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

鎖定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一書由[日]馬場公彥所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文名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 [1] 
作    者
[日]馬場公彥
譯    者
苑崇利、胡亮、楊清淞
出版時間
2015年2月1日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頁    數
780 頁
ISBN
9787509754658
定    價
128 元
裝    幀
平裝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內容簡介

從日本戰敗到中日恢復邦交,在沒有恢復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對中國?如何認識侵略戰爭中的加害責任?希望與中國締結怎樣的關係?為何中日兩國之間產生了誤解、不信任與對立?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著者基於斷交期間2500多篇的中國相關報道,分析論述中國的是哪些人,對中國的何種問題表示關心,形成了何種中國觀,著者希望能夠開拓真正的中日民間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間相互理解的鑰匙 [1]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作者簡介

馬場公彥,1958年出生於長野縣伊那市;1981年畢業於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部;1983年畢業於日本北海道大學東洋哲學專業,碩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科,學術博士。從1984年開始在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獨著:《圍繞〈緬甸豎琴〉的戰後史》,法政大學出版局,2004。論文:《出版界的亞洲——一個編輯的體驗》,載小林英夫編《現代亞洲的國界——在全球化過程中》,社會評論社,2004。;《從出版界看日本的中國學變遷——以巖波書店書籍為中心》,載日本中國學編《對中國學的建議——第58屆日本中國學會演講記錄》,日本中國學會,2007。 [1]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目錄

言論分析篇
序 章 戰後日本論壇對中國的認識路徑——其線索及分析的方法
一 研究的課題與目的
二 綜合雜誌和論壇
三 認識中國的過程
四 認識過程的分析方法
五 本書的構成
第一章 戰後日本論壇的中國觀1945~1950年——日本戰敗、國共內戰、美蘇冷戰 [1] 
一 日本戰敗與國共內戰——佔領下的雜誌媒體
二 中國論者的交替——從中國學學者到親日共系的現代中國論者
三 戰敗——圍繞戰敗責任、加害責任、戰敗處理
四 內戰——日本論壇所反映的統一權力的全貌
五 冷戰——美蘇對立下的中日關係
附記 審查的實態——引自普蘭吉文庫的相關報道
六 黨派色彩濃厚的左派言論
第二章 在中蘇的“和平攻勢”下動搖的日本論壇1951~1955年——席捲亞洲的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
一 透過“竹幕”看到的新中國
二 摸索中日交流途徑——發表多樣化中國論的中堅力量
三 以亞洲為據點,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增強話語權
四 與社會主義中國能否和平共存
五 兩極化的中國論
第三章 中日恢復邦交論的裂痕1956~1964年——斯大林批判、中蘇對立、台灣海峽危機、中印紛爭、核試驗的考驗
一 論壇雜誌倍增與中國論的混亂 [1] 
二 中國論骨幹力量的進一步增加
三 從斯大林批判到中蘇論爭
四 台灣海峽危機、中印紛爭、“大躍進”政策的失敗
五 安保鬥爭到核試驗成功
六 中國論中的五條裂痕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的衝擊1965~1968年——在日本登陸的中國革命
一 席捲言論界的“文化大革命”議論
二 被封鎖的孤立的中國
三 學術文藝界的整風運動
四 出現在街頭的紅衞兵
五 “'大宅考察組'去中央”
六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登陸
七 多樣化的“文化大革命”論
小結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969~1972年——從中國革命到亞洲革命 [1] 
一 “文化大革命”論爭從學術圈擴大到運動圈
二 與“文化大革命”同步的學生運動
三 從“文化大革命”到亞洲革命——日本經濟侵略批判與“入管”鬥爭
四 內在的中國革命
五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的終結
六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論的特徵及推移
第六章 中日復交及歷史問題1971~1972年——以戰爭責任論為中心
一 成為歷史問題萌芽的中日復交論
二 中日戰爭責任的“兩分法”
三 實利主義、現實主義的中日復交論
四 道義主義的中日復交論
五 加害責任和對自虐史觀的批判
六 作為歷史問題起源的戰爭責任論
七 從中日復交論到歷史認識問題
終 章 日本戰後中國論的擔綱者與論題——從綜合刊物歷年相關報道的推移看中國論的發展軌跡
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標
二 中國論的核心人羣及其發展變遷
三 中國論的論題與中國認識的變遷
四 戰後日本對中國的不同解讀
證言篇
總解説 新中國論者的人物肖像
1 石川滋 從學究派記者到宏觀經濟學者
2 竹內實 中日兩國間的一身兩人生
3 山極晃 進行當代研究的歷史學者
4 野村浩一 來自論壇和學術核心層的發言
5 武藤一羊 尋求國際合作的可能性
6 岡部達味 中立的價值觀,多層次的分析
7 本多勝一 為了解真相親臨中日戰場
8 松尾文夫 察覺到美中友好的動向
9 北澤洋子 以北京為中心開展國際合作運動
10 中島宏 在艱難條件下對中國“文化大革命”進行採訪
11 小島麗逸 自我批判自立經濟論
12 中島嶺雄 席捲論壇的中國批判理論
13 西園寺一晃 處在中日友好與“文化大革命”的核心
14 加加美光行 為“亞洲的戲劇”而陶醉
15 津村喬 侵略戰爭的記憶與受到紅衞兵熱情的感染
著者後記
譯者後記
參考文獻
相關年表(1945~1972年)
雜誌投稿者索引
事項索引
人名索引 [1]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叢書信息

閲讀日本書系 (共79冊), 這套叢書還有 《日本文化的構造》,《日本料理的社會史》,《謠曲入門》,《日本電影與戰後的神話》,《宏觀經濟學要點》 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