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技術的社會形成

鎖定
《技術的社會形成》是2004年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殷登祥,(英)R·威廉姆斯等。 [1] 
中文名
技術的社會形成
作    者
殷登祥,(英)R·威廉姆斯 等
出版社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年9月1日
頁    數
525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810647199

目錄

技術的社會形成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研究”,共6篇論文,概述了STS的起源、內容、方法、爭論和發展趨勢,並對當代科技革命的本質和特點、風險和希望、科技預測、諾貝爾獎等進行了STS分析。第二部分“愛丁堡學派:技術的社會形成(SST)理論”,共10篇論文,概括介紹了該學派的理論、觀點、方法和歷史淵源,在技術政策和諮詢方面的應用,以及在信息網絡技術、城市交通技術等領域和一些國家的案例研究。第三部分“社會的科學技術研究”,共9篇論文,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國”和“人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兩者之間內在的統一性;論述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對經濟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心理活動、生太環境等的深刻影響,展望了未來信息社會、智能社會和生態文明社會的前景。第四部分“科學技術的社會研究”,共8篇論文,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的技術社會理論、技術建構論的本質觀,還應用技術的社會形成(SST)觀,對鮑德里亞的媒體符號論、技術創新、技術管理、消費創新、經濟民主、網絡社羣的自治倫理和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發展的時空特性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第五部分“有德國特色的STS研究”,共兩篇論文,論述了技術創新中持續和活力之間的張力,以及尤納斯的高技術時代的責任倫理觀。

技術的社會形成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研究
STS的起源、爭論和趨勢
STS研究的現代思維方式——系統思維
希望和風險的社會
從STS視角看當代科技革命的本質和特點
技術預見:科技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新方式
解讀世紀諾貝爾獎——人STS的觀點看
第二部分 愛丁堡學派:技術的社會形成(STS)理論
技術研究與技術的社會形成觀導論
知識社會學在技術研究中的應用
科學技術研究功利主義觀批判
語境中的技術創新
社會形成研究與技術政策:近期的主題和洞見
技術政策的新構建
通過社會網絡的技術形成——創新、可持續性和風險
數字與社會:主流化與邊緣化——從信息通訊技術的社會形成看其社會意義
斯堪的納維亞背景中信息技術與工作的社會形成
技術的社會形成(STS):國家與國際諮詢委員會的功能
第三部分 社會的科學技術研究
正確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新世紀科技對社會影響的新特點
智能技術創造未來社會
工業化、信息化、新產業文明——技術進步對世界經濟影響的回顧與展望
技術科學的發展與其社會價值
科學技術發展與人的價值觀——自然價值觀念的歷史發展
現代科技發展給人的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廣義人工生命與社會發展
中國總量就業與科技進步的關係研究
第四部分 科學技術的社會研究
第五部分 有德國特色的STS研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