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吉思汗魚

鎖定
一種淡水卵生瀕危魚類。 成吉思汗魚為中、底層魚,屬於洄游魚。由於成吉思汗魚遊速很快,並且體型強悍,所以在飼養的時候混養方面需要注意,並且需要大體的水族箱來飼養。如果混養體型差距很大的魚,會被成吉思汗魚吞食。 [1] 
外文名
Giant pangasius
中文學名
長絲[魚芒]
拉丁學名
Pangasius sanitwongse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新鰭亞綱
鮎形目
分佈區域
亞洲湄南河湄公河流域。
繁殖方式
卵生
食物來源
魚類和甲殼類動物,也吃動物的屍體
體    長
有記錄的最大體長達到3米,一般可超過半米
分    佈
亞洲的湄南河及湄公河流域
生存威脅
在其原產為重要的食用魚,正在遭受過度捕撈、棲息地喪失及污染的威脅
保護現狀
極危

成吉思汗魚生物特性

長絲[魚芒] 長絲[魚芒]
成吉思汗鯊,魚體黑色,魚腹呈白色,從水面上放看成吉思汗的腦袋要寬大些,吻部也很寬大,成吉思汗的背鰭又高又直,而且背鰭的那支鰭骨很粗大,飄逸,胸鰭,腹鰭,背鰭都有明顯的拉絲(漂翅)。成吉思汗的尾鰭一般是不會下垂的,是直挺挺的。成吉思汗在受驚的時候尾巴和體色會變淺色。
各種姿態的成吉思汗魚
各種姿態的成吉思汗魚(15張)
習性:棲息於較大的淡水河流中,為河川洄游性魚類。
體形特徵:顯著地特徵為高高的背鰭(背鰭第一棘條特別長)。體型強悍,遊速很快,嘴很寬大,需要大水體來飼養。混養需注意,體型懸殊的會被之吞食。
食性:肉食性。
水温:22-28℃。
pH值:5.0-7.5。
護理:飼養方法與藍鯊基本一樣,比藍鯊大膽很多。喜食小魚、小蝦,也可以喂人工飼料。體質強壯,不易得病。
混養:可與龍魚,巨骨舌魚,狗仔鯨,鉛筆等大型魚混養。此魚性兇猛,不宜與小型魚和温性魚混養。 [1-2] 

成吉思汗魚繁殖發育

成吉思汗魚性成熟較晚,飼養3年—4年,體重達3kg以上可以進行繁殖。繁殖季節為4月—9月,屬一年一次性產卵魚類淡水鯊魚體色有黑、白、灰、紅四種。前三種體色的鯊魚多作為食用魚飼養,尤其是灰色的鯊魚最受歡迎,其背部青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紅鯊魚即水晶巴丁魚,多作觀賞魚飼養。 [1] 

成吉思汗魚雌雄分辨

在相同體長的情況下,兩條成吉思汗魚對比,頭部越扁平,身體越顯壯實者為雌性,相反,身體越顯細而修長者為雄性。另外,大多數情況下,雄性背鰭拉絲明顯長於雌性,同時很多雌性成吉思汗魚背鰭拉絲會突兀向後彎曲,而雄性都呈一個較為平緩的弧度向後上方彎曲。 [1] 

成吉思汗魚與藍鯊的辨別

成吉思汗魚
成吉思汗魚(10張)
藍鯊,我們這裏又叫虎頭鯊,虎鯊。野外的藍鯊能長到1米,但是似乎很少看見那麼大的個體,不知道是人工繁殖改良的原因還是因為水體過小。
藍鯊的主要特徵是魚體深藍,白色條狀相間,頭吻部相對汗鯊較窄小,各鰭相對較小,沒有拉絲,易神經質,易驚,魚尾有些下垂,在藍鯊緩慢
遊動的時候或者完全放鬆的時候會把尾巴略略下垂慢慢遊或者原地遊。 藍鯊還有白化黃金體。
成吉思汗鯊,魚體黑色,魚腹呈白色,從水面上放看成吉思汗的腦袋要寬大些,吻部也很寬大,成吉思汗的背鰭又高又直,而且背鰭的那支鰭骨很粗大,飄逸,胸鰭,腹鰭,背鰭都有明顯的拉絲(漂翅)。
成吉思汗鯊的尾鰭一般是不會下垂的,是直挺挺的。成吉思汗鯊在受驚的時候尾巴和體色會變淺色。
還有就是藍鯊通常只能吞食體形比自身小的食物,成吉思汗鯊可不是,容的下口的都吃,容不下口的也要試試。 [1] 

成吉思汗魚飼養

成吉思汗魚超過一米,明顯特徵為高高的背鰭(背鰭第一棘條特別長)體型強悍,遊速很快,嘴很寬大,需要大水體來飼養。混養需注意。飼養方法與藍鯊基本一樣,比藍鯊大膽很多。喜食小魚、小蝦,也可以喂人工飼料。體質強壯,不易得病。
成吉思汗魚食性較雜,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餌料,成魚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飼料為食,飼料蛋白質要求28%—32%。成吉思汗魚的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當魚苗(3cm—4cm)養殖4個月,體重可達0。6kg以上。 [1] 
體長最大可超過一米,明顯特徵為高高的背鰭(背鰭第一棘條特別長)體型強悍,遊速很快,嘴很寬大,需要大水體來飼養。混養需注意,體型懸殊的會被之吞食!
食性:肉食性。
水温:22-28℃。
pH值:5.0-7.5。
護理:飼養方法與藍鯊基本一樣,比藍鯊大膽很多。喜食小魚、小蝦,也可以喂人工飼料。體質強壯,不易得病。
可與龍魚,巨骨舌魚,狗仔鯨,鉛筆等大小魚混養。
此魚性兇猛,不宜與小型魚和温性魚混養。
近親有王鮭,尼羅河巨鯰等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