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搖獅

鎖定
手搖獅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每逢年節,處處可見張燈結綵、舞龍耍獅的熱鬧場面。金溪縣這一種全世界獨有的燈綵手搖獅,表演中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千姿百態、活潑俏皮,令觀者心曠神怡。它是燈綵中的佼佼者,被譽為“華夏一絕”、“藝苑奇葩”、“獅人舞蹈”。
2008年,“金溪手搖獅”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手搖獅
類    型
傳統民俗舞蹈藝術
榮    譽
華夏一絕、藝苑奇葩、獅人舞蹈
始    於
南北朝
所屬地區
江西省金溪縣
保護級別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搖獅罕見的品種

1999年新華社拍攝圖片
1999年新華社拍攝圖片(3張)
中國是舞獅的發源地,大約始於南北朝,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以風格和流派分南獅和北獅。南獅重意,好比武獅,威武粗獷、激昂好鬥;北獅重技,好似文獅,莊重雍容、機智靈敏。然而,金溪手搖獅與常見的舞獅表演形式又大不相同。
舞獅通常都是兩人共舞,而手搖獅卻是一人蹲步表演。它不表現那種雙人舞獅威武雄壯的氣勢,但卻以其小巧玲瓏的結構,活潑俏皮的表演,加上嗩吶和打擊樂的伴奏,形成了温婉、柔媚、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是傳統藝術中罕見的品種。
表演時,一人舞球,一人舞青獅,一人舞黃獅。舞球者要翻騰跌撲;舞獅者以下蹲步表現獅子的行進,蹲跳步表現獅子的縱跳,跪步表現獅子的靜止,下蹲弓箭步表現獅子的俯伏和起跳;用“竄毛”表現獅子的翻鬥;用“槍背”表現獅子的打滾;用手腕不停地搖動小獅來表現“舐毛”、“搔癢”、“撲球”、“叼球”等各種動作。
舞手搖獅有一定的難度,它要求手腳配合、上下協調。因此,演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武術基本功。此外,手搖獅製作精巧,本身也是一種精美的手工藝品。

手搖獅尷尬的現狀

世代相傳的金溪手搖獅已有數百年曆史,它究竟始於何年何月,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更無從考證,只能從民間老藝人口中略知一二。外界稱之為金溪手搖獅,其實在金溪境內稱之為胡家手搖獅。胡家村位於金溪縣楓山埠,是一個偌大的村落,全村有110多户、400多人。村中老屋鱗次櫛比、巷道交錯,足見該村昔日興旺繁榮。
據傳,胡氏從本邑伯林胡家遷入現所在地,稱之為城上胡家,迄今已經二十七代。手搖獅子舞在這裏代代相傳,它是城上村勞動人民在練武強身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精湛民間藝術。以前,手搖獅一般在曬穀場上表演,民間傳説擁有108套表演形式,共分八節才能演完。可惜由於後繼無人已大部分失傳,僅存玩耍、搶球、戲逗、遊山等套路。
胡家村是全國唯一一個尚開展零星手搖獅活動的村子。該縣正積極採取措施拯救衰落的手搖獅,已將20多種套路結集成冊,並培養了一批舞獅、扎獅人員,胡家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舞獅行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