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的簡史

鎖定
《我的簡史》是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創作的自傳,英文原版於2013年出版,中譯本於2014年面世。 [1] 
在這部作品中,霍金講述了自己從在倫敦和聖奧爾本斯的古怪成長經歷到他對於時間開端和宇宙進化的研究成果。有學者認為,霍金的自傳只是寫出了他心目中的自己,或是他願意呈現給公眾的形象。 [3]  [6] 
2015年,該書入選“2014中國好書”引進版好書榜。 [2] 
作品名稱
我的簡史
外文名
My Brief History
作品別名
我的人生簡史(中國台灣譯名)
作    者
史蒂芬·霍金(英國)
創作年代
21世紀10年代初
文學體裁
自傳
字    數
6.7萬字

我的簡史內容簡介

作品中,史蒂芬·霍金浮光掠影般講述了自己從戰後的倫敦的男孩成長為國際學者的歲月。該著作附有大量罕見照片,讓讀者瞭解在過去著作中難得一見的霍金:被同學起綽號為愛因斯坦的好追根究底的小學生;曾經和同事為特別黑洞存在打賭的開玩笑者;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世界搏取立足之地的年輕的丈夫和父親。以特有的謙遜和幽默的文筆,霍金傾談他21歲時被診斷出ALS病後面臨的挑戰。追蹤他的思想家的生涯,他解釋早夭的前景如何迫使他取得一個又一個智慧的突破,還論及他的傑作——20世紀標誌性著作之一的《時間簡史》的本源。 [7] 

我的簡史作品目錄

中文版序
第五章 引力波
第十章 時間簡史
第一章 童年
第六章 大爆炸
第十一章 時間旅行
第二章 聖奧爾本斯
第七章 黑洞
第十二章 虛時間
第三章 牛津
第八章 加州理工
第十三章 無邊界
第四章 劍橋
第九章 婚姻
圖片來源 [1] 

我的簡史創作背景

不同於其以往作品,《我的簡史》是七十一歲的霍金在無他人協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通過面部肌肉的運動,霍金啓動紅外線感應開關,構造單詞和句子。 [4] 

