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鎖定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又名陳璋圓壺,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於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出土,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1]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通高24釐米,口徑12.8釐米,腹徑22.2釐米,圈足徑13.8釐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與腹上的網套組成。器身作侈口,長頸,圓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記錄壺的容量的銘文。圈足外刻有“陳璋伐匽(燕)之獲”的字樣,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齊國與燕國的戰爭。 [2] 
2013年8月19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3] 
中文名稱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出土地點
江蘇盱眙南窯莊
館藏地點
南京博物院
所屬年代
戰國中期
出土時間
1982年2月10日
類    別
青銅器
文物別稱
陳璋圓壺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流傳歷史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齊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中國北方燕國太子平和將軍市發動兵變攻打丞相子之。子之成功地進行了反政變。燕國內亂,齊國將軍陳璋攻下了燕都。陳璋的軍隊攻下燕都後,“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重器”,其中一件便是燕國宮廷裏的器具——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陳璋命人在該壺上刻下了他攻打燕國的記事銘文。 [1] 
1982年2月10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修農田水利挖土勞動的萬以全三兄弟發現。 [1]  [4] 
1982年2月11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送到了盱眙縣省銀行的地下金庫裏。 [4] 
1982年2月23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盱眙縣武裝警察運送到南京博物院。 [5]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文物特徵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細節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細節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為容酒器,通高24釐米,口徑12.8釐米,腹徑22.2釐米,圈足徑13.8釐米,重6250克。因為銅壺外套的腹下部鏽蝕殘措,與圈足已分離,所以它的實際高度要超過24釐米,實際重量也應大於6250克。 [6]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由器身和肩與腹上的網套組成。器身作侈口,長頸,圓腹,圈足。壺口外敞,頸較高,腹圓鼓,下腹內收,平底,座圓型,壺肩、腹部焊接縱橫有致的花枝,花枝上焊接花朵,花朵上由五個花瓣和花蕊組成,花瓣紋飾細如髮絲,共為五百七十六朵盛開的桃花。上腹花朵上焊接有金銀錯銅圈,圈的四圍焊接對襯的四隻鋪首,鋪首兩角根部正中鑲嵌一顆圓珠,彎曲的角梢鑄成龍頭,龍張口,口內含舌,唇的兩邊露出兩對小牙,尖小如針尖。腹部焊接四隻金銀錯虎狀把手,上端連銅圈,下端連花朵,與鋪首交錯排列。虎作驅體彎曲狀,頭部向下,張開大口,前後足分開,爪子抓着圓柱。
銅絲網套由九十六條捲曲的龍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釘交錯套扣而成。網罩中間有錯金雲紋銅箍,箍上有相間獸首銜環和倒垂的浮雕獸各四個,銜環與立獸上有錯金銀紋飾。壺頸和圈足上、網套下面的肩與腹部,分別飾錯金銀斜方格雲紋。壺座圓形,平面有鏤空圓形對襯圖案。壺頸、壺座施以金銀片、金銀絲組成幾何紋圖案。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口沿刻有記錄壺的容量的銘文,口沿內壁有銘文十一個字。圈足外刻有“陳璋伐匽(燕)之獲”的字樣。 [1-2]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製作工藝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製作工藝高超,造型別致,器形優美自然,製作工藝精美絕倫,是以長龍、梅花釘構成的三層網絡立體鏤空網套裝飾的青銅壺。壺身外面以銅絲網套作裝飾,網套分上下兩半部,上部連接於壺身肩部,下部起於圈足座緣,上下於壺腹部套合,套合處以一道橫箍為飾。網套為立體鏤空的三層網絡結構,由蜷曲起伏的長龍上下左右盤用,頭尾交錯,彼此糾結相連而成,兩龍蜷曲交接處又用梅花釘連接,梅花釘貫通內外三層網絡。網套上半部有長龍四十八條,每條起伏蜷曲三次,梅花釘為四十八豎行,每行三枚,其一百四十四枚;下半部亦有長龍四十八條,每條起伏蜷曲九次,梅花釘亦為四十八堅行,每行九枚,共四百三十二枚,澆鑄工藝十分複雜。網套兩半部接合處的橫箍上,又裝飾錯金的流雲紋,以及相間排列的普面銜環和立獸豎環耳各四個,立善為虎形,通體錯金銀飾。 [5]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的鑄造工藝精細複雜,這樣的澆鑄工藝,以致使有的研究者認為是範鑄法所無法達到的,唯有運用精密鑄造的失蠟熔模法才可能取得的。壺身滿飾錯金方格捲雲紋,外以網套封護,網套上半部鑄接於壺身肩部,網套與壺身間的空隙僅有1毫米。龍體銅絲的直徑為2.5毫米,以如此纖細的銅絲構成網絡,而三層網絡的總厚度不過16毫米,於是把失蠟法的使用,提早到了戰國時期。 [5]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文物價值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為研究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增添了重要的資料,該器上的銘文的釋出,揭開了多年未解的謎底,為中國的考古工作又增添了新的篇章。 [1]  銘文反映的公元前315年齊國伐燕國的史實,也可印證和補充文獻的記載。 [2]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的發現也印證了古泗州城的歷史變遷。 [7]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是以長龍、梅花釘構成的三層網絡立體鏤空網套裝飾的青銅壺,在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5]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3] 
參考資料
  • 1.    盱眙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葛朝陽主編. 盱眙文史資料 第14輯 盱眙文化旅遊[M].
  • 2.    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引用日期2019-07-28]
  • 3.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9-07-28]
  • 4.    謝波,劉守華主編.檔案穿越 2012: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02:第233頁
  • 5.    徐邦達等著.珍寶鑑別指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288-289頁
  • 6.    徐湖平主編.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館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10:第315頁
  • 7.    許士玉,李方凱編著.中國文化未解之謎: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04: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