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憲(拼音:xià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憲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敏捷、聰穎。憲常用於表示法式、規範,又引申為法令。憲作動詞時表示效法、以……作為法則。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xià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PTFQ(86、98)
倉    頡
JHGU
鄭    碼
WDMR
字    級
一級(1699) [1] 
平水韻
去聲十四願 [5] 
注音字母
ㄒㄧㄢˋ
總筆畫
3+6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5BAA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𢝮、𢞩
四角號碼
3021₂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憲”字的繁體字寫作“憲”,依《説文解字》,古代的“憲”是個形聲字,上部是“”字的省略,作指示讀音的聲旁;下部從,以心目並用表示敏捷。 [6] 
也有人認為古代的“憲”是會意字。“憲”早見於金文,金文的“憲”字,上部還是“害”字的省略,像覆蓋物,當中是“目”字,上面的覆蓋物將東西蓋起來,這樣光線就不明亮了,加上“目”,意為燭光幽微,表示觀察力非常敏捷。後來的小篆和繁體字楷書再在下面加了個“心”字,即心目並用,以增強敏捷的意義。本義指“敏捷”。
也有人認為,這“憲”字是由“目”“心”“害”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組合在一起,表示眼睛能直見其害,心能直接感受其害,則可迅速地離害而去。在這裏,“害”字不是覆蓋物,而是指有危害的事物。“害”字也作聲符,讀hài。這種説法也認為“憲”本義指“敏捷”。
現代漢字簡化時,“憲”簡作“憲”。“憲”是新造的形聲字,是將“憲”下部的構件替換成表音聲旁“先”得到的。
“憲”字的本義表示敏捷,但這個古義已基本不用了,“憲”字後來多用作法令的意如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稱為“憲法”,典章制度稱為“憲章”;法令、法典、法則可以稱為“憲令”“憲典”“憲則”;法網、法紀可以分別稱為“憲網”“憲綱”;制訂法令可以稱為“立憲”,等等。 [2]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àn
名詞
法令;法度。
decree
《尚書·説命下》:“監於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管子·立政》:“憲既布,有不行憲者,謂之不從令,罪死不赦。”
憲令;憲兵
典範,榜樣。

《尚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
《詩經·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曆法。

《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於國;五鄉之師,五屬大夫,皆受憲於太史。”
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中》:“憲之薄蝕盈虧有象可驗。”

方法。
method
《管子·宙合》:“其處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猶跡求履之憲也。”

憲法,國家的根本大法。
constitution
朱執信《論滿洲雖欲立憲而不能》:“今之非革命者,則曰:立憲易,革命難。”
憲章;違憲;立憲;制憲
指司刑獄的中央、地方機構或官員。


憲部
舊指朝廷委駐各行省的高級官吏。如清代稱巡撫、藩司、臬司為三大憲。

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稟帖贅説》:“近閲邸報,黃運二河一時並急,所費金錢動以百萬,上僅九重之宵旰,下煩各憲之馳驅。”

引申為對上司的尊稱。
superior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二回:“(司事)拿了手本,來船還隔着一尺多遠,便一躍而過,直到大餐間稟見請安,恭迎憲太太、憲姨太太。”

(Xiàn)姓氏用字,參看“憲姓”。



動詞
公佈;揭示。
promulgate
《國語·楚語下》:“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下》:“憲者,表也,表臧否以示人。”

效法。
follow
《尚書·説命中》:“惟天聰明,惟聖時憲。”
《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三國志·蜀志·郤正傳》:“俯憲坤典,仰式幹文。”

思慮。

《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彈劾。君主時代擔任監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
sanction
《南齊書·沈衝傳》:“中丞案裁之職,被憲者多結怨。”

形容詞
喜悦的樣子。
pleased
《詩經·大雅·板》:“天之方難,無然憲憲。”

xuān
動詞
通“軒”。高起,抬起。

《禮記·樂記》:“《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xiǎn
形容詞
通“”。明顯。

《禮記·中庸》“《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今本《詩經·大雅·假樂》作“假樂君子,顯顯令德”

