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維斯山棉尾兔

鎖定
戴維斯山棉尾兔(學名:Sylvilagus robustus)是兔科、棉尾兔屬的一種哺乳動物。總長度416毫米,尾長53毫米;體重1.3–1.8千克。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野兔,上體毛色蒼白,呈暗黃褐色,毛梢被黑色洗過;臀部鐵灰色,與背部形成對比;頸背紅潤;尾巴頂部暗褐色;腿鏽色;頭部和腹部兩側呈灰色;肩膀呈褐色;頸部底面呈灰色或褐色;其餘的下體,包括尾巴均是白色。
棲息於海拔1500-2347米之間,生活在漆樹、桃花心樹、過江藤屬和矮橡樹灌木叢。清晨和傍晚活躍。食物包括禾本科的青草和灌叢的嫩葉。繁殖季節僅限於春季和初夏。分佈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及墨西哥的科阿韋拉州。
中文名
戴維斯山棉尾兔
拉丁學名
Sylvilagus robustus
外文名
Davis Mountains Cottontail
Robust Cottontail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兔形目
兔科
棉尾兔屬
戴維斯山棉尾兔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ailey, 1905)

戴維斯山棉尾兔動物學史

戴維斯山棉尾兔沒有公認的亞種(Hall 1981年)。該物種曾經被認為是東部棉尾兔(Sylvilagus floridanus)的一個亞種,但在1998年證明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1] 

戴維斯山棉尾兔形態特徵

戴維斯山棉尾兔外部測量的平均值:總長度416毫米;尾長53毫米;後足長98毫米;耳距71毫米。體重1.3–1.8千克。是一種大而淺的淺棕灰色種。比它們最接近的姐妹物種東部棉尾兔要大。這種淺灰色的棉尾兔有大耳朵,身體背部有淺灰色的皮毛,臀部呈深鐵灰色,毛色為黑色。尾巴和下體是白色的,肩部和尾頂是棕色的,腹部灰色。它們具有所有棉尾兔屬物種共有的幾個典型特徵:大腳和耳朵,顱骨上有高度開窗的上頜骨,額骨上有眶上突起,門牙上有筆直的切割邊緣,後面有釘狀牙齒。齒式為2/1、0/0、3/2、3/3。 [4] 
腳上的毛特別厚。顱骨形態測量最明顯地將戴維斯山棉尾兔與其近親東部棉尾兔區分開來。這些顯着特徵包括:戴維斯山棉尾兔擁有2個不同的下頜孔,其大小和構象與東部棉尾兔不同;頂間骨和蝶骨形狀不同;戴維斯山棉尾兔缺乏鼓突;頦孔的長度是東部棉尾兔的兩倍,位於下頜骨的背面,而東部棉尾兔的頦孔長度和高度不到其一半,通常位於下頜骨的唇側。 [4] 
戴維斯山棉尾兔

戴維斯山棉尾兔棲息環境

戴維斯山棉尾兔在海拔1,500米以下並不常見,在海拔1,800米以上更為常見。戴維斯山脈的連續區域包含戴維斯山棉尾兔喜歡的合適植被,面積為1,815平方千米,但如果僅考慮1,675米以上的區域,該範圍內的潛在棲息地減少到大約730平方千米(AOO;Ruedas 1998年)。棲息於馬德雷松櫟林(Madrean pine-oak woodlands)。 [1] 
棲息在山脈中的松樹、橡樹和杜松樹混交林地區,海拔大多在1500-2300米之間,但有時也位於海拔較低的地方。這些地區往往是乾燥、灌木叢生的山區。該物種棲息在茂密的漆樹或桃花心木灌木叢中,白灌木(過江藤屬)和矮橡樹的灌木叢中,將其作為自己的避難所。只在傍晚時分出來覓食。 [4] 

戴維斯山棉尾兔生活習性

戴維斯山棉尾兔領地

戴維斯山棉尾兔通常不維護領地。在秋末和冬季有遮蓋物和食物供應的地方,活動範圍重疊。然而,在繁殖季節,雌性的活動範圍不會重疊。活動範圍的大小隨季節和棲息地質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4] 

戴維斯山棉尾兔行為

戴維斯山棉尾兔是獨居動物,只在交配季節才會聚集,此時雄性通常會為了爭奪配偶而進行激烈的互動。主要在黃昏和黎明之間活躍,此時進入開放區域並離開其保護性灌木叢環境是最安全的。通常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在灌木叢中休息,並在傍晚時分出現在開闊地帶覓食。它們經常在茂密的灌木叢中迅速消失,該物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蹲伏來保護自己。它們通常的傾向是跑一小段距離,然後停下來,當它們部分被植被遮擋時,會停留觀察入侵者。戴維斯山棉尾兔還經常光顧有巨石的岩石區域,並利用相關的裂縫和縫隙作為撤退處。 [4-5] 

戴維斯山棉尾兔感官

交流和感知的具體信息很少。交配時交流主要基於雄性與雌性配偶競爭的氣味和視覺表現。對於大多數戴維斯山棉尾兔來説,聲音在交流中的作用不如氣味那麼重要。氣味是從下頦下方和腹股溝區域的特殊腺體分泌的。雖然很少發聲,但當受到捕食者攻擊時,能夠發出高亢的尖叫聲作為警告,並且它們可能會大聲敲擊後腳以示警告。 [4] 

