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鎖定
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是以核科學技術、儀器科學技術和電氣工程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學院,其前身可溯源到1956年中國為發展原子能事業而設立的“三系”(放射性地質勘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和稀有稀散地球化學專業)。
學院擁有“核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核資源與勘查技術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核科學與技術”和“儀器科學與技術”2 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電子信息”、“資源與環境”和“能源動力”等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建設有“核資源勘查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核資源勘查”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四川省“核輻射與安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地學核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以及3個校內專業實驗室。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共建20餘個校外實習基地。 [3] 
中文名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創辦時間
2001年12月
類    別
公立
所屬地區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作為學院主體之一的原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以下簡稱核工系),是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於1956年籌建於原北京地質學院,是我國當時在重點學院中組建的重點系。組建該系的目的是培養勘查發展核武器的核原料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此設置了“放射性地質”、“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和“稀有分散地球化學”三個本科專業。出於保密目的,該系以代號命名,對外稱“三系”。1958年,三系對專業進行了首次調整,將“稀有分散地球化學”專業歸併入“放射性地質”專業。1961年,三系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65年,國家出於對重點專業保護的需要,將該系整建制遷入當時的成都地質學院
1981年,“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82年“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首批獲得招收博士研究生資格,並於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成為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能授予相應學科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的學科點。1985年,“三系”更名為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簡稱核工系。2001年,以原核工係為主,聯合原勘察與機電工程系機電工程專業和原信物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組建成立應用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2005年,更名為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4]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學建設

學院下設核技術工程系、測控工程系、地球化學系、電氣工程系、機械、工業設計系等六個教學-科研系和工程圖學教學部及金工實習基地;配備有核技術實驗室、地球化學實驗室、自動化實驗室、測控技術、機械工程實驗室、工業設計六個專業實驗室;工程圖學實驗室和金工實習基地兩個校級實驗室;建設有“放射性檢測與防治中心”、“測控技術工程中心”、“機械工程中心”和“同位素地質實驗中心”等四個科研開發基地。依託於學院的四川省“地學核技術”重點實驗室、鈾礦勘察基地、中國自動化學會全國ASEA培訓中心和工程培訓中心,為學院的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條件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設立“核科學與技術”菁英班、聯合培養博(碩)士研究生、科研合作等方面展開協同合作。 [5]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授予成都理工大學“人才培養優秀單位”及“十五期間為核工業培養和輸送人才突出貢獻獎”等稱號。 [6]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學科專業簡介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和部分天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學科。它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基礎學科兼而有之的特點,除廣泛應用於地球科學各領域外,近年來又迅速滲透到環境科學、生態學、生物學、醫學、農學和空間科學等學科領域,呈現出根深、枝挺、葉茂的興旺景觀。地球化學除對地球科學的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外,並開始參與到社會經濟多種領域,為緩解人類面臨的資源緊缺局面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技術。可以相信,在 21 世紀,地球化學在上述諸多領域的迅速發展,將對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的改善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攻讀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專業簡介
“ 核資源與核勘查工程 ” 屬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是在原 “ 放射性地質與勘探 ” 學科的基礎上發展建立的。該學科於 1992 年被批准為四川省首批重點學科,建有我國核技術在地學中應用唯一的 “ 地學核技術 ”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該專業師資隊伍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健全,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科研成果顯著,獲得多項國家科學進步獎、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及國家專利,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礦產普查與勘探
攻讀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專業簡介、特色與優勢
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是在先進的地質理論指導下,正確地認識地質實體,深入研究各種礦產資源的地質背景、形成過程、富集規律和保存條件,對礦產資源的儲量進行經濟評價和預測。針對不同礦產,提出合理的勘探開發方案,不斷完善和創造先進的技術方法、手段,提高勘探成功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研究對象是複雜的地質實體,根據研究的地質對象,可分為油氣礦產和固體礦產兩個研究領域。我校在這兩個領域具有明顯優勢,被首批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實驗室。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學校專業

