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交堆積

鎖定
“成交堆積(CNP)”是由深圳創真科技有限公司於1995年12月提出的一種輔助的疊加指標。
中文名
成交堆積
外文名
CNP
創始公司
深圳創真科技有限公司
提出時間
1995年12月
類    型
輔助的疊加指標
適用領域
證券分析領域

成交堆積定義

成交堆積(CNP)”是由深圳創真科技有限公司於1995年12月提出的一種輔助的疊加指標。它首次將適用於“籌碼”分析的方法引入到中國證券分析領域,在社會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成交堆 [1]  積是將各個價位上累積的成交量進行對比,並用相應長度的線段表示出來,整個圖形區域就象延綿的山峯。因此,將堆積突出的區域稱之為“峯”。每個“峯”都代表成交密集區,其外緣對股價構成支撐和阻擋作用。此外,“峯”的長短,表明各個區域的能量對比水平。當出現在頭部或底部的“峯”一枝獨秀時,表明市場能量高度集中,孕育着巨大的價格動盪。
“峯”形成區域,主要位於行情的潛伏底部、頭部及平台整理區域,因此,其分析結果與道氏形態分析方法總是呼應的。成交堆積更加關注能量的積累水平,以客觀評價價格形態構造的強度,是道氏理論應用的延伸。目前,在成交堆積的基礎上,派生了許多“成本”分析工具,其指標結果接近於中短期的“成交堆積圖”。
“成交堆積” 獨特之處就在於可以將當前價格圖表上的歷史交易價量分佈情況一目瞭然,在原始交易量的分佈結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傳統的四度空間相比,“成交堆積”圖不僅增加了“量”的考慮因素,而且不受時間長短的制約,使用更加靈活。後來陸續出現了諸如“籌碼分佈”等圖表工具,都是在成交堆積圖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價格運動不是孤立的,歷史的交易情況也會影響當前的價格變化;而當前的交易情況,也將對未來的價格變化產生影響。在各種影響要素中,價格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伴隨着價格變動而產生的交易量情況,則是評價主導交易的性質和價格重要性的重要參考。成交堆積圖的作用:一方面在於通過對比各個價位上堆積成交量的相對大小,可以尋找和評價各個關鍵的阻擋價位;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對異常交易分佈結構的揭示,來把握主力資金的操作動向。
在K線圖上,成交堆積圖表現為與價格座標垂直分佈的輪廓圖,在每個價位上的輪廓厚度,表明在該價位上堆積的相對成交量的大小。整個圖表看起來就像一座座側立的山峯,“峯”是歷史交易密集區的表現,在與之相應的價格區間的高低點位置,往往具有較大的壓力和支撐作用。“谷”則對應着歷史上快速漲跌的交易區間,當前價格在通過“谷”時,面臨的阻力也相應地較小。
由於成交堆積圖採用了相對量的比較方式,這使得它在評價交易重心的轉移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一些典型的價量分佈形態,可以反映出主力資金的交易動向。例如,當成交堆積圖表現為“山巒起伏”,各“峯”的高點相對平均時,表明主力資金無明顯操作動向或無主力資金介入;而當成交堆積圖表現為“一峯獨秀”時,通常表明有主力資金出於特定的目的(建倉出貨),屯兵於該價格區間密集交易時,這時,價格的向上或者向下突破,往往意味着技術面的重大轉變。尤其是當成交密集區發生在明顯的價格底部區域時,通常表明有主力資金已經大舉建倉介入。底部的“峯”相對於其它“峯”越高,表明對歷史沉積套牢籌碼的“清理”越充分。
價格在成交堆積圖的“峯”和“谷”間的運動,就如同行路的感受一般。山越高、越陡,則越難通過;而道路越平坦,當然也就越好走了!

成交堆積算法

假定屏幕上顯示了N天的數據,從第一天始至第N天止,依次在每一天的均價位置畫一水平線,線的長短與該天的成交量成正比。
與成交堆積(CNP)相近的是線性成交堆積(LCNP)。

成交堆積相關指標

1、線性成交堆積(LCNP)
線性成交堆積(LCNP)較CNP成交堆積更準確些。
該指標為CNP成交堆積指標的改進型。假設每天的成交量均勻地分佈在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反映成交量的線性價位分佈。
其算法為:假設屏幕上顯示N天的數據,將這N天中最高價到最低價的價格區間等分為若干小格。從第一天始至第N天止,依次這樣處理:檢查這一天最高價到最低價的區間跨哪幾個小格,然後將這一天的成交量均攤到這幾個小格中。如此全部處理完畢後,在每個等分點價位畫一水平線,線長短與累加到每格上的成交量成正比。
2、加權成交堆積(WCNP)
加權成交堆積(WCNP)為LCNP線性成交堆積指標的改進型。在線性成交堆積指標中,對屏幕上每一天的數據一視同仁,而在加權成交堆積指標中,越新的數據越受重視,即權重越大,越舊的數據則越不受重視,即權中越低。

成交堆積研判

成交堆積的主要研判方法:
1、成交堆積密集區,即是在該價格區間內,發生了成交量大量換手的密集區,它是買、賣雙方取得相對平衡的區域,也是日後對股價走勢形成重要支撐或阻力的位置。
2、成交堆積密集區的產生,往往是多空雙方曾經激烈爭奪(大量成交)的結果,一般而言,當價格向上突破該密集區時可以買入;反之,當價格向下突破成交密集區,應考慮賣出。
3、成交堆積只是客觀反映在當前窗口範圍的時間內,不同價位上成交量分佈的相對大小,並不給出具體的量化值。顯然,當前窗口內數據越多,成交量越大,成交堆積就越密集,成交堆積的統計性就越好。投資者可通過壓縮或放大圖形來調整當前窗口所含K線交易數據的多少。
統計和實證表明,成交堆積與K線圖表的對照使用、並與“區域統計”互相對照印證、配合使用,往往效果較好。

成交堆積應用實例

區域統計顯示,1999年6月18日至10月15日,深、滬兩市成交總金額分別為8076億和9511億。區域統計給出了一個準確的量化數據,而“成交堆積”則給出了一個直觀的圖示化分析結果。兩種方法雖然迥異,但兩種結果卻完全一致:大量“先知先覺”的機構在此期間套現離場,又有大量“後知後覺”的機構和中小散户在“中招”被套,並由此形成了一個相當標準和典型的“高位成交密集區”。該密集區對2000年1月上、中旬的大盤走勢構成重要影響。
我們可以透過“成交堆積”來分析:深、滬兩市2000年1月11日的大盤指數最高點分別為459.68點和1547.70點。這兩個點位正好處在上面分析所指的“高位成交密集區”的下邊界!大盤剛好觸及到其下邊界時,當時的多頭機構憑藉其嫺熟的市場感覺,完全清楚這個“大頂”的厲害與位置所在,知難而退。到了2000年2月14日,在兩大“利好”政策的強烈鼓舞和刺激下,市場出現了罕見的跳空缺口和普漲行情。這就直接證明了深市的459.68點以上、滬市的1547.70點以上是一個相當大的阻力區間,非一般的上升動力和政策利好,就可以輕易的跨越過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