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餈粑

鎖定
打餈粑是中國春節慶祝的一個民間風俗。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上海,浙江,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西,安徽,江蘇,雲南,西藏,廣東,海南等省、市和自治區都有,又以江西吉安井岡山、福建南平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嚐。餈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裏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裏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裏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餈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中文名
打餈粑
地理標誌
中國南方地區
主要時間
春節過年
類    型
食品製作
主要地區
上海、浙江、廣西、江西、安徽、西藏、湖南等地

打餈粑簡介

在過年的時候製作食用,過年前製作餈粑是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打餈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前的一項重要準備活動。餈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衝打而成,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打餈粑餈粑的製作

有純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脱粑”。餈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打餈粑餈粑的吃法

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燒粑粑,用青菜湯下粑粑片,叫煮粑粑,與臘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時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內,這樣可以儲藏2到3個月都不會壞,到插秧時候有粑粑吃。有些愛講究的土家人,還用蓼竹葉包成1對1對的,在粑粑內放有芝麻和糖,吃起來又甜又香,俗名叫“蓼葉子粑粑”,可以在下面的時候丟兩塊進去。

打餈粑餈粑的流傳

打餈粑土家人

土家族人普遍流行着一種過年“打粑粑”的習俗。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説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餈粑,所謂打糯米餈粑,據當地鄉土志書記載:“系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約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打糯米餈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粑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臘或茶油,先出砣,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玉圓光滑,講究美觀。 [1] 

打餈粑客家人

客家人普遍有吃餈粑的習慣,無論平時或年節。一般是用糯米粉加水煮成糊,然後用手搓成長條,再用刀切或用手摘成一大粒一大粒的糊團,再加白糖(紅糖)及花生碎粒混蘸,餈粑即成。但在揭西、五華、陸河、陸豐一帶客家山區卻另有一種餈粑的製作方法,叫“打餈粑”。它的製作過程是:先把糯米蒸熟後放在石臼裏,然後用一根大木棒反覆用力往臼裏夯,一直要把糯飯搗成糊狀為止。這一過程往往要由幾個有力氣的人輪流操作。此後的作法和前一種餈粑的作法一樣。這種製作餈粑太花力氣,所以叫作“打餈粑”。但它比前一種餈粑好吃得多,所以人們喜歡“打餈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