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鎖定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是美國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和美國哲學家馬克·約翰遜創作的語言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80年。 [1] 
該書從認知角度對隱喻的本質、產生、結構、特點、種類等進行了分析,書中探討了隱喻的認知本質,分析了隱喻的內在結構,指出了隱喻的系統性及系統間和系統內部的協調一致關係,並對隱喻加以歸類,批評了隱喻分析的客觀主義哲學基礎的不足,指出了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的隱喻分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作品名稱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外文名
Metaphors we live by
作    者
喬治·萊考夫
作    者
馬克· 約翰遜
首版時間
1980年
類    別
語言學著作
字    數
235千字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內容簡介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介紹隱喻概念的理論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隱喻概念的實質;二是隱喻性概念的特點。第二部分由第四章至第十四章構成,主要闡釋隱喻的分類,共分為三類: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第三部分由第九章及第十五章至第十七章組成,主要闡述隱喻的連貫性。第四部分包括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主要闡述概念結構理論的一些影響並介紹與隱喻相關的定義的理解等。第五部分包括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一章,主要介紹了隱喻是如何賦予形式意義的。第六部分包括第二十三章至第三十章,主要從隱喻視角分析了對真理的認識及對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看法。 [4]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作品目錄

第一章 我們賴以生存的概念
第二章 隱喻性概念的系統性
第三章 隱喻系統性:凸顯和隱藏
第四章 方向性隱喻
第五章 隱喻與文化連貫
第六章 本體隱喻
第七章 擬人
第八章 轉喻
第九章 隱喻連貫性的挑戰
第十章 更多的例子
第十一章 隱喻建構的部分性質
第十二章 我們的概念系統根據何在?
第十三章 結構隱喻的基礎
第十四章 因果關係:部分自發和部分隱喻
第十五章 經驗的連貫建構
第十六章 隱喻的連貫性
第十七章 隱喻中複雜的連貫性
第十八章 概念結構理論的一些影響
第十九章 定義和理解
第二十章 隱喻如何賦予形式以意義
第二十一章 新意義
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產生
第二十三章 隱喻、真理、行動
第二十四章 真理
第二十五章 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神話
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學和語言學中的客觀主義神話
第二十七章 隱喻如何揭示客觀主義神話的侷限性
第二十八章 主觀主義神話的不足
第二十九章 經驗主義的替代闡釋方案:賦予古老神話以新意義
第三十章  理解 [2]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作品思想

(一)隱喻的類型
作者認為,人類的思維過程是隱喻的,語言中的隱喻基本來自人的概念系統中的隱喻,並進一步將概念隱喻分為三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
結構隱喻是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建構另一種概念,這兩種概念的認知域不同,但它們的結構保持不變;方位隱喻大多與空間方位有關,比如上下、前後、內外、深淺等,這種隱喻是用一個概念相互關聯來組織整個概念系統,方位隱喻紮根於物理和文化經驗,並不是隨意安排;本體隱喻是指將抽象、模糊的經驗,如事件、活動、情感、想法等視為具體的、有形的實體或物質,以便對它進行歸類、分組、量化等,本體隱喻在人類大腦裏普遍存在,因而通常被認為是心理現象不言自明的直接表述。
(二)隱喻的特徵
該書開篇提到:“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體現於語言,而且貫穿於我們的思維及行動”。如果説空氣、水、食物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那麼隱喻就是人賴以生存的認知基礎之一。隱喻、類比、推理都促成和擴展了人對世界及自我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認知手段。同時,作者認為概念隱喻可以用來創造新隱喻,而新隱喻又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現實。一旦新隱喻進入人的概念系統,就可以用來普遍指導人類的行為,引發社會的變革。
作者強調:“隱喻與隱喻之間的藴涵關係構建起一個協調一致的隱喻概念系統及一個相應的協調一致的隱喻表達體系。”即隱喻具有系統性和協調一致性,體現在概念隱喻內部和各概念隱喻之間這兩個層面上。第一,在同一隱喻概念下構成以一個概念談論另一概念的系統的方式。第二,不同的隱喻概念具有統一性。隱喻概念有其外在的系統性,即在跨隱喻概念之間具有統一性。同一本體可能有不同的喻體,但他們之間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由於整個隱喻系統的語義藴涵在內部和外部保持協調一致,所以人的感知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即以人的感知相似性為基礎。
(三)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對峙
任何語言觀都有其哲學基礎。從哲學觀點上看,歷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客觀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絕對客觀的,具有獨立於人以外的特性。和客觀主義相反,主觀主義則認為世界是主觀的,人的感知和直覺是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所有這些觀點都取決於一個基本假設:經驗沒有自然結構,因此,對意義和真理就沒有自然的外部限制。這兩種觀點都存在極端性。作者取其中間,認為沒有絕對客觀的現實,也沒有離開客觀現實而存在的感知,只有相對於一定文化中的觀念體系的現實。
(四)經驗主義語義觀
作者強調,人們的經驗和認知在語義解釋中具有重要作用,並提出了“經驗主義語義觀”。人類的經驗源於人與自身(感覺運動的),人與人(生理文化的),人與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的)的相互作用,即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體驗。每一種經驗都有其結構,這種多維的結構組成了經驗的完形。人類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經驗是對具體的、明確的事物的經驗,如方位概念。對抽象的、不明確的概念,需要根據具體事物的完形經驗以相應的方式構造其完形概念。
因此可以得出:隱喻的形成也有其經驗基礎。用於隱喻的詞語最初是表達具體事物的,人在與客觀世界的互動中不斷接受感官刺激,並通過認知加工,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有的信息難以表達,因此就借用人本身或時間空間等已經存在的概念,這就形成了最初的隱喻思維。所以,隱喻的產生不是由於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相似性,而是客觀世界和人的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對真理的解釋也是基於體驗的理解。 [5]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作品影響

在該書中,作者第一次藉助語言認知學的角度對隱喻開展研究,初步構建了概念系統理論和隱喻的本質,為研究隱喻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使隱喻研究從此實現了認知轉向。 [3-4]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譯者
ISBN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2015年
浙江大學出版社
978-7-308-14317-2 [6]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作者簡介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語言學家,生成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創始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系教授,曾任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主席。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認知語言學,語言的神經理論,概念系統,認知語言學在政治、文學、數學中的應用等。著作包括《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別想那隻大象》等。 [7-9] 
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美國俄勒岡大學哲學系教授,認知語言學體驗哲學的創始人之一。研究領域涉及哲學、語言學、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美學等。 [9] 
參考資料
  • 1.    杜惠玲著. 認知視角下的隱喻理論探索與英語教學應用研究[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9.05:24、25頁
  • 2.    (美)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著;何文忠譯.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03:版權頁、目錄頁
  • 3.    李越.隱喻的認知研究:解讀《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01):40-41.
  • 4.    李一.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述評[J].現代語言學,2017, 5(2) : 104-108.
  • 5.    蒙思穎.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的隱喻手法[J]. 文學教育(中),2021(9):34-35.
  • 6.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5-28]
  • 7.    隱喻:超越語言的演繹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05-28]
  • 8.    認知語言學領域經典著作有了中文版  .中華讀書報[引用日期2022-05-28]
  • 9.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貴州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