通“顯”。舊時對先人的美稱。

韓愈《鄆州溪堂》詩:“及我憲考,一牧正之。”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許建切(xiàn)
敏也。從心從目,害省聲。
【註釋】害省聲:上古屬月部匣紐,憲屬元部曉紐。月元對轉。 [10] 

説文解字注

“敏也”注:敏者,疾也。《諡法》:博聞多能為憲。引申之義為法也。又《中庸》引《詩》憲憲令德,以憲憲為顯顯。又《大雅》: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傳曰:憲憲猶欣欣也。皆叚借也。
“從心目”注:心目竝用,敏之意也。
“害省聲”注:許建切,十四部。按害在十五部,此合音也。 [11] 

廣韻

許建切,去願曉 ‖害聲元1部(xiàn)
憲,法也。又姓,出《姓苑》。 [12] 

康熙字典

【備考·寅集】【宀部】 憲;部外筆畫:6
(xiòng)《搜真玉鏡》香重切。
又莫報切。
又呼困切。 [13] 
【卯集上】【心部】 憲;部外筆畫:12
(xiàn)《唐韻》《集韻》《韻會》許建切,音獻。懸法示人曰憲。從害省,從心從目。觀於法象,使人曉然知不善之害。接於目,怵於心,凜乎不可犯也。《周禮·天官·小宰》:憲禁於王宮。注:憲謂表縣之,若今新有法令也。《詩·大雅》:文武是憲。箋:憲,表也,言為文武之表式也。因憲為表式之義,故人之取法,亦謂之憲。《書·説命》:惟聖時憲。傳:憲,法也,言聖王法天,以立敎於下也。《禮·內則》:五帝憲。注:法其德行也。
又《説文》:敏也。《禮·學記》:發慮憲。注:言發計慮,當擬度於法式。徐鍇曰:目與心應為敏也。
又《諡法》:博聞多記曰憲。
又《詩·大雅》:無然憲憲。《毛傳》:憲憲,猶欣欣也。箋:女無憲憲然為之製法度,達其意以成其惡也。蓋譏當時變亂舊章,創立新法。此憲憲二字,殆詼諧語,所以深刺之也。後人引訓憲字正文,以釋憲字,遂覺憲字為表示人以惡者,其去憲字本義何啻萬里。大抵字書訓義,多犯此病,不得不辨。
又州名。本樓煩監,唐置州。
又姓。出《姓苑》《集韻》。或作䩵。
(xiǎn)又《集韻》《韻會》呼典切,音顯。《韻會》:興盛貌。《詩·大雅》:顯顯令德。《中庸》引《詩》作憲憲令德。《正字通》:憲有顯示之義。
又葉虛言切,音軒。《詩·小雅》:萬邦為憲。葉上原閒軒。
又《大雅》:無然憲憲。葉上難。難,泥涓切。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BAA;下:U+61B2) 字形對比(上:U+5BAA;下:U+61B2)

書寫提示

憲字書寫筆順 憲字書寫筆順
“宀”窄、扁,“先”寬、大。“宀”,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先”,第二筆橫在橫中線上側;豎筆在豎中線;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右側,鈎部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i̯ăn
王力系統
h
ǐan
董同龢系統
x
jăn
周法高系統
x
jan
李方桂系統
h
janh


jan


j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jən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jən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j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i̯ɐn
擬音/王力系統

h
ǐɐn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jɐn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jɐn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ǐɐ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五願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許建切
xjɐn
集韻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呼典切
xiɛn
去聲
二十五願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許建切
xiɐn
禮部韻略


去聲





許建切

增韻


上聲





許偃切



上聲





呼典切



去聲





許建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先天



全清

xiɛn
中州音韻


上聲
先天





希蹇切



去聲
先天





希見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一銑


全清
呼典切
xien

去聲
十一霰


全清
曉見切
xie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一先蘚線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ɛ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ɛ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ɛ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ĩ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ẽ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ɕie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ɕiɪ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ɕi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ɕiẽ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xĩ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ɕiɛ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hi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i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hin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iɛn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ie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xyɔ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y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0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9]
  • 5.    平水韻 十四願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04]
  • 6.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遼海出版社,2015:362
  • 7.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TWX[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28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27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1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41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5-04]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9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1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49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04]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