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鎖定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是現代詩人顧城創作的一首新詩。詩中的“一盞燈”,這盞燈的象徵義是多邊的不確定的,不透明性和多義性,這正是朦朧詩的特點。
作品名稱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作    者
顧城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顧城詩全編》
文學體裁
新詩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作品原文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
你説
它在窗簾後面
被純白的牆壁圍繞
從黃昏遷來的野花
將變成另一種顏色
.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
你説
它在一個小站上
注視着周圍的荒草
讓列車靜靜馳過
帶走温和的記憶
.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
你説
它就在大海旁邊
金桔那麼美麗
所有喜歡它的孩子
都將在早晨長大
.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作品賞析

緣分二月/追求生命的純度——賞析顧城的《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第一次聽説顧城是在榕樹下,那時候有個朋友寫了關於顧城的詩歌賞析,精彩絕倫,但怎麼也申請不上綠葉,被我們老大“獨上月樓”一解釋,我才知道是因為顧城的“自毀毀人”,引起了眾多喜歡他和他詩歌的人們的憤慨,才被類似“雪藏”。
在新西蘭的激流島上,顧城、英兒以及夫人謝燁的三人愛情,雖然因了謝燁的百般忍讓,使天平的兩端顫巍巍地平衡了一段時間,但最後還是傾斜:英兒走了。有人説英兒把顧城當作了跳板,有人説愛得太累,我不知道。世界上的事情,唯獨愛情沒有人可以破解,誰愛誰不愛,誰愛得多一些,誰愛得累一點,別説局外人,就是當事者,恐怕也不能夠清晰明白,要不怎麼會衍生出那麼多婉轉淒涼的愛情遺憾,流傳下那麼多讓人黯然傷神的千古詩詞呢。
在七十年代,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我們念念叨叨,反覆咀嚼着,用自己朦朧的理解,以及跨越那個時代的世界形式,去詮釋裏面至深至純的涵義。有時候想,或許它就是後來許許多多算得上算不上的詩人的啓蒙。而詩歌,因着神秘和明顯高於一般語言的簡潔、寓意內藴,讓我們曾經童真的心,忽然一下就有了對感情的表達方式,儘管有時候描述不確切,但夢是真的,激情也是真的。
顧城的《我們去尋找一盞燈》,裏面的“野花”、“列車”、“孩子”都是有着跳躍性的,靈異的動態音符。它們是主體裏一個個突出的雕塑,並且就此給予了整首詩一個鮮活的立體畫面,使之讓那些用温柔的前額思考的人看到、聽到、感覺到。他們的意象是什麼呢?是生命,是回憶,也是希望,是作者對內在生命温暖和充盈的追求。顧城一直在尋找,用他黑色的眼睛,在他那黑夜的孤寂裏摸索着,這或是因為**,他對於他所處環境一直排斥放棄着,所以才有了不斷地尋找理想天地的行程和呼喚。
“走了那麼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這個燈是“家”的代表。它是迷失在黑暗裏的羔羊,第一聲聽見得主人的呼喚;是暴風雨裏失羣的燕子,第一眼望見得它的團隊;是離家出走的孩子,回家後第一口聞到得母親的飯香。我們尋尋覓覓,為的就是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温暖。窗簾後面,是柔和燈光映照下的潔白的牆壁,牆壁裏包裹着的就是行路人疲乏後第一個想要去的地方,家。每個温暖的家,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都有讓衰敗孤獨成繁盛快樂的本事,它能把野地裏忍寒受凍、風吹日曬的寂寞的野花,能把慘淡夕陽照射的孤獨的野花,改變成另一種顏色。在這顏色裏,沒有冷漠,沒有疲憊,沒有矯揉造作,甚至沒有花應該開的顏色。它是那麼自然,那麼温馨,一點都不用擔心如在太陽下的那般,看自己的裝飾是否嚴密完整;不用再為任何人的目光而千辛萬苦地修剪自己的模樣;也不用為某些需要而忍氣吞聲地笑,硬了自己臉上柔和的線條。在家裏,這個温暖的地方,就算是要凋零,那也是一種柔和的,沒有絲毫痛苦地離去。温暖成了奔波在芸芸世界裏,每個獨行人的追求,家是累了,倦了,傷了,痛了後唯一能夠想起來的港灣。
