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憑(拼音:pí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據已有文獻資料,此字最古形體為收錄於《説文解字》的篆文,古字形從幾(jī)從任,任幾就是靠着幾。“憑”本義指倚靠,引申為依靠、依賴,又指根據、依據、聽憑。 [2] 
“憑”和繁體字“憑”本來是音義相同的異體字,後來有了分工,“憑”多指具體的行為(倚靠),“憑”兼有抽象的意義(憑藉)。《簡化字總表》將“憑”簡化為“憑”。 [2] 
中文名
拼    音
píng
繁    體
部    首
[5] 
五    筆
WTFM(86);WTFW(98) [1] 
倉    頡
OGHM [1] 
鄭    碼
NMBQ [1] 
筆    順
撇、豎、撇、橫、豎、橫、撇、橫折彎鈎 [5] 
字    級
一級(編號:1148) [3] 
平水韻
下平聲·十蒸 [4] 
總筆畫
2+6
四角碼
2221₇ [1] 
統一碼
51ED [1] 
注音字母
ㄆㄧㄥˊ
造字法
憑:會意字,憑: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凴、𠌩、𠙖、𠙥、𢶚、𡔟(*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憑”在古代有兩個異體字:一個寫作“(圖4)”,是從心馮(píng)聲的表聲字;一個寫作“凴”,是從幾馮(píng)聲的形聲字。由於它們筆畫較多,現代均被廢用,而以會意字“憑”作為規範字形。
“憑”是會意字,小篆作圖1,從任從幾。“任”指承受,兼有表音作用;“”是類似小桌子的器具。古人席地而坐,坐姿是兩膝着地,臀部緊靠腳後跟,重心落於兩股以至膝部,席旁有幾依憑,以舒緩久坐疲累,幾與後世之桌不同,桌高几矮。“憑”字的本義是倚靠。這個意義引申擴大就是倚或靠,它所表示的是一種具體動作,但動作對象不限於小桌子。如:憑欄、憑軾,等等。
在字義演變的過程中,“憑”又不斷產生新的意義和用法:
一指依靠、依賴。例如“憑險據守”就是依靠險要的地勢把守,“憑勞動致富”就是依靠勞動致富。這個“憑”雖然可以解釋為“靠”,但已不是具體動作,而是一種比較抽象的行為,指依靠某種條件。此外,像“憑藉”“憑仗”“依憑”等詞中的“憑”都是依靠、依賴的意思。
二指“根據”。例如:“憑證入場”就是根據證件入場。這裏“憑”的意義跟“依靠”有關聯,但又不完全相同。
三指證據、憑據,也就是能夠證明身份或某種事實的東西,是名詞性的。如:“空口無憑”“不足為憑”的“憑”都是指證據或憑據。
“憑”字在用作本義時,古代多寫作會意字的“憑”,用於依靠等抽象意義用通假字“馮(píng)”,後來在其下方加“心”成為“憑(圖4)”。從“心”表示一種內心的活動。在過去的實際使用中,憑字大多作“憑(圖4)”,傳世文獻除《左傳》《國語》《論語》作“馮”外,經籍多作“憑(圖4)”,《石經》作“憑(圖4)”,《度尚碑》亦作“憑(圖4)”,唐代《幹祿字書》列“憑(圖4)”為“正”,“馮”為“相通”。可見“憑(圖4)”字過去算是繁體之正字,而“馮”則為“憑”字之通假。新中國成立後,才將“憑(圖4)”字簡化為“憑”,還其原來的真面目。 [16-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身體)倚靠;靠着。
lean on
《尚書‧顧命》:“相被冕服,憑玉幾。”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孫綽〈雜述〉》:“冏冏秋月明,憑軒詠堯老。”
憑几;憑欄
依照;依仗。
count on;base on
漢‧陸機《苦寒行》:“猛虎憑林嘯,玄猿臨岸嘆。”
唐·杜甫《至後》詩:“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
唐·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憑藉;依憑
佔據。

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大將憑城郭,諸使總號令。”

請求;煩勞。

唐·李商隱《寄酬韓冬郎》詩:“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唐杜牧《贈獵騎》:“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滿,滿足。

戰國·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煩悶;憤怒。

漢·張衡《西京賦》:“雖斯宇之既坦,心猶憑而未攄。”

同“馮”。無舟過河,徒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汾水》:“自都慮至羊腸倉,將憑汾水以漕太原。”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不意兆不由舟楫,憑流而渡。”

名詞
證據;可以作為證明或材料。

《隋書‧禮儀志一》:“重檐復廟,五房四達,丈尺規矩,皆有準憑。”
證書。
certificate
宋·周煇《清波別志》捲上:“先是,貫在北境,約趙良嗣歸國,以副使印給憑。”

(Píng)姓氏用字。



介詞
引入動作行為的憑藉或依據。

老舍《犧牲》:“‘假如她和你離婚呢?’‘憑什麼呢?難道她不知道我愛她嗎?’”

