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宪
- 拼 音
- xiàn
- 繁 体
- 憲
- 部 首
- 宀 [3]
- 五 笔
- PTFQ(86、98) [4]
- 仓 颉
- JHGU [4]
- 郑 码
- WDMR [4]
- 笔 顺
- 点、点、横钩、撇、横、竖、横、撇、竖弯钩
- 字 级
- 一级(编号:1699) [1]
- 平水韵
- 去声十四愿 [5]
- 注音字母
- ㄒㄧㄢˋ
- 总笔画
- 3+6(部首+部首外)
- 统一码
- CJK统一汉字 U+5BAA
- 结 构
- 上下结构
- 异体字
- 𢝮、𢞩
- 四角号码
- 3021₂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也有人认为古代的“憲”是会意字。“憲”早见于金文,金文的“憲”字,上部还是“害”字的省略,像肯嘱驼付覆盖物,当中是“目”字,上面的覆盖物将东西盖起来,这样光线就不明亮了,加上“目”,意为烛光幽微,表示观察力非常敏捷。后来的小篆和繁体字楷书再在下面加了个“心”字,即心目并用,以增强敏捷的意义。本义指“敏捷”。
也有人认为,这“憲”字是由“目”“心”“害”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组合在一起,表示眼睛能直见其害,心能直接感受其害,则可迅速地离害而去。在这里,“害”字不是覆盖物,而是指有危害的事物。“害”字也作声符,读hài。这种说法也认为“憲”本义指“敏捷”。
现代汉字禁嫌嚷简化时,“憲”简作“宪”。“宪”是新造的形声字,是将“憲”下部的构件替换成表音声旁“先罪想赠”得到的。
“宪”字的本义表示敏捷,但这个古估碑义已基本不用了,“宪”字后来多用作法令的意如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称为“宪法”,典章制度称为“宪章”;法令、法典、法则可以称为“宪令”“宪典”“宪则”;法网、法纪可以分别称为“宪网”“宪纲”;制订法令可以称为“立宪”,等等。 [2] [7]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xiàn | 名词 | 法令;法度。 | decree | 宪令;宪兵 | |
典范,榜样。 | |||||
历法。 | 《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受宪于太史。” | ||||
方法。 | method | 《管子·宙合》:“其处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犹迹求履之宪也。” | |||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 | constitution | 朱执信《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今之非革命者,则曰:立宪易,革命难。” | 宪章;违宪;立宪;制宪 | ||
指司刑狱的中央、地方机构或官员。 | 宪部 | ||||
旧指朝廷委驻各行省的高级官吏。如清代称巡抚、藩司、臬司为三大宪。 |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近阅邸报,黄运二河一时并急,所费金钱动以百万,上仅九重之宵旰,下烦各宪之驰驱。” | ||||
引申为对上司的尊称。 | superior | ||||
动词 | 公布;揭示。 | promulgate | 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下》:“宪者,表也,表臧否以示人。” | ||
效法。 | follow | 《尚书·说命中》:“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 |||
思虑。 | |||||
弹劾。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 sanction | ||||
形容词 | 喜悦的样子。 | pleased | |||
xuān | 动词 | 通“轩”。高起,抬起。 | 《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何也?” | ||
xiǎn | 形容词 | ||||
通“显”。旧时对先人的美称。 | 韩愈《郓州溪堂》诗:“及我宪考,一牧正之。”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8]《现代汉语词典》 [9])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许建切(xiàn)
敏也。从心从目,害省声。
【注释】害省声:上古属月部匣纽,宪属元部晓纽。月元对转。 [10]
说文解字注
“从心目”注:心目竝用,敏之意也。
“害省声”注:许建切,十四部。按害在十五部,此合音也。 [11]
广韵
许建切,去愿晓 ‖害声元1部(xiàn)
宪,法也。又姓,出《姓苑》。 [12]
康熙字典
【备考·寅集】【宀部】 宪;部外笔画:6
(xiòng)《搜真玉镜》香重切。
又莫报切。
又呼困切。 [13]
【卯集上】【心部】 憲;部外笔画:12
(xiàn)《唐韵》《集韵》《韵会》许建切,音献。悬法示人曰宪。从害省,从心从目。观於法象,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接於目,怵於心,凛乎不可犯也。《周礼·天官·小宰》:宪禁于王宫。注:宪谓表县之,若今新有法令也。《诗·大雅》:文武是宪。笺:宪,表也,言为文武之表式也。因宪为表式之义,故人之取法,亦谓之宪。《书·说命》:惟圣时宪。传:宪,法也,言圣王法天,以立敎於下也。《礼·内则》:五帝宪。注:法其德行也。
又《说文》:敏也。《礼·学记》:发虑宪。注: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徐锴曰:目与心应为敏也。
又《谥法》:博闻多记曰宪。
又《诗·大雅》:无然宪宪。《毛传》:宪宪,犹欣欣也。笺:女无宪宪然为之制法度,达其意以成其恶也。盖讥当时变乱旧章,创立新法。此宪宪二字,殆诙谐语,所以深刺之也。后人引训宪字正文,以释宪字,遂觉宪字为表示人以恶者,其去宪字本义何啻万里。大抵字书训义,多犯此病,不得不辨。