設有核工程類(現有“核工程與核技術”和“輻射防護與核安全”2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核工程與核技術”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2018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是省級一流專業,2021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測控技術與儀器”為省級一流專業、省級特色專業和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為省級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 [3]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學與科研平台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國家級教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核工程與核技術
◆國家級特色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核資源勘查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核資源勘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單位
◆教育部—西門子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專業:核工程類
◆工程教育認證通過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 [4]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省級教學

◆省級重點學科:核技術及應用
◆省級重點實驗室:地學核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核工程與核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測控技術與儀器
◆省級特色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
◆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核資源與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核輻射與安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精品課程:單片微機原理及應用、傳感器原理及應用、核輻射測量方法
◆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單片微機原理及應用、傳感器原理及應用
◆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核技術與應用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校-企“訂單+聯合”培養班: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訂單+聯合”培養班 [4] 
◆“核科學與技術”菁英班: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核科學與技術”菁英班 [5]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建設有一支治學嚴謹、 結構合理、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78人,副高以上職稱佔教師總數的56.4%。專任教師59名中教授24名,副教授(副研究員)20名,講師15名;博士生導師19人,外聘兼職客座教授60餘人(聘任專家主要來至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廣核集團、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四川省環境管理監督中心、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等單位)。具研究生學歷教師佔教師總數的89.7%,具有博士學歷佔66.7%。教師平均年齡38歲,中青年教師佔85%。 [4] 
學院教師來自30餘所院校的近20種專業,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院校研究所和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留學回國人員。覆蓋了核技術及應用、鈾礦地質、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三大板塊為主的20多種專業和研究方向。教師隊伍中有教育部核類專業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1人、顧問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自然資源部傑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高級人才項目5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1人;教育部“黃大年式”核工程與核技術教師團隊1個,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團隊3個。 [4] 
◆教授(級)19人、副教授(級)18人,其中二級教授2人
◆教育部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1人、顧問1人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
◆自然資源部傑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人
◆四川省高級人才項目5人
◆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
◆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1人
◆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3個:核退役與核廢物處置、核安保與核取證、輻射探測與防護 [4]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成果與交流

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包括國家863重大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18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40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0餘項,獲發明專利150餘項。學院與美、加、澳、以色列、英、俄、日、香港、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院所、國際學術組織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4] 
學院立足西部,面向全國。在六十餘年的人才培養歷程中,始終秉持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理念,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已為國家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萬餘人,湧現出一大批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學者,他們中部分已成為我國核工業和機械電氣領域的學術技術帶頭人、技術骨幹和高級管理者,為我國科學事業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長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中,形成了“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包容、知行合一”的優良傳統。 [4]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學院領導

葛良全,男,1962年7月生,安徽省潛山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現為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院長、四川省“地學核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四川省核學會常務理事;被科技部和國土資源部聘為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和主題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
該同志長期從事於核輻射探測與信息技術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儀器研製和應用研究,致力於將核科學技術應用於地質研究、礦產資源勘查、礦山開採和環境調查與評價等領域。先後承擔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CRP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和10餘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先後開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數字化航空伽瑪能譜測量系統、新一代高靈敏度手提式X射線熒光多元素分析儀、拖曳式海底X射線熒光探測儀、輕便型伽瑪能譜儀、大氣氡和壤中氡測量儀、輕便型宇宙中子測量儀等核地球物理儀器,以及相配套的技術方法,並在我國地礦行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出版專著2部,教材1本;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被SCI、EI收錄20餘篇;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10餘次(特邀3次)。獲國家專利10餘項。 [1] 
陳友良:男,48歲,博士,教授。從事鈾與多金屬礦產的地質生產、科研、管理與教學工作28年,曾擔任核工業280研究所總工程師、所長,於2009年作為人才引進至成都理工大學,現擔任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副院長。現為四川省地質學會理事,四川省核資源與核勘查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評委。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研人員完成國家級、省級及局級鈾礦地質科研與生產項目20餘項,其中主持10餘項。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部級三等獎1項。在《地質論評》、《鈾礦地質》、《四川地質學報》、《岩石礦物》、《礦物學報》等公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2002年被四川省地質學會授予第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