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戀愛契約

鎖定
“戀愛契約”或稱“愛情契約”,是大學生在校確定戀愛關係前,就“擇業時沒有義務為對方作出犧牲,‘獻身’時沒有必要讓對方負責,分手時沒有權利要求對方給予補償及和好機會”等條件達成的默契。
中文名
戀愛契約
出現原因
男生不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    象
大學生
表現形式
訂婚

戀愛契約出現原因

“愛情契約”在校園的出現,是因為學生對校園戀情的認識越來越理性。
當一部分大學生將“愛情契約”視做理性分手的保證時,更多大學生則認為“愛情契約”是對對方感情、心靈的約束。
一項來自校方的調查則表明,部分大學生,尤其男生不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為“愛情契約”的又一原因。

戀愛契約表現形式

為了真正互相約束,訂婚成了此類校園“愛情契約”的表現形式,在蘭州大學採訪時,怕被拋棄但又不願馬上結婚,矛盾中,有的女大學生畢業前在雙方父母的見證下戴上了訂婚戒指。

戀愛契約專家觀點

教育專家認為,“愛情契約”的存在是否合理並不重要,關鍵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長期對學生戀人的“旁觀”態度應改變。
“不提倡,不禁止”一直是中國高校對大學生在校談戀愛所持的態度。重慶工商大學對該校教師的調查顯示,在“對於女大學生的戀愛觀教育問題,您認為誰應該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一項中,有42.31%的選擇為“學生本人”,贊成“家長”和“社會”的各佔26.92%,只有3.85%選擇“學校(輔導員或班主任)”。這一結果表明,對大學生的戀愛指導尚未提高到一個清醒的認識高度。據瞭解,該校只有一成強的輔導員或班主任對戀愛中的女生給予過指導和教育,絕大多數人對校園中、自己身邊的對對戀人採取了默許和不關注的“放任”態度。
經過首位在校大學生結婚、首對在校學生夫妻離婚之後,“愛情契約”成了校園戀情的新鮮事。教育專家指出,如果這種“旁觀者”的態度繼續下去,大學校園裏類似“愛情契約”的情感嘗試將層出不窮。
而唐琨琳覺得大學戀愛是阻擋不住的趨勢,大學入學前的國家應試教育和高中的校紀校規,使之違背了人性發展的自由規律,人雖然是高級動物,歸根也是動物,既然是動物,就有生理需求,由於太多的客觀條件和社會因素,導致兩性相互之間沒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大學是象牙塔,但是讓很多學子遠離了父母,孤獨感倍增,突然遇到了自己喜歡或者喜歡自己的人,很難會去理性的判斷,如今的80末出生的大學生已經踏入了社會,大學戀愛率高達70%。前段時間的人口比例顯示了以後女生搶手的高處地位。
愛情契約是否應該存在,這隻能説是特殊制度和特殊社會風氣所衍生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