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托馬斯·懷特

(英國詩人)

鎖定
英國詩人。或者翻譯成懷亞特,作為亨利八世的朝臣,曾多次擔任外交使節。因被指控犯有道德敗壞罪或叛國罪,數次被監禁在倫敦塔。他是安妮·博林的朋友,也可能是情人。曾將意大利十四行詩引入英文詩體。其96首詩歌收集在陶特爾的《雜集》(1557)中。還翻譯過普盧塔克的作品,並且撰寫和翻譯過諷刺詩。
中文名
托馬斯·懷特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503年
逝世日期
1542年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職    業
詩人政治家
出生地
肯特郡阿靈頓城堡

托馬斯·懷特中文簡介

托馬斯·懷亞特爵士 托馬斯·懷亞特爵士
托馬斯·懷亞特爵士(1503-1542)英國詩人、政治家。曾在劍橋大學讀書,歷任亨利八世樞密院官員、駐西班牙大使、海軍司令等要職。1537年被封為男爵。其最大的貢獻是把意大利的十四行詩和三行連環韻詩以及法國的迴旋詩引進英國,翻譯意大利著名詩人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等人的詩歌,並和薩里伯爵結成知交,開創英國十四行詩體。後因被懷疑與王后安妮·博林在婚前有過一段幽情,被關進了倫敦塔,後來被釋放。幾年後,又因為受人誣告以叛國罪重新被關進倫敦塔。懷特只活了39歲,死因是高燒。著名詩歌有《他們躲着我》、《我的詩琴,醒來吧》、《在永恆中》等。他的詩在當時的宮廷中廣為流傳,但終其一生都沒有出版過。他的第一本詩集《陶特爾雜集》出版於他去世的十五年後。

托馬斯·懷特早年生活

托馬斯·懷特背景

托馬斯·懷亞特1503年出生於肯特郡的阿靈頓城堡。其父母分別是亨利·懷亞特爵士和安妮·斯金納。他的兄弟亨利早夭 [1]  ,妹妹瑪格麗特·懷亞特後來嫁給安東尼·李爵士,並育有一子亨利·李爵士 [2-3] 

托馬斯·懷特外交官生涯

亨利·懷亞特據説身高超過六英尺,身體強壯,相貌英俊。13歲時他成為了亨利八世的用膳侍從,同年就讀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4] 
懷亞特曾陪同第一代貝德福德伯爵約翰·羅素出使羅馬,以遊説教皇克萊門特七世宣佈亨利八世與阿拉貢的凱瑟琳之間的婚姻無效,這樣亨利就可以娶安妮·博林為妻了。有説法認為,1527年查理五世攻陷羅馬並囚禁教皇時懷亞特也成為了皇帝的階下囚,但他最後得以逃脱並重歸英格蘭。1535年懷亞特被封為騎士,次年被任命為肯特郡名譽部長 [5] 
小漢斯·霍爾拜因所繪 小漢斯·霍爾拜因所繪
1541年12月他當選為代表肯特郡的下院議員。

托馬斯·懷特婚姻和子嗣

1520年懷亞特娶妻伊麗莎白·布魯克。其岳父為第八代科巴姆男爵托馬斯·布魯克,而其岳母的外祖父為曾任倫敦市長的喬弗裏·博林 [6]  。一年後二人育有一子小托馬斯·懷亞特爵士,即1554年懷亞特叛亂的主謀 [7] 
1524年懷亞特開始從事外交之後不久,其妻就被指通姦,二人因此分居 [8] 