記得《呼嘯山莊》裏,被凱瑟琳的父親從野地裏撿回來的希思克里夫,第一次踏入那個叫“家”的地方。雖然那裏不是他所能夠得着的層次的地方,後來也讓他吃盡了各種苦頭,但也有許許多多的愛,足夠讓他温暖,甚至在某些時候,差點讓他變好。在他失去了這個家後,他暴躁、失望到憤怒,以致出走,變得不能理喻。我一直覺得他畢生的追求,包括對凱瑟琳的愛情,都帶着如顧城説的那般:在尋找一盞燈,那燈就是被純潔的牆壁圍繞的温暖的家,有着凱瑟琳的家。
“走了那麼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這燈,是“安靜”地祈求。顧城説,它在一個四周滿是荒草的小站上,從這點來看,顧城認為所有的人應該有孤獨的那刻,也就是説,我們需要安靜,需要一個小小的站台來放逐我們疲憊的心靈,四周不要同類,不要房子,就是小巧可愛的羚羊也不要,甚至不要鳥兒,就算有草,也是自然荒蕪的,因為鮮豔地怒放會影響自己所需要的寂寞。這是社會發展後的通病,當我們在熱鬧的人中間進行着各種應酬和交際時,當我們隨着時代的潮流,腳不點地地朝前湧動時,是不能停下來休息,不能悠閒看看朝霞夕陽的。因為我們怕一停下來就會被後一浪的波濤淹沒,就會從此沉淪,再也趕不上甚至超過前行者的步伐。但我們知道停下來的好處,就像知道如藍天一樣平靜是多麼幸福一樣。於是,我們渴求樸素,渴求返璞歸真,渴求有一個小小的站台,哪怕只能站一會的小站。
小站會駛過列車,但就是這列車,也是悄悄地,從我們心靈而過,它應該能載走我們的過往。一切順心煩躁、幸福痛苦,它都能平靜地從我們心裏帶走。是的,這種帶走是温和的,也是輕巧的,它沒有掏心挖肺地撕裂,沒有肝腸寸斷地滴血,就那麼靜靜帶着一切,駛過。然後,我們才會有輕鬆的,嶄新的一個自我。
我們多麼渴望有這麼一個小站,能夠讓我們獨自舔着傷口,獨自享受着隱秘的快樂。還能夠讓我們沉甸甸的心安全卸載,無痛清理,以便無憂地走向新的生活。
“走了那麼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這燈是“純真”的渴望。它就在蔚藍的大海旁邊,像秋天的金橘那麼美麗。寫到這裏,忽然想起,海子也有過類似的願望,他説: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海是博容的,是平靜的,也是神秘的,更是人類最初的愛的來源。它是每個愛做夢的人的嚮往,是每個厭倦了俗世,看夠了爾虞我詐後的歸宿。當我們愛上大海,想回歸大海,那似乎就是我們想重新回到母親温暖的子宮一般。這裏只有微微盪漾的羊水,給我們的最初一個安穩的港灣。呵,當我們愛上大海,我們就會像孩子一樣,有了一個美麗的早晨。我們清澈的、天真的、無拘無束的心,就會在大海邊長大。這個長大是有着温柔光線的晨曦;有着顏色奇妙的曉霞;有着讓我們百骸俱開的朝氣;有着讓我們忘記一切的當頭照射。顧城追求的就是這個童真,追求在清新的早晨長大。
顧城是朦朧派詩人,他的詩歌充滿了意象。梁宗岱先生説,“意象是以有形寓無形,以有限寓無限”,是一種迂迴變形的表達。有的人不喜歡朦朧,認為太深奧曲折、蒙太奇,沒有質感。但有些朦朧詩,確實以唯美的意境、多晶體的情感、純真的意象取勝。它用音樂般的語言緩緩傾訴出來,可以讓我們每每讀一次感覺就變化一次,心境不同,感悟不同,所讀到的意思就會出現不同。每個時期的詩歌都有一定的框框和名字,比如朦朧派,象徵派,探索派,先鋒派,比如現在後現代第三條道路流派等等,但不管寫實還是浪漫,深奧還是質樸,能夠流傳下來的,必定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共同想法,也就是説,引起了大多數人的共鳴,正如顧城的這首詩一般。
世界如此大,歲月這麼深,我們在世俗的路上走着,前方有荊棘頭上是灰塵,心情因為慾望的拖累而雜質滿身。我們累了,我們煩了,我們喬裝不了整個日子,為了追求生命的純度,我們邊走邊尋——那生命之燈。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作者簡介

顧城 顧城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説《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1] 
參考資料
  • 1.    秦曉宇選編;吳曉波策劃,我的詩篇 當代工人詩典,作家出版社,2015.08,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