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懲戒營

鎖定
《懲戒營》是於年2004上映的劇情/戰爭電影,由Nikolai Dostal執導,由Penalty Battalion Cmdr. Tverdokhlebov等主演。《懲戒營》,俄羅斯2004年電視迷你劇集,該劇講述的是軍事歷史學家不喜歡回顧的、在懲戒營中受懲戒的軍人的故事。該劇描述懲戒營中的軍人們無名的戰功和兄弟般的情誼,通過這些懲戒兵的悲壯命運,反映了在蘇聯偉大衞國戰爭最艱難時期的生活。
中文名
懲戒營
外文名
Shtrafbat
類    型
劇情/戰爭
製片地區
俄羅斯
導    演
Nikolai Dostal
主    演
Penalty Battalion Cmdr. Tverdokhlebov
上映時間
2004年
對白語言
俄語
色    彩
彩色
在線播放平台
土豆網

懲戒營劇情簡介

“懲戒營”(2004),一個11集電視連續劇,是關於蘇聯軍隊營由各種各樣的囚犯,希望是“恢復”他們的“罪行”。“Shtrafbat”(處罰或者勞改營)組成的逃兵,政治犯,和前戰俘從德國返回囚禁(根據斯大林:讓自己更需要被生擒&監禁是類似於投降,投降被認為是叛國罪,死罪),甚至是“普通”的罪犯從監獄集中營,所以懷疑這些人不會打架,,或者甚至可能投降。這些“罪犯”被政府“優雅”允許“第二次機會”來“用他們自己的血液洗去過去的罪。”
這些“Shtrafbat”被派在最危險和困難的任務(即那些低生存幾率)和隨訪戰場的軍隊被稱為“Zagrad-Otryad”(阻止軍隊),並在蘇聯內衞軍(克格勃的前身)的控制下。有時這些軍隊實際上幾乎一樣大的戰鬥單位他們封鎖了。他們命令下拍攝任何被認為是蘇聯士兵撤退。
其中一些“Shtrafbat”士兵通過受傷生活了幾個月,然後被認為是恢復,回到常規部隊。死後,愛惜家人的被貼上家庭的叛徒,蘇聯人民的“敵人”。
懲戒營劇照 懲戒營劇照

懲戒營演職員表

懲戒營演員表

Aleksei Serebryakov .... Penalty Battalion Cmdr. Tverdokhlebov
Yuri Stepanov .... Antip "Kulak" Glymov
Aleksandr Bashirov .... Stirah
Iliya Kovrizhnykh .... Tzukerman
Aleksei Zharkov .... Lykov
Roman Madyanov .... Kharchenko
Dmitri Nazarov .... Otetz (padre) Mikhail
Andrei Smolyakov .... Baukin
Viktor Suprun .... Shlykov
Vasili Mishchenko .... Svetlichniy
Andrei Merzlikin .... Bredounov
Olga Kalashnikova .... Sveta
Aleksei Oshurkov .... Shilkin
T. Tribuntsev .... Choudilin
Maxim Drozd .... Boulyga