戴維斯山棉尾兔食性

戴維斯山棉尾兔是嚴格的草食性動物。然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物種所食用的具體植物差異很大,具體取決於當地的供應情況。它們以各種草和雜草為食,但當冬季此類植被稀少時,它們就會吃灌木和小樹的樹枝和樹皮。該物種有食糞行為,即重新攝入糞便顆粒,所謂的“綠色食品”軟顆粒很可能在被丟棄之前就被棉尾兔攝入,因為這些顆粒中60%是由有用的營養物質組成的。 [4] 
在傍晚和清晨進食最頻繁,但偶爾會在一天中較熱的時候進食,在生物學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該物種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有進食記錄。在5月份,它們的食物包括草(至少是亂子草屬和垂穗草屬)、山桃花心木的葉子、白灌木和許多藥草。 [5] 

戴維斯山棉尾兔天敵

戴維斯山棉尾兔會遭到許多哺乳動物和鳥類捕食者的捕食。該物種對捕食的行為反應已有詳細記錄。它們利用茂密的覆蓋物來躲避捕食者,並且大多在夜間在開闊的地區活動。當受到捕食者的威脅時,棉尾兔也會保持靜止和安靜,以避免被發現,並且顏色神秘。它們的天敵包括灰狐猞猁金雕美洲雕鴞捕食,所有這些動物都在戴維斯山棉尾兔生活的區域內存在。 [4] 

戴維斯山棉尾兔分佈範圍

分佈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山區。發現於新墨西哥州格蘭德河和德克薩斯州東佩科斯河之間的跨佩科斯地區。該地區多山,包括瓜達盧佩山脈、戴維斯山脈、奇納蒂山脈和奇索斯山脈,這些山脈是該物種的家園。此前人們認為它們已從奇索斯山脈滅絕,但2007年至2012年間在大彎國家公園發現了它們的蹤跡。有些種羣發現於墨西哥的科阿韋拉山脈,位於曾經被認為是其地理分佈區域的南部。 [4] 
戴維斯山棉尾兔分佈圖 戴維斯山棉尾兔分佈圖 [1]

戴維斯山棉尾兔繁殖方式

戴維斯山棉尾兔的交配行為與其他山棉尾兔物種相似。生活在東部高海拔地區的種羣繁殖發生的平均開始時間可能較晚。在幾乎所有的棉尾兔物種中,都存在侵略性的雄性等級制度,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雄性能夠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統治地位是通過雄性之間的侵略性互動來維持的。棉尾兔物種的成員之間會發生求偶行為,包括主要在夜間進行的防禦性表現。棉尾兔物種之間的繁殖交配是混雜的,雄性和雌性都有多個伴侶。 [4] 
雌性戴維斯山棉尾兔每年可產幾窩幼崽。與其他兔形目動物一樣,它們表現出誘導排卵,直到交配才發生排卵,從而導致繁殖同步。出生在巢中的幼崽晚成。每窩幼崽的數量根據一年中的時間以及相應的温度、降雨量和棲息地的食物供應情況以及雌性的年齡而變化。平均每窩產仔數為4只。雌性第一胎產仔數一般在2.95-5.10之間。最接近的姐妹物種東部棉尾兔的平均產仔數從3.60-5.60不等。雌性每年最多可產下5窩幼崽。 [4] 
所有棉尾兔物種的緯度和妊娠長度之間都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南部地區的種羣妊娠期較長,而北部地區的種羣妊娠期較短,以便在較短的温暖天氣下養育更多的幼仔。平均妊娠期為2天,範圍為25-35天。 [4] 
幼崽出生時體重在35-45克之間。在出生的第6天和第7天之間睜開眼睛,第15天完成斷奶,第12天開始冒險離開巢穴。雌性主要負責照顧幼崽。幼崽出生之前,母親會在保護區的地面上築一個傾斜的洞,並用樹葉和一層自己的毛皮鋪在裏面築巢。巢的平均長度為12.5釐米,寬度為10.4釐米,深度為9.1釐米。幼崽出生時赤身裸體、失明,因此完全依賴母親。母親們會照顧幼崽,直到它們能夠離開巢穴為止。 [4] 

戴維斯山棉尾兔保護現狀

戴維斯山棉尾兔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易危(VU)。 [1] 

戴維斯山棉尾兔種羣現狀

瓜達盧佩山脈的戴維斯山棉尾兔的種羣數量不斷減少,因為它最初在1940年代減少到大約50只(Ruedas 1998年)。自1960年代以來,沒有人從Chisos或Guadalupe山脈得到證實(Ruedas 1998年)。從1970年代起,在瓜達盧佩山脈有兩次未經證實的目擊,但很可能這兩個種羣都已滅絕(Ruedas 1998年)。在戴維斯山脈,唯一現存的最近標本是1997年的路殺動物,這是該地區20年來的第一個記錄(Ruedas 1998年)。 [1] 
歷史上,戴維斯山棉尾兔的密度和種羣數量可能較低,這導致它們對威脅更加敏感並導致當地滅絕,並導致其種羣數量出現明顯的極端波動(Ruedas 1998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