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憶菊

(現代詩)

鎖定
《憶菊》是近代詩人聞一多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一共九節。前五節好比是詞的上闋,重點在寫景物,可以用一個“憶”字來概括。後四節好比是詞的下闋,重點在抒情議論,可以用一個“贊”字來形容。這首詩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與景遇,思與境偕。
作品名稱
憶菊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體裁
新詩
作    者
聞一多
作品出處
《紅燭》

憶菊作品原文

憶菊
(重陽前一日作)
插在長頸的蝦青瓷的瓶裏,
六方的水晶瓶裏的菊花,
攢在紫藤仙姑籃裏的菊花;
守着酒壺的菊花,
陪着螯盞的菊花;
未放,將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
鑲着金邊的絳色的雞爪菊;
粉紅色的碎瓣的繡球菊!
懶慵慵的江西臘喲;
倒掛着一餅蜂窠似的黃心,
彷彿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長瓣抱心,密瓣平頂的菊花;
柔豔的尖瓣攢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底蜷着的手爪,
拳心裏攫着一撮兒金慄。
檐前,階下,籬畔,圃心底菊花:
靄靄的淡煙籠着的菊花,
絲絲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
----
剪秋蘿似的小紅菊花兒;
從鵝絨到古銅色的黃菊;
帶紫莖的微綠色的、真菊,
是些小小的玉管兒綴成的,
為的是好讓小花神兒
夜裏偷去當了笙兒吹着。
----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
他的棗紅色的瓣兒,鎧甲似的
張張都裝上銀白的裏子了;
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兒
還擁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覺呢。
----
啊!自然美底總收成啊!
我們祖國之秋底傑作啊!
啊!東方底花,騷人逸士底花啊!
那東方底詩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靈魂底化身罷?
那祖國底高登高飲酒的重九
不又是你誕生底吉辰嗎?
----
你不像這裏的熱欲的薔薇,
那微賤的紫蘿蘭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歷史,有風俗的花。
啊!四千年的華胄底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歷史,你有逸雅的風俗!
----
啊!詩人底花呀!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開成頃刻之花,
燦爛的如同你的一樣;
我想起同我的家鄉,
我們的莊嚴燦爛的祖國,
我的希望之花又開得同你一樣。
----
習習的秋風啊!吹着,吹着!
我要讚美我祖國底花!
我要讚美我如花的祖國!
請將我的字吹成一簇鮮花,
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
然後又統統吹散,吹得落英繽紛,
瀰漫了高天,鋪遍了大地!
----
秋風啊!習習的秋風啊!
我要讚美我祖國底花!
我要讚美我如花的祖國!
一九二二年十月 [1] 

憶菊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22年10月,舊曆重陽的前一天,時值佳節,倍加思親。作者由祖國的親人,聯想到祖國的花和如花的祖國,於是創作的這首詩,表達了身在異邦的詩人的綿綿情思。 [2] 

