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層結構

鎖定
成層結構(stratal configuration)是指一個地層單元內的地層幾何形態和相互關係。是一種聚落形態。
中文名
成層結構
外文名
stratal configuration
本    質
一種聚落形態
定    義
地層單元內地層幾何形態相互關係
原    因
種羣和環境互相競爭、選擇
實    例
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

成層結構成層結構的複雜性

同羣落外貌有幾分關聯的一個概念,是由一層抑或二層或三層等所構成的羣落組台。這個特徵涉及綜合各部分的程度和有散地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但是,在巨大的植被差異面前,也同樣地只有極少的植被類型,況且,肯定地説,具有相同層數的那些羣落,其生態特性可能是極其不同的。更有甚者,某些顯然是複雜的和高效的植被類型,包括熱帶雨林在內,其不同植物種具有十分不齊的高度,以致無法分層。 [1] 

成層結構原理

成層現象是羣落中各種羣之間以及種羣環境之間相互競爭和相互選擇的結果。它不僅緩解了植物之間爭奪陽光、空間、水分和礦質營養的矛盾,而且由於植物在空間上的成層排列,擴大了植物利用環境的範圍,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強度和效率。成層現象越複雜,即羣落結構越複雜,植物對環境利用越充分,提供的有機物質也就越多。羣落成層性的複雜程度也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良好的指示:一般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成層構造複雜,而在極端的生態條件下成層結構簡單,如極地的苔原羣落就十分簡單。 [2] 

成層結構實例

在陸地上,羣落的成層結構是不同高度的植物在空間上垂直排列的結果,它的分層與光的利用有關。如發育成熟的森林,垂直方向自上而下有林冠、下木、灌木草本和地被等層次。位於上層的喬木充分展開樹冠,吸收了大部分陽光的光輻射,往下光照強度則逐漸減弱。穿過喬木層的光,甚至僅佔到達樹冠的全光照的1/10,但林下灌木層卻能利用這些微弱的、並且光譜組成已被改變了的光自由生長。在灌木層以下還有草本植物層以及更耐陰的苔蘚等地被層。
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攀援或附着在不同植物的不同高度,往往在整個羣落的垂直高度內都有分佈,並不形成一個層次。這類植物稱之為層間植物。層間植物種類和數量的多少,是和熱量、温度的大小密切相關的,例如在海南島和滇南的熱帶森林中,藤本植物種類繁多,生長奇特,它們的枝葉花果常伸到高達20-30 m的林冠層中,下部的藤莖又粗又壯,在這種森林裏幾乎沒有一株樹木可倖免於它們的干擾。 [3] 
參考資料
  • 1.    (美)Rexford Daubenmire,植物羣落——植物羣落生態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0,第307頁
  • 2.    郭鳳根,侯小改主編,植物生物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02,第372頁
  • 3.    範太華,朱穎編著,生命與環境=LIFE AND ENVIRONMENT,中南大學出版社,2012.05,第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