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扣(拼音:kòu)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手(扌),口聲。“扣”本義是牽住、勒住(馬繮);引申指套住。“扣”本在古代又表示敲擊,與敂(後作叩)的意義相通。“扣”的現代各義項都是較晚才出現的。“扣”有套住義,由此引申指衣釦或繩結。又引申指罩住,即把器物口朝下罩住下面的東西。另外“扣”還表示扣除,即減去原數額的一部分。 [15] 
中文名
拼    音
kòu
部    首
五    筆
RKG [3] 
倉    頡
QR [3] 
鄭    碼
DJVV [3] 
筆    順
橫、豎鈎、提、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357)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六宥、上聲二十五有 [4] 
總筆畫
6(部首3,部首外3)
筆順編號
121251
四角號碼
5600₀
統一碼
U+6263 [3]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ㄎㄡˋ
造字法
形聲字
異體字
釦(衣釦)(“釦”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扣”是一個形聲字。左部為“手”字,作形旁,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右部為“口”,作聲旁,表示讀音與此相近。 [2]  “扣”的本義是牽住、勒住。《説文·手部》中説:“扣,牽馬也。”這個意思在古代漢語中比較常見。如《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駕,將走郵棠。太子與郭榮扣馬。”故此處“扣馬”有牽住馬使勿走之意。《宋史·文天祥傳論》:“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其制止之意更明確。 [15] 
由勒住馬繮引申,“扣”又有纏繞、套住、聯結的意思。如唐代陸龜蒙《奉和襲美太湖詩·孤園寺》:“幡條玉龍扣,殿角金料舞。”現代漢語還用“一環扣一環”形容聯繫得緊密。衣服上的紐扣是用紐棒或釦眼套住釦子,故這個套的動作和套住的東西都叫“扣”。此外,條形東西打的結也叫“扣”。在衣釦的意義上,有異體字“釦”,今已經淘汰不用。
“扣”又有敲擊的意思,與“叩”的意義相通。“叩”與“扣”之間有無聯繫,是異體關係還是假借關係,無從查考,但從使用情況看,兩字一直通用,意義相同。其通用的意義有三個:一是敲擊。如《荀子·法行》:“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二是觸碰。如《論衡·儒增》:“夫人之扣頭,痛者血流,雖忿恨惶恐,無碎首者。”三是詢問、探問、求教。如《論衡·書解》:“説章句者終不求解釦明。”上述“扣”的三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一般用“叩”。
近代“扣”字有器物口朝下罩住他物的意義。清代林則徐《荊江堤工平穩折(摺)》:“……所裂之處,用棉被包裹石灰,接連堵塞,複用大鍋扣住。”這個意義現代漢語常用。如説輕率地給人加上過重的不好的名目是“扣大帽子”,“扣”即此義。由罩住的意義又引申出如下幾個意義:一是截留擱置,如扣壓、扣留、扣除。二是(從上)壓下來、壓過去,如籃球運動中的“扣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運動中的“扣球”。三是限制,計算數量使不超過限額。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謂度量多少弗令過劑為扣。”《儒林外史》第九回:“像我這酒是扣着水下的,還是這般淡薄無味。”
“扣”又用同“筘”。“筘”是織布機上用以確定經紗密度的主要機件,又名杼。經紗從筘齒間通過,它的作用是把緯紗推到織口。現代漢語中,實指時多用“筘”,而在一些固定的比喻用法中,習用“扣”而不用“筘”,如成語“絲絲入扣”,比喻緊密合拍,毫無出入。“扣”與“筘”的關係可認為是通假的關係,但“筘”與“扣”中“套住”的意義似又有聯繫,如果“筘”與“扣”有語源關係,那麼“筘”就是“扣”的分化字了。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kòu
動詞
套住或搭住
rein;
button;
buckle
《呂氏春秋·愛士》:“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盧智高着了忙,被眾人趕上,一把拿住,也把麻繩釦頸。”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一手扣着胸坎兒紐子。”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八章:“幸而拉騾子的同志扣得緊,要不差點被騾子踩了他的肚子。”
環環相扣
把器物口朝下放置或罩住別的東西
《兒女英雄傳》第七四回:“靠東柴垛後面合着裝煤的一個大荊筐,上面扣着一口破鍾,也有水缸般大小。”
老舍《四世同堂》四:“我彷彿是教人家給扣在缸裏啦,看不見天地。”
比喻安上(罪名或不好的名義)
峻青《黎明的河邊·老交通》:“小高就喜歡扣大帽子。”
扣帽子
用強制手段將人或物留住不放
bind;
arrest;
take in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水手)蜂擁的上岸,把兩個人一齊扣下船來,跪於將軍柱邊。”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十四:“先把他扣起來,找不着李如珍就在他一個人身上算賬!”
扣留;扣押
同“叩”。敲擊
knock;
rap;tap
《墨子·公孟》:“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
唐·杜甫《破船》詩:“船舷不重扣,埋沒已經秋。”
丁玲《韋護》第三章:“那年輕的聽差,謹慎的一天幾次扣他們的門,他們都不討厭他。”
扣人心絃
同“叩”。詢問
ask
南朝梁·蕭繹《撰〈孔子正言〉竟述懷》詩:“孤陋乏多聞,獨學少擊扣。”
唐·元稹《授杜元穎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授之以詔而益辦,扣之以疑而益明。”
宋·葉適《送蔡子壽》詩:“吾嘗扣其微,事諳理亦暢。”

