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懸雕

鎖定
採用不易黴變而易雕鑿的香樟木作為雕刻用材,這在我國南方十分普遍。縉雲縣地處浙中南山區,香樟木資源豐富,同時又北受東陽木雕、南受樂清黃楊木雕輻射,從而催生富有特色的木雕工藝,民間亦流行“懸雕”之説。
中文名
懸雕
地    區
縉雲
屬    性
木雕技法的一種
材    料
香樟木

懸雕懸雕特徵

“懸雕”概念含有虛空之意,係指雕件實體無基座無背襯,憑藉中虛的鏤空雕刻,而使雕件外表線面相連的造型呈玲瓏剔透之態。若置其懸空,可見上下左右通過面面俱到的運刀透雕後,所展現的乃屬三維全息藝術形象。在雕工技法運用上,綜合了圓雕、鏤雕、浮雕、透雕、線雕多種手法,不但要求可供全方位觀賞,還要求具備凌空剔透的立體感。有關人山花或景物器具的寫實造型,經誇張變形處理,求取生動喜氣、不乏傳統裝飾風味的審美效果。
縉雲懸雕給人的總體感覺,在構成上,各個獨立成型之作貌似分離,實則互為呼應。即便個別單體完全與基體分離,也不能自由脱開。例如所雕《瑞獸》,其口含的珠子是能夠活動的自由體,但珠體必須大於瑞獸開口而不致脱落。另外,雕刻對象的各個部位與基體的過渡,一般講究自然到位,其連接點均系暗釦,是隱蔽的,故感渾然一體。從構圖上來看,縉雲懸雕比較注重局部的精緻刻畫服從整體形象的大關係,力求簡明,氣韻貫通,不失和諧統一。

懸雕師徒相襲

依舊俗,凡拜師學藝需通過求親託友,長輩或相鄰作保,為師父宰殺大雄雞,請拜師酒。學徒期三年,師父只管飯不管工錢。學徒期滿,一般要跟師“半作”,當助手,一二年後才算出師,其間師父按對摺計算支付工錢。一旦辭師,得擺“滿師酒”,既為謝師,也為慶賀。然後徒弟變師傅,開始自立門户。由此可見木雕這門手藝不簡單,不僅自有一套 “規矩”,還非得下足三年五載的“功夫”不可,難怪會被現代人稱之為“特藝”。
自當徒弟始,師父首先要你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從學會磨雕刀和開鋼絲鋸(平雕挖洞鏤空的弓鋸)起步,否則無從應手雕刻。雕花桌上幾十把帶圓木柄的各式刀具,如平鑿、卷鑿、翹頭鑿、蝴蝶鑿、三角鑿和雕刀(其中翁鑿型的刀口最寬可達6釐米,而鑽條型的刀口最窄不足1毫米),它們分別按打坯、脱地、修光和線刻等雕刻工序被用於操作,而這種以“雕”為主的“減法”工藝,對刀口要求很高,啓用前須磨鋒利,磨時還需掌握斜面角度。雖説是打下手的活,其實是一門基本功。

懸雕因雕制宜

縉雲懸雕藝術,最初是在傳統建築上一顯身手。桁、梁、枋、立柱和垂柱等構件經雕刻裝飾,達到集審美與實用功能於一體。為了能讓木雕構件傳達宜人養眼的視覺效果,構圖上不拘一格,靈活運用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在造型時便充分考慮多側面、多角度的觀賞效果,使神仙佛像、靈禽異獸和花鳥蟲魚造型皆具可看性。不但如此,懸雕前輩們還很在意“雕什麼題材和怎麼雕”的設計理念,保使建築風格、功能與之人文內涵交相輝映。
掌握從老房子走下來的懸雕技藝,足以為當代仿古建築服務。此外還用以製作靈巧精緻的文玩擺件,如人物、動物造型,還有按比例微縮的桌椅、案台、屏風、香筒等,同樣能體現其工藝價值。而最能體現這一技藝特點的,當數為廟堂製作供台擺設用的木雕神仙、頑童,以及利用圓木或樹樁的天然材質製成的作品。再者,用上等木料製作仿古傢俱,憑其雕技形成裝飾紋樣。或者利用大型樹根來雕刻,變仿古為仿“根”,藉以突出野趣。

懸雕時下性狀

縉雲懸雕在當代呈現的基本特徵,一是用料考究,選用紋理清晰、質堅細膩的香樟木、花梨木、柏木、椴木、紅木、楠木、檀木等;二是題材傳統,以古典名著、神話故事、民間傳説、宗教典故、山水風景和動物花卉為主;三是構思完整,伴隨雕刻形式和審美觀念的更新,在確立主題、情景結合上能融入現代元素,構思較為慎密;四是工精技全,強調精雕細刻是其最本質的價值取向,尤以多層次疊雕的各種表現手法見長;五是結合實用,根據建築不同部位採用不同雕刻技法,設計以富有匠心的表現力取勝。
尚須提及的是,由於現代工業的發展,縉雲懸雕多了電動工具帶來的便利,但因用材苛刻、工藝繁雜等因素,其傳統工藝格局沒有變,還是以手工當家,電動輔助。為適應各種表現形式與手法的施展,以及工藝的獨特性,決定了雕刻工具花樣繁多,甚至需要將有些刀鑿手柄和刀刃形狀進行特製。還有多重鏤空的深浮雕、刻畫分明的淺浮雕以及圓雕、半圓雕、透空雙面雕、半面雕、滿地雕、陰雕和多層疊雕等,這些都決定了木雕藝人勢必要成為腦手並舉的能工巧匠。

懸雕傳承發展

縉雲懸雕出自“山寨”民間,儘管不如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名氣大,但它畢竟屬於中國傳統木雕一朵花,一朵浙江綠谷的爛漫山花。縉雲懸雕的題材設計、雕刻造型表現出了純正的民間美術觀念,它對研究地方農耕社會生產生活、民俗風情、意識形態、建築發展具有重要人文價值。縉雲懸雕追求精工細作和層次變化等方面的高超技藝,對研究傳統工藝美術發展以及普及與提高,具有參照價值和現實意義。
如今回顧起來,作為傳統產業的延伸,縉雲懸雕的傳人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被組織起來創辦了外向型的木雕工藝廠,且吸納了不少東陽木雕藝人,包括來自省城美術院校的畢業生,以及當徒工的本地知識青年等。該廠作為全縣和麗水地區重點手工業企業,有過三十年的輝煌,為二輕外貿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啓示我們對縉雲懸雕在當下的發展,如何朝着光大地方特色文化,引領回歸“作坊時代”自立門户的民間藝人,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等方面加以思考。現在國家把傳統工藝美術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疇,旨在民族民間手工技藝得以傳承。縉雲懸雕目前尚處自生自滅、後繼乏人的境地,同樣顯得頗為緊迫,需要有識之士就如何“保護與發展”的課題進行深度思索!這也是本文對縉雲懸雕初步梳理後最為關注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