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懷參

鎖定
懷參指懷慶府所產的四大懷藥中的懷山藥,因其藥材地道功效堪比人蔘,被世人譽為 “懷參”,而且不同於其他滋補藥材的是,懷參是一種藥食同源藥材,被央視健康之路譽為:“神仙之食”足見其養生 延年益壽功效十分卓越!
中文名
懷參
實    質
懷山藥
主產區
河南等
記    載
《救荒本草》等

懷參地理分佈

主產區河南,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和南方的廣西、福建、廣東、台灣都有廣泛種植,日本和韓國也有種植。但以古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內)所產山藥最為地道,被稱為懷山藥或懷山。過去受交通和信息傳遞限制,以訛傳訛,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誤以為“懷”是淮河之“淮”,稱之為“淮山”。在廣東、福建、台灣、香港等地區,除極少數行家外,一般賣家在推銷山藥時,仍都稱自己貨是地道“淮山”、來自河南,甚至還有人補充説是河南的淮河流域(其實河南境內的淮河一帶,基本不產山藥)。如果按南方人普遍接受的好山藥應稱為“淮山”的説法,真正的“懷山藥”應該叫做最頂級淮山了。
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古代名醫如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用藥都必以產地區分藥性。就如阿膠以山東東阿、人蔘以長白山為正宗一樣,山藥公認以河南省懷慶府所產的才可入藥。《神農本草經》、《圖經本草》和《本草綱目》均特別標明所講的山藥,產地為“懷”。《本草蒙全》提到山藥時説“南北州郡俱產,惟懷慶者良”。《神農本草經》另有明文,“山藥各地均產,以河南懷慶各地產者良”。中國醫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藥方是六味地黃丸,號稱中藥第一方(成方不晚於漢朝)。老中醫都知道,正宗六味地黃丸的最重要成分,即山藥和地黃,應該用懷慶府所產的。文學鉅著《紅樓夢》以包羅萬象、細節驚人著稱,該書第十回中寫道,張太醫為秦可卿診治之後,開出“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的藥方,其中寫明“懷山藥二錢炒”;而此書在其它地方提到食品,如山藥糕時,則只寫“山藥”,並無“懷”字。
抗戰期間,日本人曾派本國的專家將今焦作市修武、武陟縣轄區內的土壤運回日本,分析研究並嘗試調配土壤進行山藥等中藥材的種植實驗,結果是藥力大大下降。上世紀20年代,今焦作市温縣的幾位藥農從山西太古引進部分高產的山藥品種,結果引種幾年後,引進的產品味道與藥力都逐步趨同於本地品種。上世紀70年代,政府為緩解懷山藥供應緊張,曾組織18省區到焦作市武陟縣引種,結果本地品種在其他地區種植後,很快就出現品種退化、藥力大減的現象。上述事實充分證明了懷山藥之所以藥力顯著,本地的天時和土壤條件是決定性的因素。
1999年到2003年國家設立了“四大懷藥規範化種植研究與示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項目由河南省中藥研究所與焦作市科技局承擔。科研組對焦作所產的懷山藥和其它地區的山藥取樣分析後發現,單位數量的懷山藥所含的各種氨基酸都遠遠多於同量的外地山藥,其中還有如r-氨基丁酸屬於其它山藥基本沒有而懷山藥獨有的氨基酸。經現代科研手段測試,懷山藥中所含的山藥多糖、尿囊素、蛋白質、皂甙和鐵、鈣、鋅的含量都遠多於普通山藥。

