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戲子

(民間表演技藝者)

鎖定
戲子的説法誕生於晉代。中國在漢代就出現了源自對狩獵活動模仿的角抵戲,在漢之前它被稱為“蚩尤戲”。
中文名
戲子
別    名
蚩尤戲(漢之前)
年    代
晉代
源    於
對狩獵活動模仿的角抵戲
種    類
角抵戲、百戲等
地    位
三國時代,戲子的身份地位低下

戲子“角抵戲”

戲中演員頭戴野獸面具,表演民間歌舞。戲中常出現的一個場面就是兩個相抵角力,以強弱定勝負,故稱“角抵戲”。而後,兩人相抵角力的表演單獨出去,便成了後世的相撲、摔跤。

戲子“百戲”

戲子 戲子
漢武帝打通西域後,絲綢之路的開闢導致西域胡人相繼朝貢。史書記載,此後胡人曾進貢過兩個雜技班子,自此,印度雜技傳入中國,“角抵戲”中開始出現了雜技、魔術、音樂、舞蹈表演。這時,“角抵戲”有了“百戲”的名稱。
“百戲”這個詞是印度古梵語“巴戲”的諧音,原意為“有趣的玩意兒”,後引伸為詭技、花招、矇騙……(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曾記載過一次宮廷印度雜技表演,有吞刀,吐火,弄蛇等雜技節目。)
此漢以後,“百戲”實際上彙集了前代的和外來的多種民間表演技藝,包羅了中、外、古、今各民族各地域精彩節目,兼容並取,合為一體,同時,開始出現略帶情節的原始戲劇劇目。當然,其中必有人獸相抵,人人相抵角力的保留項目。
到了三國時代,羅馬(埃及)商人秦論曾給孫權進貢過侏儒雜技團,晉代以後,羅馬商人更頻繁地出沒於中國,佛教湧入,各種文化交融,帶有情節的“百戲”娛樂之風進入民間,表演者開始稱為“戲子”。在當時戲子的身份地位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