懲戒營職員表

導演:Nikolai Dostal

懲戒營相關資料

在戰爭中,蘇聯的刑事犯人和一些政治犯被允許以上前線的辦法來“洗清對祖國犯下的罪行”,通常一般犯人去普通部隊,重犯(被判死刑,無期徒刑和長期徒刑的犯人)去懲戒營。蘇軍的另一個兵源是前蘇聯戰俘,隨着戰爭的進展,有相當數量的蘇聯戰俘被解救了出來,通常他們會被送入有NKVD秘密警察負責的“甄別營”以審查是否犯有諸如和敵人合作的罪行,據蘇聯解體後公佈的前NKVD秘密檔案記載,到1944年10月1日止,這些甄別營共甄別前蘇聯軍人(包括戰俘和戰爭初期潰敗時脱隊人員)共302,992人,其中18,382人(6.07%)被送往懲戒營,11,556人(3.81%被捕),其餘人或者重新入伍,或者由於殘疾等原因復員。從1944年11月起,由於被解放蘇聯戰俘數量增多,也由於蘇聯部隊嚴重缺乏兵源,被解救的戰俘受甄別的時間大大縮短,許多人甚至未經任何甄別就補入部隊。這些重新入伍的前軍人在整個戰爭中至少在50萬人以上。
説到《懲戒營》這部劇集,不得不提到前蘇聯國防委員會著名的第227號命令
1942年7月28日,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回到莫斯科,向斯大林彙報前線情況。臨結束時,斯大林突然談起了部隊的狀態問題: “各個部隊把1941年8月16日大本營的第270號命令都忘記了,都給忘記了,特別是各級司令部。您要起草一個給部隊的新命令,基本思想是,未接到命令就退卻是一種犯罪。它將受到戰時最嚴厲的懲處。” “什麼時候把命令呈報給您?” “就今天,文件一擬好,就送來。” 華西列夫斯基上將擬好的命令交給斯大林。斯大林特別詳細地審訂了最後幾點,然後命令以國防委員會的名義送發各部隊。
同一天,意義重大的第227號命令發佈了。命令毫不隱諱地説明了當前局勢的複雜性和危險性,要求軍人們停止後退,堅決擋住敵人的攻勢:
“敵人正不惜任何代價往前線投入精鋭部隊。他們拼命向前推進,撲向我國腹地,不斷佔領新的土地,洗劫我們的城市和村莊。他們姦淫婦女,搶掠財物,殘殺人民。
戰鬥正在沃羅涅日,在頓河流域,在南方靠近北高加索的大門口進行。德國佔領軍正撲向斯大林格勒,衝向伏爾加河,妄圖不惜一切代價佔領庫班河和北高加索,攫取那裏的石油資源和糧食資源。 敵人已經佔領了伏羅希洛夫格勒、斯塔羅別爾斯克、羅素什、庫普揚斯克、瓦盧伊基、新切爾卡斯克、羅斯托夫和半個沃羅涅日……
在失去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頓巴斯和其它地區以後,我們的土地大大縮小了。人口、糧食、鋼鐵、廠礦也減少了許多。我們失去了7千多萬人口、年產8億多噸糧食的產糧區及年產1千多萬噸鋼材的生產能力。 此時,我們已失去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也喪失了糧食儲備的優勢。
繼續後退不意味着自殺,就等於亡國。 我們每失掉一寸土地,就等於加強了敵人,就會極大地削弱我們的防禦,削弱我們的祖國。
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清除無休止退卻論,清除‘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糧食取之不盡’之類的論調。這些論調是錯誤的、有害的。它將削弱我們的鬥志,助長敵人的威風。如果我們不停止退卻,我們就會失去所有的糧食、燃料、鋼鐵、原料、工廠和鐵路。由此可見,是停止退卻的時候了。
‘不準後退一步’,這應當成為我們當前的主要口號。要不惜流血犧牲,頑強地堅守每個陣地,每寸領土,要死守每塊國土,直到最後一息。 我們的祖國正處在危難之際。我們應該站穩腳跟,然後不惜一切代價擊退並消滅敵人。德寇並不像某些驚慌失措分子想像的那樣強大,他們已成為強弩之末。在眼前和近幾個月內頂住敵人的突擊,我們就可穩操勝券。
我們能夠頂住敵人的突擊,然後把他們趕回去嗎?能夠。因為此時我們後方工廠的生產在突飛猛進,我們的前線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飛機、坦克、大炮。 我們還缺什麼呢?我們缺的是,在所有部隊中建立鐵的秩序和紀律。這是我們當前致命的弱點。如果我們要挽救局勢,捍衞祖國,就必須在軍隊中建立起嚴格的秩序和鐵的紀律…… 驚慌失措者和膽小怕死者要就地槍決。從今以後,每個指揮員、紅軍戰士、政工人員都應遵守這個鐵的紀律:沒有最高統帥部的命令,不準後退一步。”2005年04月29日
227號命令極大地震動了蘇軍指戰員,對部隊的士氣產生了巨大影響。 它讓每個軍人在瞭解前線面臨的嚴重局勢的同時,加深了對這個嚴厲命令的正確理解。這個命令引起了蘇軍的強烈反響。每個戰士、每個指揮員都深深地感到了對祖國、對人民應負的責任。的確,他們已經無路可退了。 第227號命令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士氣,激發了他們頑強拼搏的精神。德軍的突擊遭到了更加頑強的抵抗。
227號命令簡而言之歸結為以下幾條:
1.無條件地消除退卻的情緒。
2.無條件地撤銷聽任部隊擅自撤離陣地的集團軍司令員的職務,並解送大本營交軍事法庭審訊。
3.在方面軍中成立1~3個(視情況而定)懲戒營(每營800人),派中級和高級指揮員和相應的政工人員前去任職…… [1] 