懷參天時地利

焦作,夏時稱“覃懷”,後稱“懷州”,元稱“懷孟路”,明清為“懷慶府”。這裏的氣候環境被專家總結為“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特別適合山藥的生長。由於此地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被山河懷抱,得名為“懷”,又稱“三百里懷川”。此處土壤的形成以黃河沖積為主,並吸納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經雨水沖刷滲透而來的成分,形成了疏鬆肥沃、與眾不同的黃土地,特別適合山藥、地黃、牛膝等根莖類中藥材的生長。天時、地利,是懷山藥能夠冠絕天下的基本條件。
懷山藥古今醫藥學家稱其為上品,歷代封建王朝徵其為貢品,國外醫藥界稱其為“華藥”。
懷藥,也稱“四大懷藥”,因其產於懷慶府故名。懷,春秋鄭國邑名,戰國屬魏。秦置縣,為懷縣,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北魏天安2年(公元467年)設置懷州。治所在野王(隋改名河內,今沁陽)。唐轄境相當今河南焦作、沁陽、武陟、修武、博愛、獲嘉等市、縣地。金天會時改名南懷州,天德時復舊。1257年蒙古改為懷孟路。元延祐元年(1319年)改名為懷慶路,明改為府,1913年廢。其地北倚太行,南臨黃河,沁、丹兩河貫穿其中,全境為黃河衝擊平原,地層深厚,氣候温和,地下水豐富。這一地區獨特的土壤、陽光、水、氣候等自然條件,賦予了“四大懷藥”獨特的外觀、質地和神奇的藥效。
作為中藥最重要的補益材料之一,懷山藥與其他常用的補藥,如人蔘、黨蔘、黃芪等相比,最大的區別,也是它的最大優點,是無任何副作用。因此被歷來醫家 評價為“温補”“性平”,是 “藥食同源”的典範,即可以當成正常食物充飢使用,用者沒有避忌,適宜於任何人羣、任何體質,包括老人、兒童、孕婦和其他特殊人羣(見2007年中央電視台錄製的《山藥—神仙之食》節目中,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王國瑋對懷山藥的評論)。這也是為何懷山藥在中藥藥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根本原因。懷慶府另一特產懷地黃,可能名氣更大(由於六味地黃丸的原因),醫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更高,但歷來懷慶府懷山藥的種植普及程度和產量都要大於懷地黃。懷山藥賣不掉可以自己食用,懷地黃就不行。可代替糧食,這一特性在戰亂或饑荒年代,就顯得更加重要,千百年來的種植歷史讓當地的藥農有了一些傳統保守思想。
自古以來,“四大懷藥”就被列為道地藥材,歷代的中藥典籍和名醫史志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論述,還有不少佚文趣事、詩詞歌賦和傳説故事,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清代進士範照黎“懷懷詩”雲:“鄉村藥物是生涯,藥圃都將地道誇,薯蕷籬高牛膝茂,隔河開遍地黃花。”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推其為各地所產品種之首。據史料記載,公元前734年,衞桓公就向周王室進貢懷山藥。公元前608年,魯宣公開始向周王室進貢懷地黃。唐宋以後,“四大懷藥”都作為貢品年年上交。“四大懷藥”原系野生於太行山中,在山中還保留着“山藥溝”、“地黃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夏周時已開始在沿山一帶和丹河沿岸村莊由野生變家種,清代逐漸發展到沁陽兩岸,據今約三、四千年的種植歷史。據傳,日本侵略中國到達焦作一帶,對懷藥的醫療和保健功能大為讚歎,愛不釋手,強行提出把當地土壤運回日本,化驗後進行配製專項土壤種植懷藥,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明清兩代懷慶古城藥材行棧林立,中藥店鋪遍地,計有80餘家,一年兩次(陰曆五月十三,九月初九)的藥材大會迎來四海藥商,聞名全國,清康熙年間,懷慶藥商形成龐大的懷邦隊伍,常年奔波全國各地,運銷“四大懷藥”,相繼在武漢、北京、天津、西安、安國、禹州、周口等地,修建了懷慶會館,開設藥材行棧,就地開展懷藥貿易,同時,每年還要通過廣州、上海、香港、天津等口岸銷往南洋羣島、東南亞、西歐、美國等地。1914年,“四大懷藥”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博覽會”上展出,倍受世界各國讚賞。現代化學成份分析得出,“四大懷藥”有效成份含量明顯高於其它各地所產同品種。由於其質量道地、療效顯著,不僅暢銷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地區。
當前,焦作市政府、商家、科技人士在懷藥新產品開發方面,重視和投入的力度正逐步加大,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地黃寶飲料、懷山藥強力粉、山藥果漿、牛膝多糖、菊花晶等產品相繼投放市場,有很好的銷路。温縣懷泉中藥廠正計劃上一個六、八味地黃系列片劑、膠囊車間GMP達標改造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年產值1億元,利税1000萬元。倡導誠信懷藥品牌,焦作大良懷藥首推誠信經營,確保奉獻地道藥材給消費者。焦作市第二製藥廠正着手開發牛膝多糖系列產品,技術來源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河南腫瘤研究所、上海實久公司。牛膝多糖是從中藥牛膝中提取的小分子中性多糖,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保護肝臟、抑制腫瘤和升高白血球等功效。在保健食品項目上有市藥材站提出的年產500萬瓶的山藥飲料。温縣醫藥公司年產1500萬袋菊花茶。沁陽市醫藥公司提出的冷凍脱水真空包裝鮮山藥。武陟縣醫藥公司提出的年產1億袋山藥芝麻糊等。懷藥開放前景廣闊。
焦作市政府為了開發祖國傳統“懷藥”資源,使懷藥這一中國國粹發揚光大,弘揚祖國中藥文化,推動醫藥產業和我國支柱產業發展,提高我國道地中藥材在國際中草藥市場的競爭力,已成立了領導小組,提出了“懷藥”發展規劃設想,想信在不久的將來,“四大懷藥”將成為焦作的支柱產業,發揚光大,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熱忱歡迎有志於懷藥開發的專家、學者、投資者及社會各界人士來焦作從事有巨大潛力的懷藥資源開發事業。