連詞
鏈接條件複句,相當於“任憑”“無論”。
no matter (what,how,etc.)
唐·王建《原上新居》詩之十一:“古碣憑人搨,閒詩任客吟。”
《花月痕》第十四回:“他會畫菊,更愛藝菊,憑你枯莖殘蕊,他一插就活。”

形容詞
大;盛。

《列子‧湯問》:“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
宋·梅堯臣《冬雷》詩:“震發固有時,曷常事憑怒。”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20]  《漢語大字典》 [1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幾部】皮冰切(píng)
依幾也。從幾從任。《周書》:“憑玉幾。”讀若馮。
【註釋】徐鉉等注:人之依馮,幾所勝載,故從任。①《周書》:指《僱命》。今本作“馮”。 [6] 

説文解字注

依幾也。依者,倚也。憑几亦作馮幾,叚借字。卧則隱幾。
從任幾。三字今正。任幾,猶言倚幾也。會意。皮冰切,六部。
《周書》曰:“憑玉幾。”《顧命》文。今《尚書》作“憑”,衞包所改俗字也。古叚借衹作馮,凡馮依皆用之。
讀若馮。馮,從馬,仌聲。故其讀同也。 [7] 

廣韻

扶冰切,平蒸並 ‖ 憑聲蒸部
憑,依幾也。扶冰切。五。
皮證切,去證並 ‖ 憑聲蒸部
憑,依幾也。皮證切。又皮陵切。二。
扶冰切,平蒸並 ‖ 仌聲蒸部
憑,憑託。 [18] 

康熙字典

【子集下】【幾部】 憑
《唐韻》扶冰切。《集韻》《韻會》皮冰切,並音平。《説文》:依幾也。從幾從任。《增韻》:倚也。《正韻》:隱几也。《山海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注:梯幾,憑几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皮孕切。《正韻》皮命切,並憑去聲。義同。 [8] 
【卯集上】【心部】 憑
《廣韻》扶冰切《集韻》《韻會》皮冰切,並音憑。依也,託也。《書·顧命》憑玉幾。
又姓。
又葉蒲蒙切,音蓬。華核《自責文》越從朽壤,蟬脱朝中。熙光紫闥,青瑣是憑。
俗作慿,非。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任”“幾”寬窄相當。“任”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壬”高;“亻”居左上格,豎筆過橫中線;“壬”的兩橫上長下短,短橫在橫中線“幾”居下半格正中,撇和乙(橫折彎鈎)底部持平,形成寬底。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憑、憑
高本漢系統

i̯əŋ
憑、憑
王力系統
b
ǐəŋ
憑、憑
周法高系統
b
iəŋ
董同龢系統
juəŋ
李方桂系統
b
jiəng
西漢



東漢





jiəŋ


ji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iəŋ
北魏後期北齊

jiəŋ
齊梁陳北周隋

jiəŋ
隋唐
憑、憑
擬音/高本漢系統

i̯əŋ
憑、憑
擬音/王力系統

b
ǐəŋ
憑、憑
擬音/董同龢系統

jəŋ
憑、憑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ieŋ
憑、憑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jəng
憑、憑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ə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憑、憑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扶冰切
bʰjə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皮證切/皮陵切
bʰjə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皮冰切
bie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部(皮)孕切
bieŋ
上聲
四十二抍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皮殑切
bieŋ
禮部韻略
憑、憑


平聲




皮冰切



去聲




皮孕切

增韻
憑、憑


平聲




皮冰切



去聲




皮孕切

中原音韻
憑、憑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清

pʼ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piəŋ
中州音韻
憑、憑


平聲
庚青




毘明切



去聲
庚青




邦命切

洪武正韻
憑、憑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蒲明切
b‘i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濁
皮命切
b‘iə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五登等凳德






陽平
第十五登等凳德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0-1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28]
  • 2.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99-100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20]
  • 4.    平水韻 十蒸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66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48
  •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下[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1243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1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47
  • 10.    憑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11.    憑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12.    憑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13.    憑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14.    憑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15.    憑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20]
  • 16.    姚炳祺著.文字訓詁論集[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10:237-238
  • 17.    丁義誠,張國慶,富金壁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249
  • 1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04;442
  • 1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05;2517
  • 2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10
展開全部 收起