憶菊文學賞析

中國傳統詩歌中有一類詠物詩,移情於物,以物離情,是這類詩的共同特點,詠物詩的關鍵是“物”,是詩人對意象的選擇力。當意象一方面具有可歌詠的屬性,另一方面與詩人的情感有某種內在的默契與共通性時,情感就有了依靠的載體。菊,就是這種載體。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賞菊,又是中國人傳統的的習。因此,在重陽節回憶祖國菊花之美,是再恰當不過了。聞一多曾説過,意象的作用恰似謎語的謎面,謎面越繁複、奇麗,越能凸顯出謎底的底藴。因此,詩人為表達其思鄉之情,欲擒故縱,盡力描繪出祖國各種菊花千姿萬態之美。第一個畫面,是插在各種器皿裏的菊花,有的插在蝦青瓷的瓶裏,有的插在水晶瓶裏,有的放在紫藤仙姑籃裏,有的守着酒壺,有的陪着杯盞。顯然,寫菊花又和詩人在國內經歷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在節日裏,人們不但拿菊花來裝飾家庭,對之仗酒、品茶,還要債酒友。人們喜歡它,正因為它開在蕭瑟的秋風裏,有點子骨氣。第二幅畫面又是寫園中各種菊花的形態,帶有某些擬人化的成份,使人讀了,如同身臨其境。從品種來看,有雞爪嫺、繡球躺、江西臘、密瓣菊、白菊等等。詩人似是一位高明畫家,不僅畫出了各類菊花形狀的不同,而且寫出了菊花的律韻、性靈,如説柔豔的尖瓣找蕊的白菊,則比找成美人兒卷着的玉爪,摯心裏攥着一把金色的穀粒。不儀僅如此,作者在菊花的背景上,又村以的淡煙,絲絲的硫雨,簡直是一卷菊花煙雨圖。畫到比處,意猶未盡,詩人又到菊園深處觀賞,於是又看到了剪秋夢似的小紅菊花,鵝絨色、古銅色、徽綠色的各種菊花。而這微綠色的人稱“真菊”,作者竟風地説,它是由小小的玉管兒綴成的,為的是讓小花神兒,夜裏偷去當玉笙吹。這就把菊花寫活了。特別是大似社丹的菊王,棗紅色的瓣,像鎧甲又裝上銀白的裏子,這樣幫侈豪華,恰與那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形成鮮明對照,其意不外乎是體現菊花之富。如同歐美人喜愛玫瑓、薔薇、紫羅蘭樣,中國人喜愛菊,這種民族共通的的心態,使物具有思想情感,於是,對“自然美的總收成”的費頌和對“祖國之秋的傑作”的歌唱,便自而然地同時也就是詩人的一曲“祖國頌”了。
接下來,詩人由直接對菊花之美的贊,進人對菊花文化這一層面的抒懷。古代的文人學士,騷人墨客,像陶淵明,他們讚美菊花之高潔,以菊花自況,正是東方文明的象徵。詩人還運用藝術對比法,把充滿熱欲的譜薇、低賤俗氣的紫羅蘭同貞潔、素雅的菊花作為東西文化的象徵物加以對比,這種對比雖然不無偏頗,卻能強烈地傳達出詩人對祖國的切切之情。
最後,詩人以自己要讚美祖國的花,讚美如花的祖國作結,展示了其對祖國的眷念與渴慕之情,這恰是其愛國主義精神之昇華。 [2] 

憶菊名家點評

廣西師範學院教授盧斯飛《聞一多作品欣賞》:“聞一多在美國原是攻讀美術的,又主張詩歌要有‘繪畫的美’,因此,他在詩稿上用精美的語言,揮灑菊的色彩,諸如‘鑲着金邊的絳色的雞爪菊;粉紅色的碎辦的繡球菊’, ‘柔豔的尖辦攢蕊的白菊’,‘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等等,古香古色,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氣氛。” [3]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讀這首詩時,一方面敬佩詩人想象力和情感的豐富;一方面也從詩歌意象的色彩美,和詩人愛國思想共鳴,並喚起了審美愉悦。” [4]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會長丁帆《新編大學語文》:“藝術上,詩人藉助古詩意象,並在其中注入現代情懷,詩中,‘菊花’既包含傳統詩歌高雅脱俗的古典意味,同時又負載東西方文化碰撞、衝突、選擇的現代內涵;修辭上,詩歌的擬人手法獨具匠心。” [5] 

憶菊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辨,號友三,湖北浠水人。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掌校,喜讀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週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聲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中,積極者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掌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自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經之作,他對《周易》《詩經》《莊子》《楚》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濃着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身正氣,抗戰期間著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害身亡。 [6] 
參考資料
  • 1.    聞一多著;劉殿祥編選.聞一多.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01:36-38
  • 2.    公木主編.新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11(2006.12重印):145-146
  • 3.    魯非,凡尼.聞一多作品欣賞: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2月:55
  • 4.    方銘選析.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01:127
  • 5.    丁帆,朱曉進,徐興無主編.新編大學語文 第4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04:40
  • 6.    教育部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培訓教材編寫委員會編.現當代文學:紅旗出版社,2007.2: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