發;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
《梁書·沈約傳》:“時帝勳業既就,天人允屬。 約嘗扣其端,帝默然而不應。”
觸碰;靠近
漢·王充《論衡·説日》:“夫屋高三丈,竿於屋棟之下,正而樹之,上扣棟,下抵地,是以屋棟去地三丈。”
宋·沈括《夢溪筆談·異事》:“是時新雨霽,見虹下帳前澗中。餘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垂澗中。”
沙汀《闖關》七:“‘那又怎麼樣呢?’左嘉扣上去問。”
用力地自上而下地擊或擲(球)


扣球;扣籃;扣殺
從原數中減去
deduct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從明日為始,逐日將本錢扣出,餘下的積趲上去。”
曹禺《日出》第二幕:“上次修理房子的錢你扣下了嗎?”
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民工住的村莊,離工地都有幾里遠……用在工作上的勞力就等於打了八扣。”
扣除;扣分;扣減;扣繳;剋扣;不折不扣
用紐扣固定或合攏。
button up;buckle

扣上
名詞
繩子等打成的結
knot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紐結丁香,掩過芙蓉扣。”
張士敏《愛的波折》一:“是他林克手把手地教會章坤打繩釦。”
繩釦;活釦兒
螺紋


套扣;勩扣;螺絲扣
紐扣
button

衣釦;風紀扣;子母扣
用同“筘”。織布機上用以確定經紗密度的主要機件。又名杼

董必武《次稚天韻》:“問道於盲不自師,欲求入扣思絲絲。”
(Kòu)姓氏用字
量詞
用於捆紮成束的文件或帳折等物
loop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六回:“訃帖當中,還夾了一扣哀啓。”
茅盾《林家鋪子》二:“包裏僅有一扣摺子,她抖抖簌簌地雙手捧了,直送到林先生的鼻子前。”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丘後切(kòu)
扣,牽馬也。從手口聲。
【卷十二】【金部】苦厚切(kòu)
釦,金飾器口。從金從口,口亦聲。 [12]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手部】扣
“牽馬也”注:《周禮·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諸矦晉,大夫馳。”注曰:“提猶舉也,晉猶抑也,使人扣而舉之、抑之,皆止奔也。馳,放不扣。”《史記》:“伯夷,叔齊扣馬而諫。”
“從手,口聲” 注:苦後切,四部。 [11] 
【卷十二】【金部】釦
“金飾器口”注:謂以金塗器口。許所謂錯金,今俗所謂鍍金也。《漢舊儀》:“大官尚食,用黃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銀釦器。”《後漢·和熹鄧皇后紀》:“蜀漢釦器。”班固《西都賦》:“玄墀釦切。”謂金塗門限也。切者,門限。《吳語》:“三軍皆譁釦以振旅。”韋曰:“譁釦,喧呼。”此釦乃叚借字。
“從金口” 注:會意。
“口亦聲” 注:苦厚切,四部。 [13]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扣;部外筆畫:3
《唐韻》苦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丘𠋫切,並音寇。擊也。《晉書·張華傳》:吳郡臨平岸,出一石鼓,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
又《廣韻》《正韻》苦後切。《集韻》《韻會》去後切,並音口。義同。
又《説文》:牽馬也。
本作𢼒。通作叩。
【戌集上】【金部】 釦;部外筆畫:3
《唐韻》《正韻》苦厚切。《集韻》《韻會》去厚切,並音口。《説文》:金飾器口也。《後漢·鄧皇后紀》:其蜀漢釦器,九帶,佩刀𠀤不復調。註:釦,音口。以金銀緣器也。
又鏤也。班固《西都賦》:玄墀釦砌。註:墀,階也。以桼飾階。釦砌,鏤砌也。揚雄《蜀都賦》:雕鐫釦器,百伎千工。
又《韻會》:歡動也。《吳語》:三軍皆譁釦以振旅。註:譁釦,讙呼也。韋昭曰:釦,猶叩也,攷也,謂擊金聲。譁,讙呼也。
又《集韻》:丘堠切,音寇。義同。
又《正字通》:俗謂衣紐曰釦。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提示

“扌”“口”寬窄相當,頂部“扌”高,底部“口”高。“扌”,橫筆在橫中線上側。“口”,上寬下窄,第一、二筆都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五厚

開口呼
次清
苦後切
kʰu
去聲
五十候

開口呼
次清
苦候切
kʰu
集韻
上聲
四十五𠪋(厚)
開口呼
次清
去厚切
kʰəu
去聲
五十𠋫(候)
開口呼
次清
丘𠋫(候)切
kʰəu
禮部韻略

上聲





去厚切


去聲
𠋫





丘𠋫(候)切

增韻

上聲





苦厚切


去聲
𠋫





丘𠋫(候)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尤侯

開口呼

次清

kʼəu
中州音韻

去聲
尤侯





康候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九有


次清
苦厚切
k‘ou

去聲
十九宥


次清
丘候切
k‘o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6-7]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u
董同龢系統
ûɡ
周法高系統
ew
李方桂系統
kh
ugx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o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ə̯u
王力系統

əu
董同龢系統

u
周法高系統

əu
李方桂系統

kh
ə̆u
陳新雄系統

ou
(參考資料:漢典 [6]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o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ʰo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ou
55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kʰo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o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əu
13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kʰəu
44
陰平
kʰə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ɯ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ɤɯ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kʰə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kʰʏ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kʰau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kʰəu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kʰe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kʰiɛ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ʰɛ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kʰɐu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kʰɐu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ɔ
11
陰去
文讀
kʰau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au
213
陰去

kʰa
213
陰去
俗讀,為“敲”訓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au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e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8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4]
  • 4.      .搜韻[引用日期2020-12-15]
  • 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65,1284
  • 6.    「扣」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15]
  • 7.    「扣」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15]
  • 8.    「扣」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15]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752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934-1935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023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38;2017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33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3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89-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