動,青稞自動均衡地通過磨孔落入摩擦面。
最為稱奇的是,在糌粑池邊還有個升降木杆與轉輪底座相連,通過槓桿原理調節磨盤之間的縫隙寬度,根據用户喜好加工不同粗細的糌粑。按照習俗,水磨的轉向必須是逆時針。 [1] 
甲米水磨坊
甲米水磨坊(4張)
過去,每月藏曆15日和30日為甲米曲果專門磨製達賴喇嘛糌粑的吉日。屆時,達賴貼身僧官和廚師前來監督,他們把達賴喇嘛享用的糌粑,裝在一個黃緞小口袋裏帶過去。其餘糌粑則交給布達拉宮僧俗官員及達賴隨從人員。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製作技藝

甲米水磨坊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包括水磨坊機械製作技藝以及糌粑加工技藝兩部分。水磨坊製作技藝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選址、建渠、起屋,這要求懂水利和營造,二是水磨坊核心部位“磨盤機械傳動系統”的製作,這個環節會涉及石工(磨盤製作)、木工(木質水渦輪中軸、槳葉、連桿和調節器等)、鐵器加工(“T”字型傳動主軸)、土木建造(導入槽的土木部分等)以及編織縫紉(漏斗狀青稞喂料袋等)等門類。三是磨坊各環節的使用與維修技藝。糌粑加工技藝則包括從選料、炒制到加工完成中每一個步驟。 [4]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傳承狀況

由於水磨效率不高、產量低,所以甲米水磨坊受到了電動磨面工具的衝擊,發展前景不甚樂觀,亟待保護。 [3]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保護措施

2001年,吉熱村建造了娘熱民俗風情園,甲米曲果成為園內一個景點,古老的水磨聲再次響起。為了更好地保護甲米曲果,西藏自治區規定,嚴禁在娘熱溝周邊從事採石、採沙、挖礦和毀壞地質原貌。拉薩市城關區人民政府制定了對娘熱溝原有資源的保護的發展目標。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藏嘎吉林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獲得“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西藏嘎吉林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