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戲猿圖

鎖定
《戲猿圖》是明代明宣宗朱瞻基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水石間,大小三猿嬉戲。石上一黑猿懷抱幼子,子猿伸臂似在爭要什麼,情態嬌憨可愛。樹上另一隻黑猿拿着一枝花果,欲投又止,似在戲逗。石周圍長着細竹秀草,石下邊溪水潺潺。 [1]  圖中洋溢著温馨親子之情,寓有崇尚人倫之意。畫猿得宋易元吉神韻,背景之竹叢葦草、荊棘枇杷,線條自然流利。山石皴法圓潤,得董巨遺韻。整幅畫構圖中正和諧,與宣宗皇帝雍容大度,頗能呼應。 [2] 
中文名
戲猿圖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創作年代
明代
作    者
朱瞻基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設色畫
規    格
縱162.3釐米,橫127.7釐米
幅    式
立軸

戲猿圖畫作內容

《戲猿圖》 《戲猿圖》
此畫呈豎長形,所畫的物象主要集中於四角。畫幅下端左右角,各畫有山石,山石造型如一座茅亭屋頂,呈半圓形,山石下長滿花草和幾束脩竹。在左下角的山石上蹲着只母猿,懷抱着幼猿。母猿扭首側視,幼猿伸出右長臂向樹上的公猿招手乞果。另外,一隻公猿攀緣於溪邊的枇杷樹上,左臂緊抓住樹枝,右臂手持果實而下視、與樹下母猿懷中的幼猿遙相呼應。 [3] 
畫幅左上角作者自題識:“宣德丁未御筆戲寫”。款字上鈐明代內府“運之策方”,有清乾隆、嘉慶、宣統鑑藏印璽和“石渠寶笈”等印。 [3] 

戲猿圖創作背景

朱瞻基本人好畫藝、且身體力行。在位十年間,大力延攪畫人,一時院中名家輩出。他多才多藝,擅詩文書畫,萬機之暇,御管親揮染指於翰墨,畫院中名家即是良師,同時常以書畫御增臣下。從存世作品來看,主要以禽鳥、走魯等寫生之作居多。此《戲猿圖》是他的代表作。該圖作於宣德二年(1427年)。 [3] 

戲猿圖藝術鑑賞

戲猿圖主題

《戲猿圖》淡淡的背景有一枝瘦竹,一從葦草、兩根荊棘。還有一棵結實的琵琶樹,有三兩塊饅頭一樣的山石落腳,體現了朱家皇族過着與平民一樣的簡樸生活與經濟基礎,寓意深刻。 [4] 

戲猿圖技法

《戲猿圖》局部
《戲猿圖》局部(2張)
在畫幅的右上角的枇杷樹上端,有一樹枝曲折地向外伸展開來,填補了上半幅左側的空間,為全景場面增添了幾分生意。整個畫面最集中而引人注目的焦點,是三隻神情各異的長臂猿。猿的畫法,先以淡色塗染全身,背上和頭部的毛用幹筆塗擦點簇而成,將猿的細毛蓬鬆表現得十分真切。畫法上採用沒骨與勻描兼及,作者通過墨色濃淡的變化,表現了成年猿和幼猿不同的毛皮。成年猿和幼猿的臉部留白,焦墨點睛,黑白對比強烈。起到畫龍點睛作用,顯得炯炯有神。猿的爪子用勻勒,筆畫紮實有力。整個戲猿的形象畫得真實生動,質感強烈,且作者善於抓住大小猿瞬間特有的動作神態,把猿的機警靈動的生性刻畫得維妙維肖。 [3] 

戲猿圖名家點評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周茂生:全圖構思別緻,饒有情趣。黑猿用渴筆焦墨皴畫皮毛,子猿借黑猿烘托稍加皴擦,畫岩石則用長筆作麻皮皴。顯示了作者造型嚴謹、筆墨秀潤的藝術特色。 [1] 

戲猿圖歷史傳承

遞藏:該圖歷經清代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3] 
錄入:《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下冊,1119頁;《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307頁;《故宮書畫圖錄》,第六冊,141—142頁。 [2] 

戲猿圖作者簡介

朱瞻基(1399—1435),明代書畫家。即明宣宗,朱元璋曾孫,在位十年(1425—1435)。自號長春真人。愛好翰墨,書法能於圓熟之外,以遒勁出之。尤工繪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嘗作圖書贈重臣,上書年月及受贈者姓名,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雍熙世人”等印章。在他執政時期明畫院比較興盛,當時宮中聚集了許多畫家,畫家每呈作品,他都一一觀覽,加以論評。他自己作畫,也“必召域史於旁,稍不如意,即令修飾”(見沈齊寧《彝齋麝鳴錄》。傳世作品有《鼠石圖》《武侯高卧圖》《五貓圖》《萬年松圖》等。書跡有作楷書《雪意歌軸》。 [5] 
參考資料
  • 1.    郎紹君 蔡星儀等主編.中國書畫鑑賞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523
  • 2.    明宣宗戲猿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網站[引用日期2012-10-21]
  • 3.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234頁
  • 4.    高雲凌著.明清的那些皇子: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01:41
  • 5.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