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不入地獄

鎖定
“我不入地獄”是佛教用語,全句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的意思是“捨己為人”。它表示一種敢為別人犧牲,一種經世濟民的精神,也是一種勇猛精進,拯救人心,改造社會風氣的精神。
中文名
我不入地獄
出    處
《地藏本願經》
所屬分類
佛教用語
屬    性
佛教術語

我不入地獄佛教術語

我不入地獄出處

有多種不同的説法。佛教《地藏本願經》説地藏接受了釋迦涅槃前的重託,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宏誓大願。因而他現身在人、天、地獄六道之中,廣設方便,救度苦難眾生永離痛苦。所以地藏菩薩獲得了“大願地藏”的稱號,密宗稱他為“悲願金剛”。
根據現代學者研究,認為《地藏本願經》是中土撰述。而“十殿閻王的名稱最初出自《預修十王生七經》。”此經“作者署名為‘唐成都府大聖慈寺藏川述’,説明它不是印度的佛教著作,而是出自唐代末年中國和尚之手。”而十殿閻王之名稱亦大多由中國佛教所創。由此可見西方來的地藏信仰已完全中國化了,成為中國社會意識的一部分而被很多人所接受。
是佛教在理論上的中國化,中國的佛教徒常常以釋迦牟尼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為例,以佛陀所説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唯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而且莊嚴地獄”,以及地藏王菩薩所説“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等為根據,提出一整套出世即入世的理論。
至於為什麼正是在隋唐時期地藏信仰特別盛行呢?有人認為這是在新羅王子金地藏來華作為地藏菩薩的應化及賜額化城寺後開始的。但是筆者更傾向於另一些學者認為的:“末法時代”的憂患意識是地藏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佔察經》中明確提到,於正法滅後,像法欲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繞。我(佛陀自稱)諸弟子,失其善念。……
還有人説是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不過原文好像沒這句話,是後人根據意思編的。地藏王菩薩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誓願,願渡盡一切惡道眾生,然後才成佛果。
還有一説,這句名言並不是佛教的話,在佛經裏也找不到出處,更不是地藏菩薩所説。
地藏菩薩曾有悲誓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但佛經也沒有這句原話。《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一段光目女發願的話:“若我母永離三毒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 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光目女是地藏菩薩的前身,地藏菩薩的四句大願應該是從光目女的願言概括出來的。
還有人説這句名言在古希臘已有流傳,它實際是表示一種敢於為別人犧牲的精神,有一種代人受過的意思,因為地獄沒有人願意去。
但在佛教的觀點來看,大多數人不管願不願意,都可能入地獄,是隨業力到地獄受報,一旦地獄現前,是無可逃避的。而佛菩薩慈悲廣大,法力無限,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在哪裏都可以度,不入地獄。