我的簡史作品鑑賞

一、作者的身份認同:科學家與家庭頂樑柱
自傳具有自我總結和評價的功能。在霍金的自傳中,“科學家養成記”和家庭奮鬥史是敍事主線。這意味着,成功者是霍金對自己身份的定義。
(一)成功的科學家
總覽《我的簡史》,十三章中,九章皆述學業進展與成就,唯有三章談及生活,最後一章總結一生,可見,事業成就是霍金自傳的重頭戲。霍金自傳的身份出發點是科學家,而通過梳理敍事脈絡不難看出,為了實現科學家身份認同,作者霍金做足了工作。
首先,在成為科學家的命運安排上,作者給出“神性”的啓示:“我”成為科學家似是命運使然。其次,作者敍述了自己成為科學家之得天獨厚的條件:與生俱來的理論興趣和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環境。作者利用兒時遊戲的感覺鋪墊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對系統運行原理的痴迷。前期的興趣都與霍金後期的科學成就形成必然的聯繫。此外,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環境也為他走上科研之路做了充分的前期積累。父母二人均畢業於牛津大學,父親是熱帶病學醫生,對霍金成才有很好的引導。霍金直言,有這樣的背景,有父親的工作做榜樣,自己從事科學研究是自然而然之事。
與此同時,霍金在自傳中突出自己的智商超羣。幼年便智商超高;在牛津大學上本科時極不用功但獲得第一等的畢業成績。霍金筆下,自己少年天才,求學之路輕鬆自在。
年輕有為是霍金突出的另一要點。霍金筆下,自己上世界頂尖大學時年紀小於同齡人並輕鬆獲得獎學金;學術生涯中,32歲當選皇家學會會員,35歲升為教授,37歲成為劍橋大學頂尖教授,取得各階段成果時霍金尤為年輕。
命運安排,興趣所在,環境培養,天分加持,再加上霍金的用功,於是主人公在年紀尚輕時便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不難發現,事業發展是霍金一以貫之的敍述脈絡。霍金作傳的連貫性即重點體現在對科學家身份的構建上。
但霍金的自傳更像是對事實的羅列,是否表達了深層的意義,恐在此要打一問號。自傳不應是流水賬般地羅列往事,應將人格形成的歷史置於個人歷史的中心來表達“意義”。然而,他在書中鮮有提及自己身患重疾而功成身就的心路歷程。
(二)家庭頂樑柱
除事業成功以外,霍金在自傳中也突出自己在性別上的成功:男子漢氣概的彰顯和家庭責任的完美履行。
被愛情垂青和生兒育女的能力是凸顯他男性魅力的兩大方面。霍金敍述了在確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後邂逅愛情的詳細經過,儘管醫生説他最多活兩三年但自己依舊收穫了愛情,性別魅力由此凸顯。此外,“我結了兩次婚”也是他體現自己男性魅力的力證。罹患此病,他的生育能力也一同被置上“絞刑架”。簡·霍金在傳記中提到,路人常對孩子是否為霍金所生投來質疑目光,每遇這樣的場景,霍金無不立即迴應:“對,這是我的孩子們。”霍金在自傳中也事無鉅細地描繪了自己兒女出生前後的場景,對男性魅力的強調和兒女出生事實的“贅述”正是霍金對社會眼光的有力回擊。
霍金的自傳也是一部家庭頂樑柱的奮鬥史。霍金詳述自己作為丈夫和父親掙錢養家的歷史。他頗費筆墨地敍述自己的學術所得如何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投人使用,如用於結婚、用於置辦房子,自傳敍述了他們家從租公寓、換房子、擴建和住進學院分配的舒適公寓的過程,堪稱一部從拮据到優渥的家庭奮鬥史。此外,事業發展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也是霍金的敍述重點之一。在自傳中,霍金無疑在突出,自己無論是作為男性還是作為家庭中的頂樑柱都是成功的。
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家庭幸福、事業成功,這三個關鍵詞構成霍金自傳的核心要點。因此,霍金所述之人生,沒有患病後的挫敗成疾,也沒有四肢癱瘓的嘆惋自哀,而是一條高歌進擊的成功人生路。
二、建構成功者身份的寓意
霍金向讀者呈現了一個純粹的成功科學家是如何練成的,也就是説他讓讀者看到了自己眼中的霍金,並通過一以貫之的“成功”敍事加深讀者的印象。霍金刻意突出的成功者身份並不止步於身份認同,而且有更深刻的寓意:抨擊醫學話語和殘疾話語。通過直擊環繞他的疾病的醫學話語和殘疾話語,霍金身體力行地在為殘疾人爭取應得的權利。
霍金筆下,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不是疾病,而是醫學話語和殘疾話語。醫學話語是醫生和醫院對病人身體施加的話語,殘疾話語則是社會施加於殘疾人的身份隱喻。無論是醫學話語還是殘疾話語,二者都使殘疾人淪為社會失語狀態,剝奪其實現生命價值的權利。霍金在自傳中很少提及自己的殘疾和失敗身份,就是在抵制醫學話語和殘疾話語的影響。霍金的成功敍事不僅是為建構正常人身份,也意在抨擊和剝離這兩種話語對病殘人士的規訓。
(一)抨擊醫學話語的規訓
剝離醫學話語的規訓體現在霍金對待醫學的態度上。醫學話語一般指醫生使用的語言,“表面上或理想狀況下是療愈的語言,但有時會起相反效果,甚至對病人造成更多傷害”。因此排斥醫生、拒絕去醫院治療是霍金的常態。儘管霍金的生命長度在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中是個奇蹟,但根據霍金自傳的記錄,醫學治療與這個奇蹟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首先,控訴醫學話語是霍金自傳的突出敍事特徵。《我的簡史》一旦提及病情,就勢必批判醫學與醫生。類似敍述有四:患病之初,醫生預言他活不過幾年;之後出現兩次生命危險時,醫生認為霍金的病情嚴重到了要關掉呼吸機結束生命的地步,也有醫生告訴伊萊恩讓霍金回家等死;而當病人提出要做喉頭切除術時又遭到醫生的反對説手術太冒險而不做。要不是父親和妻子的悉心照顧和據理力爭,霍金早已葬送在這些醫生的“診斷宣言”之下。出差日內瓦因肺炎入院,霍金彷彿入了奪命之魔爪,可見醫學不是救命神器,反而讓霍金懼怕擔憂。
醫學話語是規訓病人身體和剝奪其權利的實踐。病情平穩的情況下醫生所開的藥物在霍金看來也傷害大腦,妨礙他的研究工作。不信任醫生,排斥醫生用藥,霍金得以活近耄耋,所憑藉的正是自己的判斷,他不相信陌生醫護,更多依靠醫生父親和親人護理,並且憑藉着自己的堅持得活;通過拒絕醫生用藥,他也才得以保護自己的大腦神經——維護了自己縱橫學術領域的利刃。
霍金成功了,他對醫學的判斷與堅持是他成功的關鍵。即他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病魔潰敗而逃,而是因為看透醫學話語進而擺脱了它對自己生命的惡劣影響。霍金對醫學規訓的敏鋭感知與福柯對解剖學和臨牀醫學的觀察頗為一致。
醫學實踐與患者所需背道而馳,這種差異正是霍金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反對醫學話語凌駕於病人之上的原因。霍金的成就是對醫學的反諷,因而抨擊了醫學話語對人體的規訓。
(二)剝離殘疾話語的操控
殘疾話語也是霍金所要打敗的對象,因為它是緊逼殘疾人承認自己的生活也跛足不前的身份隱喻。所謂殘疾話語,區別於醫生使用的醫學話語,更多的是發生在醫院之外、通過強調殘疾狀況強化殘疾人無助與異態的語言。
大腦是他對抗殘疾話語的利劍。身體的殘疾讓他成為異類話語的眾矢之的,他得想辦法解脱出來。霍金將大腦的智慧發揮到極限,勇敢地實現自己的價值——成為卓爾不羣的科學家。這是健全人也難以企及的成就,這為他贏得了尊嚴。霍金的努力不只是證明自己是正常人,勝於正常人,而且要制服殘疾話語:關懷與調皮並存,這是殘疾話語被霍金降伏後的温順狀態,意味着霍金在與殘疾話語的對戰中,大獲全勝。霍金的生命是抨擊殘疾身份隱喻的成功實踐。
霍金在自傳中也很少提及自己的殘疾和失敗身份,這與他生活中幾乎不提病情的情形一樣,自傳本身也是在抵制醫學話語和殘疾話語的影響。霍金在自傳中表達自我,以此對抗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成見,這正是遏制對殘疾人偏見的方法。他的自傳是他對待殘疾人身份的哲思之精華。這種哲思之妙與桑塔格在她《疾病的隱喻》最後揭示的道理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使疾病遠離這些意義、這些隱喻,似乎尤其能給人帶來解放,甚至帶來撫慰。”
一言以蔽之,霍金自傳突出成功者的身份、迴避殘疾身份,抨擊醫學話語與殘疾話語,所謂迴避與隱瞞更像是讀者和社會強加在他身上的註腳。殘疾人雖身體殘疾,但其心靈與健全人一樣,他們也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這就是霍金留給人們的啓示。 [10] 