懲戒營主題曲

主題曲 主題曲
演唱:柳拜樂隊(Любэ)
歌名:《KOMBAT(炮兵連長)》
那戰場就是戰場,
子彈、燒酒、捲煙價無量,
那戰場活兒可不好乾,
自己不開槍就會把命喪。
那戰場就是戰場,
你要記起我,姑娘。
那戰場時間可不等長,
可能我們贏,可能我們亡。
營長老爸,老爸連長,
你的心從不對戰友掩藏。
飛機在飛,坦克在燃燒,
營長在打呀打,營長!
營長老爸,老爸營長,
我們背後是俄羅斯、莫斯科、阿爾巴特!
開火呀,炮兵!……開火呀,連隊!
連長呀,他在指揮。
開火呀,炮兵!……開火呀,連隊!
開火呀,炮兵!……開火呀,連隊!
開火呀,炮兵!……開火呀,連隊!
開火呀,炮兵!
開火!開火!!開火!!!開火還有我……
那戰場就是戰場,
士兵見娘在夢鄉!
在戰場……就是這個樣……
一切都那麼慘烈,不比電影場。
是啊,戰爭,戰爭,戰爭……
戰爭是那萬惡可恨的婆娘!
啊,戰爭,戰爭在進行,
還有姑娘把小夥兒盼望。