懷參地道藥材

按史料記載,古懷慶府是人類歷史上種植山藥最為悠久的地區。公元前734年,諸侯衞桓公就以此地出產的山藥向周王室進貢。焦作市現所轄的武陟、温縣、沁陽、博愛等縣都有種植懷山藥的傳統,但最集中的區域公認在武陟和温縣交界的大封鄉、小董鄉、武德鎮一帶,仍是懷山藥種植最集中、加工產業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山藥保存加工最常用的硫磺熏製法,就是在上世紀初這一帶的藥農發明並傳播到全國各地的。
地道的懷山藥有非常重要的一個特性:不能“重茬”,即連續種植。由於懷山藥的根莖對土壤內的相關養分(所謂“地力”),吸收能力強。同一塊土地,五年之內只能種一次懷山藥。收穫之後的五年內,只能種植其他普通農作物。如再種植懷山藥,產量及質量都極其低下。懷慶府另一種同樣以肥大根莖入藥的特產,懷地黃,這一特性更甚,八年內不能重茬,八年後“地力”才能回覆。按照國際通行的有機食品標準,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耕作三年以上、所穩定產出的農產品才符合 “有機食品”的資質,因此除非現行標準有特別變更,地道的懷山藥將沒有機會申請有機食品認證。

懷參醫學界評價

數千年前的中醫就發現,由於水土和氣候條件差異,同一品種,不同地方所產的品質差異甚大,“諸藥所生,皆有境界”“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在這一“藥材要地道”的理論指導下,歷代醫家開始系統化地去比較、篩選、評價各地所產藥材的差異。這實際是一個反覆實踐、不斷總結的漫長過程,也是中藥學漸漸成熟的過程。自宋元之後,中醫藥界對山藥這一品種達成了一致意見,懷慶府所產的品質最高、藥效最好。具體論述如下:
· 懷孟間產者入藥為佳
– 《救荒本草》,刊於1406,組織編撰者朱橚(1361-1425),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
· 薯蕷 ,各州府雖皆有之,入藥者河內(懷慶府舊稱)為良
– 《懷慶府志》,刊於1520,作者何瑭(1474-1543),明代史官
· 南北州郡俱產,惟懷慶者良
– 《本草蒙筌》,刊於1565,作者陳嘉謨(1521-1603),明代名醫
· 山藥,今人多用懷慶者,故當今各地藥肆,多用河南懷慶栽培品,特稱懷山藥而出售之,乃遠近知名之藥材,藥肆常備之品也
– 《本草原始》,成書於1593年,刊於1612,作者李中立,生卒年不詳,明代醫藥學家
· 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
– 《壽世保元》,刊於1615,作者龔延賢(1522-1619), 明萬曆時期大內御醫
· 生懷慶山中者白細堅實,入藥用之
– 《植物名實圖考》,刊於1848,作者吳其浚( 1789-1847),清代植物學家
· 懷山藥脾腎雙補,在上能清,在下能固
– 《醫學衷中參西錄》,刊於1918-1934,作者張錫純(1860-1933),清末名醫,號稱近代中醫第一人
· 懷慶品帶微弱之甜味,他處產品較為瘠長之一種,則微有藥臭而略帶苦味
– 《本草用藥實地之觀察》,刊於1936,作者趙燏黃(1883-1960),近代本草學奠基人、藥學泰斗
· 主產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雲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產。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温縣等地(古懷慶轄區內)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
– 《中藥大辭典》,1975版,集體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