托馬斯·懷特詩歌和影響

懷亞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詩歌領域的先行者之一。他在許多方面開英國詩歌之先河,還同薩里伯爵亨利·霍華德一道將十四行詩從意大利引入英格蘭。他的主要貢獻在於英語的文學化,使得其不再遜色於其他歐洲語言 [9] 
懷亞特的許多作品都翻譯或者仿寫自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還仿寫了塞內卡賀拉斯的一些作品。但同時他自己也創作了一些十四行詩。題材上懷亞特仍未脱彼特拉克的窠臼,他的許多作品都以愛情的試煉為主題,講述一個痴情的追求者和他另有所屬或者冷酷無情的情人的故事。另一些作品揶揄和諷刺了當時都鐸王朝的廷臣們欲求晉升所必須的偽善和逢迎。
懷亞特的十四行詩在韻律上有很大創新。彼得拉克十四行詩的前八句為abbaabba格式,後六句則無定式;懷亞特繼承了彼得拉克前八句的格式,但後六句則為cddcee的格式。這一做法開英國十四行詩格式——三段四句加結尾對句——之先河 [10] 
除此之外他還嘗試了多種詩歌體裁:迴旋詩、語錄詩、連鎖韻、八行詩、諷刺詩、單韻詩、三聯疊句、換韻不等長四句、帶重唱尾句的四句、以及法國式的十二行詩和三十行詩 [11]  。 他開創了一種名為保爾特(意為家禽販,因為當時的家禽販總是時不時將一兩枚雞蛋作為贈品)的韻律——交替使用十二音節句(亞歷山大詩行)和十四音節句 [12]  , 因此他被稱為四抑揚音步大師 [13] 
懷亞特一直遵循傳統的、意大利式的文體,另一方面他對英國本土詩人傑弗裏·喬叟也十分推崇。他在詞彙上受後者的影響非常大,在詩句中使用了一些喬叟自創的詞,比如Newfangleness。
在懷亞特死去15年後,出版商理查·陶特爾將97首據説是懷亞特的詩作收錄入《陶特爾雜集》 [9]  [14] 
評價
懷亞特作品譭譽參半 [15]  。18世紀的批評家托馬斯·沃頓認為懷亞特的詩作“顯而易見地”不如他同時期的薩里伯爵亨利·霍華德,而懷亞特最值得稱道的在於他開宗立派的貢獻,是英國第一個諷刺詩人 [16]  。20世紀以後懷亞特又被文學評論界所重視。C·S·劉易斯對其評價不高,稱其為“黯淡時代之父” [17]  。其他評論家則認為懷亞特愛情詩中靈動的想象力和複雜的比喻為下個世紀的玄學詩派之先聲。批評家帕特里西婭·湯姆遜甚至稱懷亞特為“英國詩歌之父” [15] 

托馬斯·懷特傳聞

安妮·博林 安妮·博林
野史記載1520年代中前期,婚姻不幸的懷亞特曾經與少女時代的安妮·博林有過一段情。圍繞着這一説法還衍生出了許多傳説和推測。現在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二人確實認識彼此,但是否曾發展為戀人關係則尚不明確。十九世紀的文學評論家喬治·吉爾菲蘭從懷亞特的作品裏找到了蛛絲馬跡 [18]  :懷亞特曾在詩句中稱他的情人為安娜,並暗示她“從多弗爾去了加萊”。這與安妮·博林1532年嫁予亨利八世之前去法國旅行的路線高度重合。在懷亞特的另一首十四行詩中他寫道“在她的纖細的脖頸上寫着‘我是國王,不要碰我’”。這無疑又是另一條有力的證據。
另一方面,托馬斯·懷亞特的孫子喬治·懷亞特爵士曾為安妮·博林作傳,其間提到1522年冬天安妮·博林甫從法國歸來時,托馬斯·懷亞特對她一見鍾情。1525年前後國王開始鐘意安妮之後,懷亞特也沒有放棄。他們二人後來藉着玩草地滾球遊戲的機會為了安妮大吵一架,隨後懷亞特請願出使意大利。

