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壞血酸缺乏

鎖定
抗壞血酸缺乏(ascorbic acid deficiency)又名壞血癥(scurvy)是一種長期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營養缺乏症,主要表現為因毛細血管壁損害產生的皮膚黏膜滲血和出血。
中文名
抗壞血酸缺乏
外文名
ascorbic acid deficiency
別    名
壞血癥(scurvy)
病    理
長期缺乏維生素C引起營養缺乏症
表    現
因毛細血管壁損害皮膚黏膜出血

抗壞血酸缺乏流行病學

本病多發生在蔬菜水果缺乏的地區常見於中老年,男性嗜酒者和限制飲食的精神患者中。

抗壞血酸缺乏病因

水溶性維生素C(抗壞血酸)是一種碳水化合物衍生物,存在於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中,尤其是在柑橘類水果、漿果(草莓)、甘藍、芫荽、菜椒中。維生素C缺乏症發生於食譜受限時,水果、新鮮蔬菜少(冬季、航海、監禁、慢性胃腸疾病),或感染(維生素C需求量增加)。

抗壞血酸缺乏發病機制

維生素C成纖維細胞合成結締組織活性成分中起着重要作用,且為表皮細胞物質合成所必須,當其缺乏時導致結締組織合成障礙,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缺乏基質,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一系列臨牀症狀。

抗壞血酸缺乏臨牀表現

臨牀上可以分為成人壞血病和兒童壞血病,二者臨牀表現有區別。
1.成人壞血病 皮膚早期表現為上臂外側毛囊口擴大和角化,幾周以後毛囊角化擴散到背、臀股、小腿等部位,出血現象發生每個毛囊周圍充血出血,以小腿為甚齒齦的變化包括出血。
傷口癒合延遲,因為維生素C為膠原合成所必需。由於出血傷口呈特徵性紅或青黑色。維生素C缺乏,血管壁基質減少,產生出血傾向。
黏膜變化初起為牙周病和齒齦炎。在實驗條件下,維生素C缺乏在大約6個月後發生首期變化,表現為牙齦冠部紅斑、腫脹、出血出血和海綿狀牙齦炎伴牙齦鬆動和脱落最終發生壞死性潰瘍。
2.兒童壞血病 又名Moller-Barlow病通過使用富含維生素C的嬰兒食物,本病已很少見患兒因慢性腸炎吸收障礙產生維生素C缺乏牙齦發生典型變化出現藍紅色出血、腫脹和牙齦發育障礙另外還有頸肩部和結合膜出血性瘀斑。腸部類似出血致腹瀉伴便血泌尿道出血引起血尿。兒童骨骼變化具有特徵性,下肢骨膜下出血形成血腫而感疼痛和觸痛,呈假性癱瘓狀,患肢常保持一定位置兩腿外展,小腿內彎(蛙腿位置)。此外可見胸壁肋軟骨接合處變大,形成特徵性壞死病念珠狀(Scorbuticrosary)。
併發症:
腸部類似出血致腹瀉,伴便血泌尿道出血引起血尿

抗壞血酸缺乏診斷

根據毛囊角化毛周淤血及易出血等症狀,結合營養史可以診斷,實驗室檢查有助診斷。
鑑別診斷: 應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1.維生素A缺乏症和毛周角化症鑑別後兩種疾病無毛周淤血傾向。 2.過敏性紫癜有凝血機制障礙。

抗壞血酸缺乏檢查

實驗室檢查: 1.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 2.0.06% 26-酚靛酚水溶液滴於舌上,如維生素含量低下深藍色減退遲緩,此法簡便易行 3.血中維生素C測定 因白細胞和血小板層維生素C含量更能正確反映臨牀症狀故測定血塊黃層維生素C含量比血漿維生素C含量更有意義,其正常值為170.4mol/L(30mg%)。
其它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皮膚真皮可見紅細胞滲出以毛囊附近為主,毛細血管無改變無炎性細胞。廣泛性紅細胞滲出,常見巨噬細胞內外有含鐵血黃素沉積。在許多病例中可見毛囊內角栓。

抗壞血酸缺乏治療

合適的維生素C攝入可迅速治癒,成人500~1000mg/d兒童150~300mg/d。

抗壞血酸缺乏預後

合適的維生素C攝入可迅速治癒,不經治療的黏膜變化,初起為牙周病和齒齦炎。6個月後可出現出血和海綿狀牙齦炎伴牙齦鬆動和脱落,最終發生壞死性潰瘍。

抗壞血酸缺乏預防

糾正偏食習慣,注意營養就餐。對慢性消耗性患者、牛奶餵養嬰兒,應注意補充維生素C。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