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戚姬寺遺址

鎖定
戚姬廟位於定陶城北偏東6.5公里,始建於漢文帝年間(前180——前157),是文帝劉恆為紀念其父高祖劉邦之妃戚姬而建,距今已兩千多年。因廟建於戚姬墓高固之上,又稱戚固廟。戚姬廟佔地面積約5畝,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戚姬寺遺址
地    點
山東省

目錄

戚姬寺遺址遺址簡介

戚姬寺遺址 戚姬寺遺址
戚姬寺位於杜堂鄉戚莊村西,據定陶縣城7.5公里,佔地面積3334平方米,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漢相爭時,彭城(今徐州市)一戰,劉邦失利,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今戚姬寺東),與戚姬結為夫妻。戚夫人就此有孕,後生子如意。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劉邦在官堌堆登基做了皇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如意入宮,封如意為趙王。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劉邦死,呂后掌權,遂以鴆酒害死趙王如意,斬戚夫人四肢,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戚姬被害,戚家被抄,戚姓人逃往戚莊隱居,並改姓為齊。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文帝劉恆即位後,即在此修建寺院,蓋佛殿,以紀念戚夫人,故稱為“戚姬寺”。該寺原有大殿三間及配房。園內古樹參天,傍晚時分,晚鴉歸巢,繞寺飛鳴,似哀慼姬,故“戚堌晚鴉”成為定陶八大景之一。
戚姬廟迭經滄桑,屢圮屢修,代不乏人。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由於風剝雨蝕,牆壁坍頹,加以重修。廟堂明柱八根,丹楹刻桶,古色古香。清朝同治13年(1875年),此廟殘缺已甚,村人鳩工構材,修葺一新。殿堂莊嚴肅穆,台閣參差,彩椽飛檐。天王、火神諸配殿,形制規整,壁畫華美。四方百姓,遊覽瞻拜,流連忘返。廟內古柏蒼勁,濃郁蔽日,傍晚烏鴉歸巢,繞廟飛鳴,似哀慼姬。“戚姬晚鴉”為定陶八景之一。
據村民回憶,戚姬寺雖然歷經多年風雨的磨蝕,有點兒破舊,但主體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依然完整。“文革”期間,戚姬寺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各座建築相繼被拆掉,青磚被運去壘廁所,石碑被拉去作鋪路石,泥土被拉去墊路。在村民們無奈的眼光下,這座包含一代代人感情的寺廟變成一堆廢墟。戚姬寺南20米處有一口井,已經乾枯了,已經廢棄20多年。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役中戰敗,逃至定陶戚家寨(今戚姬寺村),幸遇戚姬。戚姬把劉邦藏在了牡丹園裏的一口枯井裏,躲過了項羽官兵的搜查。劉邦在戚家寨養傷期間,得到戚姬無微不至的照顧。傷愈之後,劉邦向戚家説明了真實身份,並誠意納娶戚姬。據村民們介紹,這口廢棄的枯井就是劉邦當年的藏身地。戚姬寺的東南方向不遠處,有一個路口,這個在今天看來並無特別之處的路口卻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九龍口。傳説當年曾經有九條路交會在這裏,而劉邦征戰期間,多次從此經過,後人遂將其稱為九龍口。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回師定陶,並在官堌堆登基稱帝,遂封呂雉為皇后、戚姬為貴妃。

戚姬寺遺址戚姬

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見劉邦相貌堂堂,將來必富貴,就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姿容豔麗,嫋嫋婷婷,劉邦一見傾心,遂當晚拜堂成親。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聰明伶俐,劉邦説他酷肖自己,甚為寵愛。如意10歲時,封為趙王。劉邦晚年,疏呂后而寵戚姬,當時,戚夫人常隨劉邦外出打仗,而令呂后守候宮中。劉邦以太子劉盈性軟弱,欲廢之而改立趙王,因大臣固爭,而未能如願,由是呂后嫉恨戚姬及趙王。
戚姬寺遺址 戚姬寺遺址
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后為皇太后,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囚禁。剪去她的頭髮,頸上再給她戴上鐵鎖,穿上罪人衣服,罰她舂米,戚姬兒子雖封為趙王,但遠在河北不得相見。她常常一邊舂米,一邊悲歌:“子為王兮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
呂后為絕後患,遣使召回趙王,欲殺之。惠帝知母后意,乃親自迎趙王入宮,同起居共飲食,呂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呂后聞其獨居,使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而毒殺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斷其手足,挖其雙眼,又燻聾雙耳,藥啞喉嚨,扔到豬圈裏,稱之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絕,病年餘不能起,使人對母后説:“這不是人做得出來的事。我為太后之子,太后所為如此,我將何以治天下。”從此縱情酒色,不問政事。
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為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即位,為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