托馬斯·懷特通姦指控被囚禁

1536年5月懷亞特因為被指控與安妮·博林通姦而關入倫敦塔 [18]  。憑藉着懷亞特家族與托馬斯·克倫威爾的交情,他於當年被釋放並官復原職。據推測,他曾親眼目睹安妮·博林和其他五個被指控和她通姦的男子被處決。他後來以此為靈感寫了一首詩 [19]  ,詩中未敢明確為這些死者叫屈,只是表達了深切的悲痛與震驚。
1530年代的德文郡手稿中收錄了懷亞特的一首藏頭詩:把每一行的第一個字母連起來就構成了SHELTUN。在這首詩的後面則附有瑪麗·謝爾頓的回覆,明確拒絕了他。瑪麗是安妮的表親,1535年2月到8月間也與亨利八世有染 [20] 
1537年前後,伊麗莎白·達瑞爾成為了懷亞特的情婦。她給他生了三個兒子 [21]  。其中之一的愛德華參加了同父異母兄弟小托馬斯·懷亞特爵士領導的叛亂,並因此被處決。
謝爾本修道院中懷亞特的紀念牌匾 謝爾本修道院中懷亞特的紀念牌匾
1540年懷亞特再一次被國王寵幸。國王解散了博克斯利修道院以後把其原址和許多附屬的莊園都封給了他。1541年懷亞特又被指控叛國罪,但由於亨利八世的第五個妻子凱瑟琳·霍華德的斡旋,他又一次得以全身而退並官復原職,但作為交換他被要求與妻子伊麗莎白重修舊好。凱瑟琳·霍華德被處決後不久,懷亞特就一病不起。他生命中最後一段時間居住在朋友約翰·霍西爵士的克利夫頓梅班克鄉村別墅裏。1542年10月11日托馬斯·懷亞特去世,被安葬在謝爾本修道院 [22] 

托馬斯·懷特子嗣和親屬

托馬斯·懷亞特死後,他合法的兒子小托馬斯·懷亞特爵士發動了反對亨利八世之女瑪麗一世的叛亂並推舉安妮·博林的女兒,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為女王,結果失敗並被處死 [23] 
懷亞特的妹妹瑪格麗特·懷亞特嫁予安東尼·李爵士,其後代之一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羅伯特·李將軍。
愛德華八世(即後來的温莎公爵)之妻,沃利斯·辛普森的家系可以追溯到懷亞特的孫子,喬治·懷亞特爵士 [24] 
弗吉尼亞殖民地總督弗朗西斯·懷亞特爵士是托馬斯·懷亞特的曾孫 [25] 
參考資料
  • 1.    ^ Burrow 2004.
  • 2.    ^ Burrow 2004
  • 3.    ^ Chambers 1936,第248頁.
  • 4.    ^ Wyatt, Thomas (WT503T). A Cambridge Alumni Databas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5.    ^ Miller 1982
  • 6.    ^ Richardson IV 2011,第381–2頁.
  • 7.    ^ Philipot 1898,第142頁
  • 8.    ^ Shulman 2012,第227–229頁
  • 9.    ^ 11.0 11.1 Tillyard 1929.
  • 10.    ^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Sixteenth/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Volume B, 2012, pg. 647
  • 11.    ^ Berdan 1931.
  • 12.    ^ Schmidt 1988.
  • 13.    ^ Rebholz 1978, p. 45.
  • 14.    ^ Ward & Trent, eds., et al. Vol. 3 1907–21.
  • 15.    ^ 18.0 18.1 Thomson 1974.
  • 16.    ^ Warton 1781.
  • 17.    ^ Lewis 1954.
  • 18.    ^ Gilfillan 1858, p. x.
  • 19.    ^ Wyatt: V. Innocentia Veritas Viat Fides. Luminarium.org. [2012-08-06].
  • 20.    ^ Hart 2009, p. 147.
  • 21.    ^ A Who'S Who of Tudor Women (D). Kateemersonhistoricals.com. [2012-08-06].
  • 22.    ^ Sherborne Abbey: The Horsey Tomb. [2008-07-13].
  • 23.    ^ Thomson 1964, p. 273.
  • 24.    ^ Vickers, Hugo (2011). Behind Closed Doors: The Tragic, Untold, Story of the Duchess of Windsor. London: Hutchinson. p. 377. ISBN 978-0-09-193155-1.
  • 25.    ^ Bernhard 20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