懲戒營影評

懲戒營裏有好人,也有壞人
德軍裏也有好人,也有人情味
看起來面目可憎的NKVD政委,其實是個蠢人,而不是單純的壞人
每個人都會被自己命運和地位所左右,又不得已把其他人架上自己的戰車
沒看過該片的很多人,可能對《懲戒營》有各種猜想或者潛意識中的定位,或者認為該片是對前蘇聯的全面否定,在看了該片一年後,此時回想起來,留在腦子中的卻只剩下了這些。
這部片子與其説是對那段歷史的反省,更不如説是在一個獨特的時間空間裏對人性的反思。
主角--懲戒營營長是根正苗紅的NKVD軍官(記不清了,反正是安全部門的下級軍官),在德軍的推進中被俘,拒絕投降德軍,而德軍則命令其他願意投降德軍的軍官將主角等人槍斃,所幸,營長撿了條命,好容易逃回來,卻碰上了斯大林那條著名的訓令,因為無法證明自己逃出來的歷史,被編入懲戒營,擔任指揮官。
第二主角--一個小偷,胖胖的小偷,眼神非常狠,在監獄裏,也是犯人中的小頭目,聽説要招人當兵,他帶着一幫兄弟上了前線。這個人有頭腦、有魄力、有魅力、而且,還很有正義感。他當上小偷也是迫於不得已,由於一連串的事件,最終被關進監獄。在戰場上,他是個出色的士官,在感情上,也贏得了駐地寡婦的愛情,在和德軍偶遇在地下倉庫,他和德軍成了朋友,當他的犯人兄弟在軍中犯下重罪,他也毫不手軟。主角因為根正苗紅,所不願乾的很多事,他都能幹,也會去幹。
--這是典型的“壞人中的好人”,因為,即便不是在蘇聯,而是在美國,他過去犯下的罪行,也足以關進監獄好多年。但是他犯下這些罪行,卻又是身不得已,越滑越深。其實這種亦正亦邪的人,在社會里很多,而往往他們也有很強的社會能力。
第二主角和愛上他的俄羅斯寡婦。(其實第二主角是個很重感情的人,寡婦帶着小女兒給他送牛奶時,他把牛奶全部分給了自己的士兵,那時候他已經是相當於連排長了,等到士兵們把牛奶分完,他自己已經沒得喝了,愛人抱歉的説要下次帶給他,可惜,他很快就犧牲在戰場上了,再也沒有喝到牛奶。另外一段很感人的是,寡婦知道他是個指揮員,很高興,還和自己村裏的朋友説,自己的愛人是個出色的紅軍指揮官,在這個淳樸村婦的眼裏,並沒有懲戒營和非懲戒營的區別,只要是愛國的紅軍,都是好紅軍)
第二主角手刃犯下重罪的獄中兄弟,從而奠定了自己在懲戒營的地位(那個人殺了另外一個戰士,死罪是有的)。
第二主角,看起來就是那種有點壞壞的,又很能幹的男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三個人,一個是NKVD政委,在開始看時,覺得這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對懲戒營極其冷血,不拿懲戒營戰士當人看。但回想了一下,這個人其實並不能説是百分之百的壞人,至少他最終是死在了和德國人火力對射中,他的愛國情感還是很深的,當然,他的好大喜功相比愛國情感,是他死亡的最大原因。至於他不拿懲戒營的人當人看,也是因為懲戒營裏雖然有些好人,但是也的確有很多人是壞人,或者在戰爭考驗前暴露了自己人性中壞的一面。對於NKVD政委來説,他的人生歷程和思維,決定了他不可能對這些人有什麼好印象。事實上,這個人對懲戒營雖然壞,但是壞在表面,壞得清楚,而他的繼任者,則顯然比他要陰很多,表面看不出什麼來,真正打仗時比他對懲戒營還要狠。這個人骨子更多的是愚蠢,而不是壞。無論在對懲戒營的態度、對軍事主官的態度、對那個德軍給養庫的態度,無一不體現出來他在智商和情商上的不足。這種身居重要位置,能力一般卻又自命不凡的人,在社會中也並不少見,並不是只有蘇聯體制下的怪異產物。
另外兩個人,則是師長和團長。師長是一個光頭將軍,團長則是中年男子。他們對懲戒營的態度和NKVD政委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更多負責作戰,知道戰士的不易。而且他們也非常認可主角是一個好的指揮員,當NKVD政委與主角發生衝突時,他們會盡力為主角和懲戒營爭取一些利益。但當他們自己的前途、整個師的命運、整個戰役的命運和懲戒營發生衝突時,他們又會用盡一切方法、把懲戒營和主角送到生死一線,但同時,他們對主角的情感又會不自覺流露出來。人在社會漩渦中,很多時候都要身不由己去捨棄一些其他人的利益,來換取自己和整個機構的利益,這時候,難以用好和壞來形容人的作為。
最後,一個在後半場才出現的人,則是這個電視的亮點--一個大學生,因為排長説他是膽小鬼,和排長打了起來,被送到懲戒營。而他為了逃避戰爭,第一次上戰場就往自己腳上打了一槍,住進了醫院,在醫院裏找到了愛情,也遇到了那個看不起他的排長。也許是因為愛情,也許是因為那個小護士的前任愛人離開醫院後都犧牲在戰場,他意識到自己的確是個膽小鬼,當他有機會回到普通部隊時,他決定為自己贖罪,選擇回到了懲戒營,最終犧牲在戰場上,然而,犧牲前幾個小時,他的勇敢得到了前任排長(恰巧和他們一起作戰)的認可。從他的角度,懲戒營失去了任何殘酷、或者制度不合理的定義,是真真正正對自己的懲戒和贖罪。
認為大學生是膽小鬼,導致大學生跟他打架,最後認可他勇敢的排長
壞人有沒有?也是有的,那個和第二主角一起參加懲戒營的犯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壞蛋,參軍後還幹了很多壞事,包括強姦了一個女孩,打死了看到他強姦的戰友。這些事情,第二主角都瞭然於心,然而,一直等到最終那次死亡之戰前,看到這個壞蛋打算臨陣脱逃,第二主角才宣判了他的死刑
德軍中都是壞人?也不是的,在地下倉庫裏,那些德軍小夥子面對蘇聯人純真的笑容,雙方把酒言歡,也表現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雖然因為整個國家和社會,他們不得不兵戎相見,但是,熱愛生活的人在有機會時,並不是冷血的戰士。這種鏡頭,對於蘇聯人是很不容易的,就像如果我們電視中出現了我國戰士和日軍在某種特殊場合把酒言歡的場面,怕是大家很難接受,然而俄國人敢於把這種事實可能存在的超現實主義美好展示給大家,展示給自己。
最終那場死亡之戰,對任何懲戒營的人而言,都是一次救贖,第二主角和年輕的大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他們並不想這樣離去,但是對他們而言,卻也心安理得。主角在面對陣亡的戰友,想必也是經歷了最大的洗禮,這時,用世俗的筆法已經沒法體現的很多東西,就靠那個最後參軍的神父,以及天上的聖像來表達了。很多時候,宗教和唯心可以解釋一切,而飽經滄桑的心靈,也只有在宗教中才能得到安寧。當然,看似很有諷刺意義的是,他們的浴血奮戰,由於被德軍看穿了戰略部署,而變得毫無意義,那麼,在戰鬥結束後,戰士們都已經犧牲時才現身的聖母,真的是站在蘇聯人這正義一邊的嗎?或許,天意無常才是解釋這一切的理由。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