我的簡史作品影響

2015年4月23日,在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與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2014中國好書頒獎盛典”中,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簡史》入選引進版好書榜。 [2] 

我的簡史作品評價

“斯蒂芬·霍金這本坦白不設防的回憶錄,詳細講述其非凡的一生。這是第一本他完全憑藉一已之力寫成的書。《我的簡史》一書受到歡迎,並非作為嘗試解密宇宙的又一本暢銷書,而是作為迄今為止他最私人的書”。(英國《獨立報》評)
“這位極其保密卻改變世界的男人將用自己的語言詼諧而坦率地講述自己的一生”。(矮腳雞出版公司評)
“此書的出版是對其非凡勇氣與毅力的見證。”(矮腳雞出版公司主管薩莉·加米納拉評)
“霍金自傳《我的簡史》:當今最有名科學家寫給世人的告別信。”21世紀經濟報道評) [7] 
“全球學界期盼已久的霍金自傳《我的簡史》終於出版了。這部書必將和有史以來一些思想家的自傳,如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阿伯拉爾的《我的苦難史》和盧梭的《懺悔錄》一樣,傳諸後代。它的問世也使其他霍金傳記頃刻黯然失色。”(霍金教授唯一的亞裔學生、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吳忠超評) [1]  [9] 

我的簡史出版信息

譯名
譯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正文語種
我的人生簡史
郭兆林、周念縈
台北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
978-986-213-512-9
繁體中文
我的簡史
吳忠超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年7月
978-7-5357-7440-8
簡體中文
(參考資料 [1]  [8] 

我的簡史作者簡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2018年3月14日病逝,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獲得CH(英國榮譽勳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勳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