我不入地獄解釋

大乘佛學本來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敢精神,這是佛教救度眾生脱出苦厄積極入世的一面。如民間最常説的“十八羅漢”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們受釋迦摩尼佛祖的囑託,常住世間,為眾生福。
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面臨生存危機,佛門子弟也有處於末法時代之感。面對如此大災大劫,豈個“遁”字了得?應該代之以為救度眾生甘願入地獄的大無畏佛教精神。當戊戌變法失敗,面臨生命危險的緊急關頭,譚嗣同拒絕逃生機會,可見,他正是以這種捐軀的壯烈行為,來喚醒民眾的覺悟的。
其後的章太炎也指出這種勇猛精進的大無畏精神來自堅定的信仰,梁啓超進而認為: “佛則有一絕對無限的大欲在前,懸以為目標,教人努力往前進……佛對於意志,不僅消極的制御而已,其所注重者,實在積極的磨練激勵之途。”
這裏指出學佛者的修習,並不僅僅是消極地剋制慾望情感,而是在於積極的磨練意志,激發志氣。這種佛學精神發揚到革命事業中,就是要徹底去除一切私慾。只有這樣,才能勇往直前,沒有任何縛累牽掛。對於革命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種種艱難困苦、威脅危險,不但不可懼怕,而且要視為磨練激勵的好機會。佛門常説,有因無緣不能結果。如果説普救眾生是因的話,那麼艱難困苦即是緣,只有因緣和合,修行人才能開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同樣,革命者雖有獻身民眾的宏大志願,如果不經歷種種艱險危難的考驗,也不可能百鍊成鋼,成熟為一個真正的革命家。
在此一時期,楊度還提出“新佛教論”,他雖然曾經主張君主立憲,但後又支持國民革命,晚年又加入中國共產黨,究其一生,總還是以尋求真理為主。總合章楊二家之説,都是主張了卻生死,去除我執,從而樹立無縛無累的徹底革命精神。只有眾人都奮不顧身,一掃怯懦自保的習氣,社會才能得到徹底的改造。換言之,人們在改造自己的同時也挽救了廣大眾生。
1926年,國民革命浪潮席捲全國時,不少佛教徒也投身其中。當北伐軍出師湖南時,湖南的民眾佛教協會就曾經提出過以 “ 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精神努力革命”口號,他們還組織了一千多僧人蔘加了國民革命軍。在戰爭中, 一些僧人還獻出了生命, 實現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捨己救世宗旨。
佛教的慈悲觀對中國文化影響尤廣尤深。利他主義的慈悲觀滲透在全部佛教教義中。慈悲就是憐愛、憐憫、同情。慈是給人以快樂, 悲是解除人們的痛苦; 慈心是希望他人快樂, 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 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的佈施視為一種出自慈悲喜捨心、清淨菩提心、廣大平等心的道德行為, 不能期待報酬、期待功德, 與民間佛眾的福田求報不一樣。
佛教慈悲主張博愛而眾生平等,以己度人,尊重一切生命的同情心,自利利他的博愛心 ,是要普度眾生 , 脱離生死苦海 , 所謂慈航普度。所以菩薩行是大乘佛教的理想人格 , 地藏菩薩有“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的大願。我不下地獄 , 誰下地獄 , 是一種偉大的情懷。利他主義的慈悲到中國民間以後 , 變成利己主義的東西 , 慈悲精神變為福田主義。人們認為佈施和放生為修功德 ,使自己死後得善報 , 往生極樂世界 , 是利己主義的 , 是從現實利益出發的。中國文化缺少宗教情懷是一種強有力的心理結構 , 實用理性使人們非常執着於現實生活和現實利益 , 而很少有洋溢悲憫精神的宗教情懷和追求精神天國的獻身意識。
在佛看來,救度眾生,是一切諸佛的慾望(不是凡夫的慾望)——準確的説是大願力,諸佛心地清靜,視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子女,子女受苦,父母當然要去救,可以以佛身現形,地獄眾生由於自己的業力關係,看不見啊,沒辦法,就得化身成地獄的眾生的形象,外表他們一起受苦,有可共同語言後,就可以教化地獄眾生了。
只有諸佛如來他才肯到五濁惡世去示現,這正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是最苦。這些苦難眾生,我不去幫助他,誰去幫助他?愈是苦難的地方,愈要到這個地方去教導、去幫助大家。只要這些苦難眾生肯接受,佛菩薩就來了;不肯接受,佛菩薩想幫助也沒法子。能信、能解、能學,佛菩薩一定出現在這個世間。
儒家的人文精神也體現在“救民於水火 的信念目標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救世獻身的熱忱,虔敬無欺的神聖感、使命感、責任感、憂患意識和力行實踐的行為方式。它薰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為民請命的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

我不入地獄電影插曲

我不入地獄歌曲歌詞

我不入地獄
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插曲
(黃聖依主唱)
主唱:良心的旋律
能把悲劇變成最佳喜劇
一念的差距
能夠翻天覆地改變結局
正義兩個字
往往要靠犧性自己換取
那裏不敢去
不管會有甚麼遭遇
去去 去去去去
和唱:人生易得伴侶
千金難買一聚
共同進退該去就去
面對恐懼手握自己名譽
我們不入地獄誰敢入地獄
主唱:天大的委屈
莫過於要永遠不言不語
閃亮的過去
發揚光大直到揮之不去
絕配的情侶
往往也要取得命運容許
心有一點虛
走着不能不走的路
還是 去去去去
和唱:人生難得知遇完成一段壯舉
攀上最孤獨的領域
準備就緒
我們如果要上天上
可能先要勇敢闖地獄 [1] 

我不入地獄樂曲背景

《我不入地獄》是2004年由周星馳擔任導演、編劇兼主演的《功夫》(英語:Kung Fu Hustle)華語電影中的插曲,即影片開始後,斧頭幫拿着斧頭跳舞的那一段舞蹈插曲。

我不入地獄樂曲賞析

“天大的委屈,莫過於要永遠不言不語”,黃聖依顯然不僅僅是那個夢幻般不説話的清純“棒棒糖女孩”,她在《功夫》的主題曲《我不入地獄》中早已唱出了這樣爽快的現實宣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