又州名。本楼烦监,唐置州。
又姓。出《姓苑》《集韵》。或作䩵。
(xiǎn)又《集韵》《韵会》呼典切,音显。《韵会》:兴盛貌。《诗·大雅》:显显令德。《中庸》引《诗》作宪宪令德。《正字通》:宪有显示之义。
又叶虚言切,音轩。《诗·小雅》:万邦为宪。叶上原闲轩。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宀”窄、扁,“先”宽、大。“宀”,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先”,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侧;竖笔在竖中线;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钩部超出上部。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x | i̯ăn | |
王力系统 | 元 | h | ǐan | |
董同龢系统 | 元 | x | jăn | |
周法高系统 | 元 | x | jan | |
李方桂系统 | 元 | h | janh | |
魏 | 元 | jan | ||
晋 | 元 | jan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元魂痕 | jən | |
北魏後期北齐 | 元魂痕 | jən | ||
齐梁陈北周隋 | 元魂痕 | jən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x | i̯ɐn | |
拟音/王力系统 | h | ǐɐn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x | jɐn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x | iɑn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x | jɐn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x | ǐɐn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5])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宪 | 献 | 山 | 去声 | 二十五愿 | 晓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许建切 | xjɐn | |
集韵 | 显 | 山 | 上声 | 二十七铣 | 晓 | 开口呼 | 四等 | 次清 | 呼典切 | xiɛn | ||
献 | 山 | 去声 | 二十五愿 | 晓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许建切 | xiɐn | |||
礼部韵略 | 去声 | 愿 | 许建切 | |||||||||
增韵 | 上声 | 阮 | 许偃切 | |||||||||
上声 | 铣 | 呼典切 | ||||||||||
去声 | 愿 | 许建切 | ||||||||||
中原音韵 | 献 | 去声 | 先天 | 晓 | 全清 | xiɛn | ||||||
中州音韵 | 上声 | 先天 | 希蹇切 | |||||||||
去声 | 先天 | 希见切 | ||||||||||
洪武正韵 | 显 | 上声 | 十一铣 | 晓 | 呼 | 全清 | 呼典切 | xien | ||||
献 | 去声 | 十一霰 | 晓 | 呼 | 全清 | 晓见切 | xien | |||||
分韵撮要 | 宪 | 阴去 | 第一先藓线屑 | 晓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ɕiɛn | 51 | 去声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ɕiæ̃ | 21 | 去声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ɕiæ̃ | 55 | 去声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ɕiɛn | 35 | 去声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ɕiɛn | 13 | 去声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ɕiĩ | 53 | 去声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ɕiẽ | 55 | 去声 |
晋语 | 太原 | ɕie | 45 | 去声 |
吴语 | 苏州 | ɕiɪ | 412 | 阴去 |
吴语 | 温州 | ɕi | 42 | 阴去 |
湘语 | 长沙 | ɕiẽ | 45 | 阴去 |
湘语 | 双峰 | xĩ | 35 | 阴去 |
赣语 | 南昌 | ɕiɛn | 45 | 阴去 |
客家话 | 梅县 | hian | 52 | 去声 |
粤语 | 广州 | hin | 33 | 阴去 |
粤语 | 阳江 | hin | 24 | 阴去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hiɛn | 11 | 阴去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hieŋ | 213 | 阴去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xyɔŋ | 213 | 阴去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xyɪŋ | 22 | 阴去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6]、汉典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